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3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江苏太平禅寺举办2009年“观音佛七”法会

      2009年3月8日,江苏省南通市太平禅寺启建2009年度首期观音佛七法会,太平禅寺方丈文定法师主七。据悉,此次法会将持续七天,文定法师还将适时进行有关修行法要方面的开示。

    佚名

    |法会|佛七|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09021636219.html
  • 清远法师等在广州六榕寺作佛学讲座

    普正法师,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石东方山弘化寺住持正慈法师,在广州六榕寺大讲堂,为数百名信众作讲座,六榕寺常住大众也随喜听讲。   讲座由六榕寺监院如觉法师主持,三位法师先分别宣讲修行法要,随后回答了现场信众数十个纸条的提问,法师们深入浅出的演讲和精妙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获到了大众的热烈响应。在讲座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既有法师宣讲佛法要义,又有结合修行生活的实际,台上台下互动...

    佚名

    |讲座|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7/10421626165.html
  • 黄念祖老居士谈念佛

    念佛不记数) 把这些无数的不同面貌看成是梦,是你的心的投射,虚幻而不真实。不要执著任何事情,安住在本觉的智慧中,超越一切的概念:这是此生中阴的修行法要。 你很快就会死的,那时候一切都不能真正帮助你。你在死亡中所经验的,只是你自己的概念思考。不要建构任何意念,让它们消失,溶入你广袤的大觉自我觉察中:这就是临终中阴的修行法要。 对于任何现象的生灭或好坏的执著,都是你的心。这个心不管生起什么意念,...

    黄念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5553862.html
  • 印老著作对于学佛者的启蒙──永远的导师

    的不再迷失”。我亲眼见到他们在身心上,起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并对三宝渐次产生了不退的清净信心,这是导师的著作最大的启蒙贡献。另外,有人告诉我,以印老九十嵩寿,教证兼俱,为什么不简要提撕几句直指人心的修行法要,而却在晚年尚撰写一些学术著作,令人难知难入。其实,他老人家真是慈悲彻骨,眉毛拖地;印老思想乃在销融拨清学众知见上之纠葛迷雾,因为若无正见则无法策发正信正行,没有正见等同凡夫,缺乏般若将堕为败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33557498.html
  • 臭“皮”囊

    沙弥、沙弥尼的开示中提到“观身不净烦恼即退!”果然是一个珍贵的修行法要。  摘自《十方》16卷7期 ...

    息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12264043.html
  • 参加两岸禅学研讨会之省思

    中国佛教之特质在禅。不论大小乘中各宗各派之修行法要,其实都可说是禅观的法门;其内涵丰富,本来亦不缺乏次第、步骤可言。但因后世只注重上根人所修的圆顿法门,而忽视一般根器次第修行之重要,令人误以为汉传佛教...,不也正是大、小乘共修之方法吗?中国佛教之所以没落,原因固有多端。而修行不重次第,只求简单易行,即是重要因素之一。如今欲发扬汉传佛教,自宜先从整理经典下手。首先,当在昔人既有之基础与成果上,利用现代的...

    熊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12669663.html
  • 一位难得的善知识——能海上师

    ,不仅克服语言障碍,兼学得辩经内涵,善巧抉择甚深及广大经论的要义,并能掌握显密修行法要。法师為有助於无法直接以辩经方式学习之汉地学人,能胜解三藏智理,復思:若藏传佛法精要,能透由汉地僧眾广為宣流,必起...们说法,传授上述论著法要,為学员指引方向,纠正偏差,解答疑问,令学员由浅入深,直入堂奥,预為将来弘法之材。总之,对僧俗二眾讲说佛法,多加勉励,应按次第由闻、思善作抉择,而且在作闻思时,将自己所闻之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0259893.html
  • 《摩诃止观》的实践方法探究

    学者说修行法要即为“渐次止观”之知识提供,就进修者之修行状态之描写即“不定止观”之依宗旨掌握而任运自在,对已证者之境界状态描写即“圆顿止观”之展现无碍。故而“圆顿止观”非修行法要,“圆顿止观”是一已证者之境界展现,对于未证者而言,“渐次止观”是修行法要的知识说明,是修证者由粗入细的阶次进阶历程之展示架构,然而此一架构实只是一知识架构,却尚未真正实践修行,真修行法要者实“不定止观”,“不定止观”实真...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1854797.html
  • 中国禅宗第一人 :慧可大师(下)

    》,更以《入道四行》以为修行法要。《楞伽经》者,其所明在无相之虚宗,虽为法相有宗经典,但其处处破除妄想,显示实相。而慧可及其后裔所讲《楞伽》,皆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所谓“南天竺一乘宗”,上承《般若》法性之义,故知达摩禅法取法虚宗。而《入道四行》即二入四行。二入即理入和行入。理入即大乘壁观,心如墙壁,忘言绝虑,以无所得心,悟入实相。行入指四行,即大乘行业,四行者,万行同摄:一、报怨行,修行苦至。...

    高士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5641852.html
  • 密宗与禅宗

    明心见性,大手印要人体悟明体,此其同者一;大手印祖师萨啰哈云:“种种行相无根本,犹如疯狂无定事,无作之行如孩童。”大手印修行法要,指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以任运自然、无作无为为要,从体起用,随缘修行六度,一如...

    陈士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1348060.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