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70篇,用时4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慈华第一枝:首愚法师知见

    慈华第一枝:首愚法师知见  《法华经》的经师“妙法莲华”已经明白的告诉我们整部经的精神纲要了。佛法以莲华做为入世与出世的精神象征,莲花出污尼而不染。每个人都拥有无尽的莲华宝藏,想要使它绽放出清香的花朵,就要像莲花一般冲过层层污泥,依教奉行、如理实修,由菩萨行,消除无始劫来的习气杂染,方克突破出法上的种种苦恼,达到究意解脱。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所谓一大事,即知见。八坛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13964063.html
  • 如本法师答:学佛者,欲深入三藏圣典,须要具备何种基础?

      如本法师答:经藏(梵语 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 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名三藏。三藏教典皆为佛陀觉悟法,欲深入三藏圣典,心地应存虔诚庆幸心,存正直觉悟心,而后须以殷勤心渴求正法,恭敬心亲近善知识,从中开导悟入知见;同时,自己也必须踏实按部就班的研习三藏教典,除此之外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411912532.html
  • 如本法师答:“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指何等事?

    法华经云:“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乃开示众生悟入知见,证入知见,普得圆满佛果而已!”   法华经云:“演畅实相义(梵语dharmata),开阐一乘法,广导诸...  如本法师答:十方诸佛每当示现人间,皆有其因缘,每个动作,其所作为都有他的意义与动机。换句话说来人间是没有白走的,更没有虚招,没有多余的动作。   那么,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是...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61312907.html
  • “让”的故事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知见。什么是“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如果我们一切的修行,无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汇入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么都还是生灭的对立法。由于无始以来无明的作用,导致众生对外境,总是存在着能所的观念,产生主客二元...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104884892.html
  • 月溪禅师答:参禅与念佛的分别?

      芜湖广通大师   问:参禅与念佛的分别?   月溪禅师答: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迷昧不能证得。”故我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开示众生,悟入知见,令众生明白本有自性,我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世,一大事者,就是指令众生明白本有自性,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参禅者,亲近善知识,明白路径,假如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560611011.html
  • 如本法师答:何谓“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是涅槃”?

      如本法师答:佛法非对立法,远离相对待,方得契入涅槃道。 知见当下就是真如体用,若另外再立个知,就是舍离真如,另寻他法来安真如,真如本一非二,是二非真如,是二即落入相待法,即有生死(梵语samsara),是故,名为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真如本体已无相、无住、无念、无见、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故;若知见有见,即有相、有住、有念、不能与法性相应,又落入无明深渊;...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005612262.html
  • 安乐行品别行序

    皆成佛道也。一则劝募法师,发心弘法,将此无上妙法,传流于后世,使令灯灯相续,化化不绝也。亦即法华经二大要义也。   夫世尊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知见也。而以众生福薄慧浅,障重垢深...般若法会。经过四十余年折摄诱导,三乘弟子,福慧增上,根机渐熟,于知见,已距离不远。故世尊于灵山会上,依自心意,直舒本怀,将诸法实相,究竟显示。于三周说法之后,诸大弟子皆得开示悟入知见。世尊第一...

    道源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81389773.html
  • 印光法师答:为什么说净土法门畅佛本怀?

    知见,究竟成佛而已。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又为末世众生业障深厚,智慧浅薄,寿命短促,知识稀少,匪仗佛力,决难了脱。于是特开一总摄初中后法,普被上中下根净土法门。俾彼已证...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总持法门故也。(三编卷三) 更多印光法师佛教问答 ---------------------------------------------...

    印光法师

    净土

    http://www.fjdh.cn/fjask/2007/09/11064116061.html
  • 菩萨探访录——乐序

    菩萨探访录——乐序  菩萨度众有实有权,实者,自理上说法,由第一义谛顿入真空实相,此为大利根性的人,才能直下承当。权者,乃善巧方便,以钝根若凡俗者相宜,因此权现而信入知见,开佛智慧。故广开方便之门,普应群机,由菩萨灵感或许因引入皈依三宝者,必不在少。为普及初机故,则有菩萨灵感探访举。‘菩萨灵感探访录’为早期‘慈云’杂志中所刊,搜集今人今事实录,绝非道听涂说可比,实则斑斑可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3452690.html
  • 净慧法师佛诞普说

    迷惑的众生“开示悟入知见”。何为知见呢?知见就是觉悟真理的大智慧。众生所以有苦难,就是因为缺乏智慧,不明真理。帮助众生开智慧、明真理、证菩提,是佛教教化的崇高目标。佛教没有教团自身的利益...故有种种殊胜的身心特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十种力量、十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德性和特质,无不显示佛陀人格的庄严崇高。 第二个特色是:教义体系的完整性 佛陀以所证真理甚深广大...

    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佛诞节|四祖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5/180233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