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03篇,用时2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十二

     佛教对一切法(宇宙万象)的一种分类。共分为十二类。原词又可译作十二入或十二。“”,从语言学来分析,意即“进来”,就是“地方”或“物”的意思。所以“”的梵文原意就是指“所进入的场所”及“...,合为十二,如下表所列:    ┌(1)眼处……(7)色处┐   ├(2)耳处……(8)声处┤  六根(六内)┼(3)鼻处……(9)香处┼六...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0642964.html
  • 法念处丙、十二

    法念处丙、十二  丙、十二(ayatana)  在解释依五取蕴而修行法念处之后,佛陀继续解释依十二而修行法念处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六内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六内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了知尚未生起的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1649345.html
  • 十二与十八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45663291.html
  • 赵朴初答:什么是真俗二谛?什么叫中道实相?

      赵朴初答: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 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205210836.html
  • 徐恒志答: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问: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徐恒志答:一切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所生,有相皆妄。但自性能生万法,妄体不离本真,如果能转迷为悟,会相归性,那么一切法皆是佛法。《楞严经》说:“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五蕴、六入、十二、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正说明真如本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5493511401.html
  • 三科

      蕴处界的名数,自从一开始建立就是相当固定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蕴、十二、十八界。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二是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至于十二十八界则通以有为无为为体,总摄五法。在三性中,属于依他、圆成二性,除遍计所执性。   蕴处界的假实分别(五蕴中的色蕴包括四大种和四大种所造),依《俱舍》和《杂集》,色蕴的详细内容如下表: ...

    郭元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0939810.html
  • 蕴处界三科

    就是相当固定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蕴、十二、十八界。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二是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十八界是眼界,色界,眼识界,...中,五蕴不是遍计所执而属于依他起性,因为是谈有法故;又因五蕴也通无漏故,所以也是圆成实。在五法中,五蕴属于前四(即相、名、分别、正智),除如如。至于十二十八界则通以有为无为为体,总摄五法。在三性中,...

    郭元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50641128.html
  • 问: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所生,有相皆妄。但自性能生万法,妄体不离本真,如果能转迷为悟,会相归性,那么一切法皆是佛法。《楞严经》说:“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五蕴、六入、十二、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正说明真如本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30877542.html
  • 十八界

    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但也可以认为是含有这些意义的要素。即把藉着感觉、知觉才能成立“认识”的要素,依根、境、识加以分类而成为十八界。此即六根加上六境的十二,再加上眼识至意识的六识。如原始经典上所说的...境、六识的十八界当作是进展的心作用之基本。  其中,眼界至意界的“六根”与色界至法界的“六境”,请参阅“十二”条。此只对眼识界至意识界的六识界作一考察。首先,关于识。六识的识是认识作用,也是认识...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0742965.html
  •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及需要正确领悟的几个概念

    概念以表示其作用,故称为“名”(概念)。   三科中第二类“”,又译“入”,意谓内心与外境交涉、产生心识的处所和门户,系从认识活动着眼观察宇宙人生。有“六”、“十二”二说。六(六入),为眼处、...发生的处所,——又称“内六”。而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所感知的对象,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亦称“六尘”(六种能污染人心的尘垢),名为“外六”。内六与外六合称“十二”、“十二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154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