找到相关内容9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源于佛教经典的成语

    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大慈大悲懈倦。”《大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出生入死出自《无量义经》:“若有众生得闻是语虽有烦恼烦恼出生入死怖畏想。”...相想惑汝真性由汝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故受轮转。”  得未曾有出自《楞严经》:“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不念旧恶出自《八大人觉经》:“菩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82554735.html
  • 佛心无处不慈悲

    无量知见、力、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公会会馆)启建了五天的法华共修法会虔诚读诵大乘妙法莲华经一部。祈愿佛光普照大地众生能有善根福德因缘早日亲近三宝信佛学佛深信因果如法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悟佛知见上道。  大致说来...

    释戒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43263267.html
  •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将对生存环境的爱护与“心灵环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带动国土乃至整个世界的和谐与清净。  心慈则人民幸福  佛陀要求众弟子要“大慈大悲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法华经》)愚尼作为佛门...都无时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判断。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和言论伤害部分群体感情事件的发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产生心浮气躁、一触即发的不良反应。一旦爆发就会影响社会的安定造成不堪的后果...

    妙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85739199.html
  • 佛教文化与汉语传承

    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八大金刚出自《佛顶经》:“八大菩萨各现光明轮各现作八大金刚。”  大慈大悲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大慈大悲懈倦。”《大智度论》:“大慈...?此非饭本石沙成故。”  钻冰求酥出自《菩萨本缘经》:“譬如钻冰求酥是实难得。”  认贼为子出自《楞严经》:“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故受轮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3757008.html
  • 妙贤法师: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法华经》)愚尼作为佛门弟子也曾发下宏愿:“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实践这一誓言。我所住持的天津荐福观音寺(前身为天津荐福庵)的尼众在...一些社会现象也给人们心理造成压力和失衡。职工的下岗官僚的腐败行业的不正之风都无时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判断。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和言论伤害部分群体感情事件的发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1573247.html
  • 慈念济弱势悲愿映佛光——上海佛教界四川救灾的经验与启示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关爱社会关注人生。是佛门弟子的义务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法华经》要求佛弟子要“大慈大悲懈倦;恒求善事...  慈念济弱势悲愿映佛光——上海佛教界四川救灾的经验与启示   觉醒   中国宗教界历来具有开展社会慈善事业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发扬不仅提高了宗教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觉醒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452179387.html
  • 试论生活中的佛法

    《无量寿经》:“勇猛精进志愿倦。”“一丝不挂”来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大慈大悲”出自《法华经·臂喻品》:“大慈大悲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森罗万象”出自《法句经》“...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果大家都做到不说妄语、不混淆是非、不颠倒真理、做一个诚实的人那么人与人之间就能相互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就会在。第五不两舌而...

    谢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4161585.html
  • 海涛法师:修行笔记(一)

    一切有情的悲愍。  ◎当别人受苦时善人的心发生战栗。  ◎‘慈’是‘带给众生利益与安乐的愿望。’  ‘悲’是‘除去众生不利益与苦的愿望。’  ◎慈比为父爱悲比为母爱。  ◎‘大慈大悲懈倦恒... ◎慈悲的眼睛看不到憎恨连有过失的人都要怜悯。  ◎我是万人之友万人的伙伴一切众生的同情者。  我修慈心伤害为乐之本。  以慈心接待弱者、强者、一切众生。  众生:(佛教术语)轫A·...

    海涛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24542859.html
  • 譬喻----佛教的善巧与美妙

    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逐一说明教法如以植物为喻逐一说其萌芽乃至开花、结果以之逐一比喻佛弟子之出家乃至成道。若就类别而言常见于诸经论中之著名譬喻有:(一)显示诸现象之存在悉实体、一切皆空之譬喻。大品般若经卷一举出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537228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