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藏族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概述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润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族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概述

  作者:周润年

  藏族佛教典籍翻译事业,可算是源远流长。自公元七世纪吐蕃有了本民族的文字以后,即兴起佛典的翻译。松赞干布首先邀请了许多学识高深的印度、尼泊尔和内地等地的著名学者和译师,组成了庞大的翻译队伍。《贤者喜宴》记载:“当时邀请了印度的阿阇黎古萨热(Ku—sa—ra)和婆罗门香噶热(shang—ka—ra)、克什米尔学者达努(ta—nu)、尼泊尔学者西拉曼珠(shi—la—mnydzu)、内地和尚玛哈德瓦且(ma—ha—de—wa—che,亦称为大天寿和尚)等人与藏族学者通米桑布扎及其弟子玛果夏(dha—rma—ko—sha)、拉隆多吉贝(Iha—Lung—rdo—rje—dpal)等人共同翻译了《宝云经》、《千手千眼经》、《莲花藏经》、《十一面陀罗尼》、《殊胜莲花经》、《仪轨咒续》、《如意宝贝经》、《大慈悲及时经》、《光明庄严经》、《莲花顶髻续》、《观音六字明经》、《妙法白莲花经》、《白莲花续》、《无量瀑流经》、《光明游戏经》、《百八名称经》、《极示现名称经》、《自在轮经》等佛教显密经典二十一部。”同时,在松赞干布的亲自指导下,还对拉托托日年赞时称为“年波桑瓦”(神物)中的佛经进行了翻译和“颂读”,结果发现这些经典为《宝箧经》、《百拜忏悔经》、《十善经》和《观音咒》。此外,松赞干布为了弘扬佛法,发展与各兄弟民族和邻国的文化交流,还多次派遣藏族青年到印度、尼泊尔和长安等地求学,向汉地学者学习《明灯书》、《卦书》、《天地寻迹》和《纸绳卦术》等。返藏后,并将此等典籍译为藏文。这一时期佛典的翻译,还设有专门的译经场。据《嘛呢丛书》记载,当时有三个译经场:一个在松赞干布的主持下,有印度译师古萨热译有《大般若经》等以及印度译师婆罗门香噶热译有《律藏》;一个在尼泊尔尺尊公主的主持下,由尼泊尔译师西拉曼珠译有《华严经》等;一个在文成公主的主持下,由汉僧大天寿和尚译有汉族的《医药、医方、医疗法和历算》等。是时,藏文翻译事业虽很兴旺昌盛,但文字不规范,译经词汇不统一,翻译的文体亦未有确定。因此,这一时期只是翻译的初步尝试,还谈不上系统化、规范化和条理化的翻译。总之,这一时期佛典翻译处于草创探索时期。

  松赞干布死后,苯教势力抬头,公开反对佛教,佛典翻译事业受到影响。到了赤德祖赞执政期间,崇佛势力抬头。赤德祖赞为了弘扬佛法,派遣大臣程噶穆列噶夏(bran—ka—mu—le—ka—sha)和涅查那古玛热(gnyags—dzhya—na—ku—ma—ra)到印度去求取佛经。他二人到达岗底斯雪山时,与在那里修行的印度学者桑杰桑瓦(sangs—rgyas—gsang—ba)和桑杰细瓦(sangs—rgyas—zhi—ba)相遇,遂迎请彼等二位前往吐蕃,因故未能请来。于是,从这二位上师学法,默记了《显宗阿笈摩经》、《金光明经》、《密乘事部》和《瑜伽部》等经典。返回西藏后,又默写翻译出来,献给赞普。赤德祖赞为奉安这些经典,遂修建了拉萨喀札(lha—sa—mkhar—brag)、札玛贞桑(brag—dmar—mgrin—bzang)、秦浦那日(mchims—phu—nam—raol)、札玛噶如(brag—dmar—ka—ru)、玛萨贡(ma—sa—gong)等五座佛殿。

  公元754年,赤德祖赞还派遣以桑希为首的四人到唐玄宗那里求取佛教经典。唐王赐给蓝纸金字的佛经1000卷。桑希等人又前往五台山学习佛法,和尚尼玛(nyi—ma)送给他们《十善法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佛说稻杆经》。桑希等人从汉地取得许多佛教经典和医学著作,返藏后进行翻译,为藏传佛教和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赤松德赞时期,不仅是前弘期佛教最兴盛的时期,而且也是西藏历史上翻译佛经的高潮时期。赤松德赞即位后,在崇佛大臣桂氏(blon—chen—mgos)和舅臣聂桑(blon—zhang—nya—bzang)等人的协助下,从印度迎请了莲花生大师和静命大师。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为培养翻译人才,派遣毗卢遮那(bavi—ro—tsa—na)等二人为一批,南喀宁波(nam—mkhav—rnying—po)等五人为另一批,先后去印度留学。同时又从内地邀请了译师程噶勒贡(bRan—ka—legs—kong)、拉隆鲁贡(lha—lung—klu—kong)和郭高模贡(v go—vgom—dmul—gong)等三人;从印度请来了译师意希旺波(ye—shes—dbang—po);从克什米尔请来了阿难陀(a—nam—ta)。为了组织大规模的翻译队伍,培养本民族的翻译人才,在桑耶寺正式设立了译经院。桑耶寺译经院不仅是藏族地区的第一所翻译学校,而且亦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桑耶寺译经院的规模、译师人数和翻译的作品是前所未有的,当时翻译规则和翻译队伍的分工也较为细致、具体。藏文古典名著《巴协》记载,桑耶寺译经院成立后,赤松德赞便组织汉地译师程噶勒贡、拉隆鲁贡和郭高模贡三人,以藏族堪布琼布泽芒等为助手组成一个小组,翻译汉地佛经;另外汉地和尚玛尚麦郭苗和印度译师意希旺波等到二人,以克什米尔的阿难陀和甲买郭为助手组成一个小组,翻译印度佛经。翻译规则是在总的不违背原文原意的前提下,要尽量符合藏语的表达形式。翻译佛经时,若不打乱原文的次序,译成藏文后,意义和词句结合得很好,则按照原文词语次序进行翻译,不得调整。如若按原文词语次序进行翻译后,既不能表达原文的确切意思,又不符合藏语表达习惯的,亦可打乱次序,以求得译文确切、语句优美、通顺易懂。如原文中的词语未有多种意思解释,则不必晕头转向译,直接按原文意思翻译即可。对新译中未制定和未确定的词语,须由汉、藏、印度等学者集体讨论、研究、确定,再同赞普厘定后,方可使用。此外,还制定了翻译佛经时的“三大原则”、“四种译法”、“四项注意”。

  “三大原则”是:第一、要符合《加嘎热》一书中指定的语音规则;第二、要做到不违反佛经原意;第三、要尽量通顺易懂。“四种译法”是:第一、音译;第二、意译;第三、直译;第四、倒译。“四项注意”是:第一、注意对佛、菩萨和声闻等的敬语;第二、注意对已制定的有关用语外,任何人不得自行修改,不得生搬硬造;第三、注意对新出现的词语经研究确定后,呈报大堪布和大译师阅定,最后由赞普厘定授命;第四、注意对密宗经典的翻译。密宗经典属于秘密,对不够条件修习密宗的人不得宣讲或翻译。除上级有令翻译之外,各位译师不准任意翻译。

  这一时期曾出现有许多著名的译师,如印度的静命、莲花生、无垢友、佛密、比马拉米扎、次那迷扎、佛陀古哈耶、希兰陀罗菩提、萨尔巴扎德瓦、比耶迦里巴婆、比耶加罗僧哈、赞纳噶日巴等译师;内地的程噶勒贡、拉隆鲁贡、郭高摸贡、玛尚麦郭苗、马果列等译师;藏族的除“七试人”外,还有南喀宁波、贝央、轨范师扎西、贝吉伦波、仁钦达琼、仁钦强、却赛、释迦沃等人。据记载:“是时,还有九位最佳译师,即毗卢遮那、丹玛寨芒和阿难陀等三人,被称为三老译师;涅查那古玛热、昆鲁易旺波、玛仁钦乔等三人,被称为三中译师;噶瓦贝寨、觉若鲁易坚赞、尚易希德等三人,被称为三少译师。他们之后又出现了108位译师,内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称为主校译师,中等者称为助校译师,下等者称为见习译师。”他们这些译师在桑耶寺译经院中将大量的佛经译成藏文,其中尚易希德译有《观差别》、《善行四释要义》、《彼世间成就》和《秘义四念录》等71部;觉若鲁易坚赞译有《深密解脱经大疏》、《中观了义》、《般若波罗密多集要》等47部;毗卢遮那译有《明义灯》、《六十正理论》、《无量光佛名号论》等;噶瓦贝寨译有《圣言宝论》、《于外境念续中除欲》和《三相概述》等;轨范师扎西译有《二十律仪释》和《中观庄严录》等10部。当时为了避免译经重复,将所译出的经典收藏在桑耶寺译经院附近的三所殿堂之内,编成目录,并以这三所殿堂命名,分别称为《钦普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此三大目录记录了佛教典籍的书名、著者、译者及其内容等,是指导阅读、检索佛籍的重要的工具。遗憾的是前二种目录已经佚失不见,惟有《丹噶目录》独存,并收入了《甘珠尔》中。从《丹噶目录》得知,当时已译有经典约六、七百种之多,其中包括大小乘、性相和显密等。现依《丹噶目录》略列如下:(一)关于大乘经典的分六类:1、般若经类,有般若十万颂等大小16种。2、大方广类,佛方广经等大小7种。3、大宝积经48种。4、各种大乘经、贤劫经等大小167种。5、大经类,大集经等9种。6、从汉文翻译的大般若涅槃经等大小24种。(二)小乘经,正法念住经等大小39种,尚有论藏中的“集法句经”等7种。(三)密咒续(四)各种陀罗尼经101种。(五)名号,佛及八大菩萨百八名经等9种。(六)赞颂,不可思议赞等18种。(七)愿文,回向愿经等12种。(八)吉祥颂,大吉祥颂等7种。(九)律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经及其注释等31种。(十)大乘经的注释,般若十万颂大疏等52种。内有般若经、深密经、三摩地王经、宝积经、十地经等的注释。尚有从汉文译的解深密经大疏等8种。(十一)中观宗论,中论等33种。(十二)禅修类,修次第论等8种。(十三)唯识宗论,瑜伽本地分等41种。(十四)各种大乘论,集菩萨学处论等31种。(十五)小乘论,俱含论等9种。(十六)因明类,观业果论等25种。(十七)赞普等著述,圣教正量论等7种。(十八)已译出而未教正的般若四千颂和念住经2种。(十九)未译完全的中观精研论及注释等9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