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0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厌离

    厌离  /明法比丘  厌离(nibbida)是厌恶常、乐、我、净的颠倒,厌恶贪嗔痴的纠缠。在阿含经谈到厌离是:“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厌观是对一切物质与精神的无常、苦、非我生厌离、不染著,这是从初发心修道到究竟解脱都需具备的。  对物质与精神的本质无知,就会生起永远拥有的欲愿、思想、执取,爱乐于苦,与欲共缠绵,而不知厌离,更不得解脱...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1050314.html
  • 厌离!极厌离!

    http://www.fjdh.cn/Item/95904.aspx
  • 厌离令人恐惧的美

    http://www.fjdh.cn/Item/27901.aspx
  • 我的厌离之心哪里来

    http://www.fjdh.cn/Item/87610.aspx
  • 济群法师答: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

    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 答:佛教虽然提倡众生平等,但并不否定事相的差别。在佛教中,声闻乘偏向事相差别,强调男女众的尊卑有序;大乘则重视理体的平等,反对于男女相分别高低。 那么,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呢?如果我们不执著女身的相,也就无所谓厌离。其实,佛教并未要求我们厌离女身,尤其在大乘经典中,觉得男女本身就是假相。《维摩经》记载,舍利弗尊者去探望...

    济群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85177870.html
  • 圣严法师答: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

    圣严法师

    学佛群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132111723.html
  • 了幻法师答:佛教是如何看待妇女的?

    不要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有人问,佛说众生平等,为何又讲对女身应该厌离呢? 对女身的厌离,要看你对女身是怎么看的?如果觉得女身挺好,不执着女身的相,也就无所谓厌离的问题。如果有感于女性本身的某些不足,如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不足,当然也会厌离女身。 佛教也没有要我们一定要厌离女身,尤其在大乘佛教里,觉得男女本身就是一种假相,并不是真实永恒的。 如《维摩经》中有段关于女身问题的对话非常精彩。当时,...

    了幻法师

    婚姻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1595212516.html
  • 如本法师答:何谓天人“五种衰相”?

    ,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445712207.html
  • 布施度须具一切不悭、施他二德

    过患和惠施的胜利。   因为:一方面,修习摄持的过患,能引生对摄持的厌离厌离一旦增强,自然就能放下对身体和受用的悭执,从而遣除布施的障碍;另一方面,修习惠施的胜利,能引起对布施的欢喜,欢喜心增强了...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六度|布施|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01103624296.html
  • 方便示现神通是菩萨饶益有情事

         菩萨饶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   十一、示现神通   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些造恶有情见到恶趣苦之后,生起恐怖心,就能厌离恶行。诸如此类是让有情生恐怖心,远离恶业。   或者,菩萨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或者一变多,或者多变一,或者身体穿过石壁山岩等,往返没有障碍。诸如此类,...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神通|菩萨戒|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1008142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