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22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地藏经是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根基

    作为我们修学大乘的基础。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门,不知道从心地修起,最后决定是一无所成。换句话说,无论你怎样用功、怎样努力、怎样发奋、怎样精进,你依旧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所修无非是有漏的福报而已。在中国大乘表法...…   诸佛菩萨的大愿都是从心地上建立,所以地藏两个字就重要。为什么说修学大乘从“地藏”开始?你的愿心是从地藏建立,你的行也从地藏建立。心地里面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你才能发挥得出...

    净空法师

    |孝亲|大孝|地藏|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9/08511590331.html
  • 菩萨为何于无量劫往来生死修学大乘

      菩萨为何于无量劫往来生死修学大乘?   (《十住毗婆沙论》选读 003 )   福严佛学院 院长 释厚观   既然三乘共入无余涅槃,菩萨为何勤苦修学十地,不如二乘速证解脱?   十住毗婆沙论》说声闻、缘觉与佛这三乘圣者都可以断尽烦恼,同样都可以得无余涅槃;于是就有人问:既然三乘圣者最后都是入无余涅槃而没有差别的话,那么菩萨何必于恒河沙等大劫往来生死来修学大乘?   如《十...

    释厚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1451780.html
  • 赵朴初答:律宗,顾名思义是着重学习和研究戒律的宗派吧?

      赵朴初答:是的,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赵朴初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佛教初级知识|佛法问答|智慧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424610856.html
  • 问:在家居士修学戒律应如何入手?

    这部分讲得比较清楚,你们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另外,《优婆塞戒经》也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地弘扬过。我觉得《优婆塞戒经》和《瑜伽菩萨戒》对于在家居士修学戒律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高一点,行持起来也比较困难。 ...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94677919.html
  • 济群法师答:发菩提心和持咒的关系如何?

    济群法师答:   作为修学大乘法门的佛子,不论持咒还是诵经、念佛,都要以菩提心去做。那样的话,我们所修的一切善行将迅速增长。如果说,每做一件善行能使我们离佛道更近一步。而发菩提心去做,这一步所跨越的距离,或许会是原来的百千万倍乃至更多。因为菩提心是无限的,所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 济群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济群法师佛教问答 ...

    济群法师

    发菩提心和持咒的关系如何?|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4178101.html
  • 浙江温州妙果寺举行永嘉大师舍利子瞻仰法会

    深远,一直传诵至今,是修学大乘禅法必学典籍,他的著作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研究研讨对象。 而由浙江普陀山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温州佛教永嘉禅学会会长、温州市妙果寺住持达照法师整理编撰的禅学专著——《永嘉禅讲座》也在3日首发。该书以唐朝本土佛学宗师永嘉大师一生修学的经历为主线,详实讲述永嘉大师结合如来清净禅和南宗顿悟禅的禅法理念。 此书分《止观入门》、《禅修要义》上下两篇,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践,不仅系统...

    佚名

    |佛教慈善|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2/08003794831.html
  • 为何对众生苦难不能感同身受

      问:在修学大乘菩萨道的过程中,对世间无常之法虽能认同,但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灾难,不只不能感同身受,常常还觉得跟自己无关。请问黄老师,这是为什么?   答:对于众生的苦难“不能感同身受”...这个斗争场,不再作为竞争者的一员,这时,我们才不再“幸灾乐祸”,我们才会有心量去感受别人的苦难。若能“感同身受”,即是大悲!   问:我是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在面对世间种种弱内强食的现象,不...

    黄胜常

    |菩提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5/0748244235.html
  •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联系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联系  大乘菩提道与二乘解脱道虽有很大的差异,但二者又有许多联系。  1 二乘解脱道与大乘解脱道共通,所以大乘法的菩萨们也必须修学解脱道。大乘法中解脱道的见道的部份,可以和菩提道的...六住位。须至破初参明心,证得“识缘名色”之识(阿赖耶识),确认不疑,方名“般若正观现在前”,成七住不退心。  3 声闻法与缘觉法也是菩萨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菩萨如果没有修过声闻、缘觉的法他就不能讲二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1268142.html
  • 祈祷诸佛菩萨摄持 远离一切魔障

    说,喜欢小乘、不喜大乘,是一种魔业;对密宗生不起信心、对大乘六度万行生不起信心,是一种魔业;不护菩提心,也是一种魔业。《华严经》还讲了十种魔业,其中忘失菩提心就是魔业。因此,我们修学大乘的过程中,身体...

    索达吉堪布 讲

    |防魔|魔障|发愿|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1/15234834103.html
  • 饶益有情九观察之一

    ,还有些翻译为“巴珠仁波切”等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实际上是一个人。此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我们学习。 华智仁波切在这个笔记中讲到:任何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自从发了菩提心以后,...是做这件事的过程,或者是最后的结果,只要对众生造成伤害,原则上不能做。 大乘佛法一再强调自轻他重,自轻他重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理论,它是一种高尚、切实的行为。只要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都应该...

    华智仁波切[造] 慈诚罗珠堪布[讲]

    |饶益众生|饶益有情|观察法|取舍|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3/0730583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