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7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修行人应远离四

    ,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有故,说名为。 第二种,任者放任自然。中国的古人常讲学禅宗容易狂,所谓的狂就是任病,不作功夫。现代世界各国讲...谈禅学了。现在搞禅学者,对‘指月录’、‘五灯会元’也许能倒背如流,但是,你要他盘腿打坐,则一点功夫都没有。他认为不需要作功夫呀!懂了就悟了,狂得不得了,上不见佛,下不见众生,这是狂禅之流,这是。 ...

    南怀瑾先生

    |四|作||止|灭|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1/1319237537.html
  • 明尧:“不二”与“”——读《圆觉经》札记

    觉悟,蔽于生死而不知涅槃,沉于爱欲而不知自拔。《圆觉经》称此为“”。   所谓“”,《圆觉经》讲:“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有,故说名为。”就是这样一种生存状况:无自依定外,盲目随他,沉于无明,流浪生死,被诸境转,麻木不仁。  ...

    黄明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82439907.html
  • 破除串习错觉可借精妙的有为法去做

    是因长劫妄执串习造成的错觉。破除这种串习错觉,却可借精妙的有为法去做。不是不做自会了的。止做任灭四中,对初学人,最恶。相反,对初学人,做不是而是药。   从明不变来说,想不想一样。从凡夫自觉不...

    越尘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41877345.html
  • 心经印心疏节略

      心经印心疏节略   月溪法师   修小乘中乘人错认“止”“作”“”“灭”四为用功法门。错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自性本体、(出圆觉经)故无法证实相般若。无法契会“蕴...长寿为无寿者相。实属大错。修行人目的在见性成佛,倘什么事都不管,都不分别,岂非越弄越糊涂,安足贵乎!不执着不分别者,乃“”,非佛法也。古时有一法师讲金刚经,至“无人相无我相”。解为不要执着汝我。...

    月溪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25989000.html
  • 黄念祖老居士谈念佛

    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有故,说名为; 三者止,...。他们必借机干扰报复,破坏行人。讲完后,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来问话。该人心情激动,神暗气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连声问曰:“您所讲的,正是我的。我的已两年多。因念观音,就想见观音。谁知见到观音后,...

    黄念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5553862.html
  • 宗密对马祖道一的研究

    珠,以事为理,二是,三是没有指示灵知,四是缺菩提义,五是阙拣辨迷悟倒正之用,六是不懂渐修,七是缺少方便。   第一,指黑为珠。这涉及一个比喻,比如有一颗摩尼宝珠,清净圆明,没有一切差别色相,但却...提出忠告,洪州的这种模式,内含着导致自身衰退的某些因素。比如说,容易使非上根众生走向狂禅而引起社会的反弹。   第二,。这一批评的理论依据是《圆觉经》: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

    董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03265003.html
  • 宗密的洪州观

    归纳为七点,一是指黑为珠,以事为理,二是,三是没有指示灵知,四是缺菩提义,五是阙拣辨迷悟倒正之用,六是不懂渐修,七是缺少方便。   第一,关于指黑为珠。这涉及到一个比喻,是他在分析神秀的禅法时...模式,内含着导致自身衰退的某些因素。比如说,容易使非上根众生走向狂禅而引起社会的反禅。   第二,关于任病,宗密也是明确提出的,“四是。”洪州的修行特点是任运为修,从本质上...

    董群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13493687058.html
  • 坐禅漫谈

    坐禅沉空滞寂,不见自性。无漏性本自具足,无修无治,直下承担,当体即是。诚然,此乃南宗禅顿悟成佛之精义。但沉空滞寂并非坐禅之正法,实乃禅,此处不宜申论。然而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能够“一闻言下大悟,顿见如来本性"者,古往今来,舍六祖慧能外能有几人。历代高僧大都由苦修实参而来,况吾等末法钝根乎!且修行四--作、止、、减。坐禅不如法,因可流入作、止二。但率性而行,随诸法性,不断生死,不求涅盘,又...

    何长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2139677.html
  • 马祖与中国禅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人的佛教之运动了。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董群教授在宗密对马祖道一的研究问题上进行了阐述,其中宗密对马祖道一禅法的批评主要在七个方面:1.指黑为珠,2.,3.没有指示灵知,4.缺菩提义,5.阙拣辨  ...

    文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5561336.html
  • 禅子论天台(二)

    ,即障道也。」  由,而能至作,进至止、灭,终至不者,即乃由此至彼之道也,故知,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远近,高卑之渐次不可杂乱。是故,空中无假,无知无觉者,何知己真彼假;假中无空,惟以...所知障;亦名我,我所;亦名我相、人相。以结使未尽故,有清净之念,若清净之念亦无,亦即,无无,井非本来面目?非也,此谓之灭。无知无觉,与木石无异,如高峰云:「更须悫其正念,慎无二心,展转磨光,展转淘汰,...

    秀峰玄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974050.html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