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素食起步>> 素食利益>>正文内容

黑芝麻有6大“独门”养生功夫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些人认为黑芝麻只是具有调味上色的作用,其实多吃黑芝麻也是有好处的哦。在这里,人民网健康就为大家总结总结黑芝麻的作用和挑选方法,千万别错过了。

  一黑芝麻的营养价值

  黑芝麻性味甘、平,具有滋养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等作用。对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等也有作用。除了大家熟知的乌发功效之外,黑芝麻还有很好的抗氧化功能,因为它丰富的油脂和维生素E,能滋润皮肤、补血通便,是养颜驻颜的保养佳品。它还含有防止人体发胖的物质蛋黄素、胆碱、肌糖,因此芝麻吃多了也不会发胖。在节食减肥的同时,若配合芝麻的食用,粗糙的皮肤可获得改善。此外,黑芝麻还具有益脑填髓的功效,对于一些肝肾不足所致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的人来说,多吃一些黑芝麻会极有益处。

  我们平日里吃到的芝麻制品多为芝麻酱和芝麻香油。吃整粒的芝麻对于营养的吸收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因为芝麻的外面有一层稍硬的膜,只有把它碾碎,其中的营养素才能被吸收。所以,芝麻最好碾碎了再吃。

  二黑芝麻的作用

  黑芝麻表面黑色,放大镜下可见细小的疣状突起,富有油性,嚼之有清香味。以个大、色黑、饱满、无杂质者人药。性味甘、平,人肝、肾二经,是滋补保健佳品,历代食疗方书多用之。《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药:“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本草经疏》认为:“胡麻,益脾胃,补肝肾之佳谷也。”

  《本草纲目》以很多篇檑介绍黑芝麻,据统计,仅处方一项就有31条之多。如治疗五脏虚损,益气力,坚筋骨,可取黑芝麻九蒸九晒,收贮。每次2合,汤浸布裹,去皮再研,滤汁,煎饮,和粳米煮粥食之,有良效。

  据测定,芝麻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每百克芝麻含蛋白质21.9克,脂肪61.7克,钙564毫克,磷368毫克;特别是铁的含量极高,每百克可高达50毫克。因此,古人说芝麻能“填精”、“益髓”、“补血”,其根据也在于此。此外,芝麻还含有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

  芝麻所含的脂肪,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古代人关于服食芝麻可除一切痼疾,可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说法,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1降血糖

  种子提取物给大鼠口服,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元的含量,但大剂量则降低糖元含量。

  2促肾上腺分泌

  黑芝麻0.2ml/100g体重喂饲大鼠,可增加肾上腺中抗坏血酸及胆固醇含量。

  3抗炎

  灭菌的芝麻油涂布皮肤粘膜,有减轻刺激,促进炎症恢复等作用。

  4保护心血管

  黑芝麻中的亚油酸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降低,有防治冠状动脉硬化的作用。

  5抗衰老

  芝麻含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体内产生过氧化脂质,从而维持含不饱和脂肪酸比较集中的细胞膜的完整和功能正常,并可防止体内其它成分受到脂质过氧化物的伤害。此外,维生素E还能减少体内脂褐质的积累。这些都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6增强记忆力

 

  芝麻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和亚油酸,不但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补脑,增强记忆力,而且有防止头发过早变白、脱落及美容润肤、保持和恢复青春活力的作用。人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中年人,需要进食健脑食品,以改善脑力不足现象。医学研究发现,卵磷脂、脑磷脂、谷氨酸等食品,能提高大脑的活动机能,延缓大脑的老化和衰退。芝麻也是一种滋养强壮药,有补血、生津、润肠、通乳和养发等功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