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信息>> 内地>>正文内容

2011年十大宗教新闻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7日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11年十大宗教新闻

11月6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在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第四次赴缅甸供奉启程法会现场拈香礼佛。

2011年十大宗教新闻

10年来,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新编卧尔兹演讲集》。

2011年十大宗教新闻

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美举办期间,美国观众观看大型木雕“耶稣生平”中的故事。

  2011年是丰富多彩的一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更为宗教界指明了发展方向,开拓了发展空间。时值岁末,《宗教周刊》编辑部盘点了一年来与宗教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期冀在回望历史的同时,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五大全国性宗教团体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在京举行

  1月28日,五大全国性宗教团体在北京举行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五大全国性宗教团体的宗教领袖出席会议并发言,共同发表了《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提出,在每年2月的第一个星期或者前后,五大宗教将按各自的传统或方式,传达不同宗教间和谐与善意的信息,倡导宗教和谐理念。《宣言》还提出坚持爱国爱教、主张平等包容、弘扬和谐理念、反对歪曲利用、发挥积极作用等原则主张,呼吁各宗教信众共同践行和谐理念。

  点评:当今时代,宗教和谐是宗教关系的新境界,是全球化时代的新理念。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的举行反映了五大全国性宗教团体在宗教多元化的趋势下,促进不同宗教、信仰之间和谐的共同愿望,《宣言》的发表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宣言》中所指出的,“宗教间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涉及宗教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对国际政治和世界事务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国处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倡导宗教和谐,是各个宗教适应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必然要求”。

  伊斯兰教解经工作10周年总结

  4月25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举行伊斯兰教解经工作10周年总结大会。会议总结了10年解经的工作成果,交流了各地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当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参加伊斯兰教解经工作10周年总结大会的全体代表,并同他们合影留念。

  2001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正式开展解经工作。10年来,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相继编写出版了4辑《新编卧尔兹演讲集》,共46篇新“卧尔兹”,总计26万字,向各地伊协、清真寺和伊斯兰教界人士免费赠送近80万册演讲集。

  点评: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依据伊斯兰教经典及其内涵,通过编写、推广新“卧尔兹”的形式,对我国当代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教义和教规的角度作出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有力地弘扬和发展了伊斯兰教教义中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思想,批驳了“三股势力”歪曲篡改伊斯兰教教义的歪理邪说,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解经工作是伊斯兰教工作中抓根本、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是团结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法宝,是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斗争的利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创举。

  宗教界举办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6月24日,全国宗教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座谈会在江苏省句容市召开,第一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授牌揭牌,涉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37处场所。

  7月1日前后,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宗教界以歌咏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开展了以“同心同行”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点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七一”前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唱“红歌”的热潮,宗教界也不例外,积极加入了这一爱党爱国教育活动中。尽管社会各界对宗教人士唱“红歌”有不同看法,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宗教问题,90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在宗教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一整套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针政策,同宗教界建立起了牢固的爱国统一战线。宗教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之情,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宗教学会第七次全国大会召开

  7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的宗教与和平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宗教学会第七次全国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中国宗教学会第七次全国会议是5年一次的换届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当选为新一届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点评:中国宗教学会是全国宗教研究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于1979年。学会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友好活动。中国宗教学会第七次全国会议是5年一次的换届大会,此次会议对进一步发挥中国宗教学会的特殊作用,团结协调国内政界、学界、教界这“三支队伍”的力量,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宗教研究的重点方向,配合党和政府实施涉及宗教问题的内外方针政策,发展体现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我国宗教学术研究事业,以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中国伊协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并进行换届选举

  9月13日至16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章程》(修正案),确定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徽,选举产生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和协会领导班子。陈广元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伊协会长。

  点评:自2006年5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后,中国伊协在解经、朝觐组织和对外交往等工作上取得了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伊斯兰教事业的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和谐。中国伊协的成功换届,表明中国伊协工作的传承和新的开始。

  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美举办

  9月28日至11月19日,“尔道即真理——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先后在美国华盛顿、芝加哥、达拉斯和夏洛特举办。此次展览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主办,美国基督教组织和机构协办。这是继2006年之后中国教会第二次在美国举办圣经事工展。

  点评: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展示中国教会圣经事工的同时,也向美国教会和民众展示了中国教会在教会生活、神学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思考和理念,彰显了中国宗教文化特色,增进了美国教会和民众对中国教会发展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展览在进一步扩展中美宗教交流的平台、加深中美教会之间的友谊、促进中美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道教论坛在南岳衡山举行

  10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湖南组委会承办的国际道教论坛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举行。来自内地、港澳台地区和19个国家的道教界、政界、学界、商界等有关方面人士参加了论坛。本次国际道教论坛是继2007年4月在西安、香港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国际道教文化盛会,是对国际道德经论坛的延续和深化。

  点评: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举办国际道教论坛,是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发挥道教积极作用的重要举措。道教崇尚道法自然、齐同慈爱、贵生乐生、抱朴守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身心和谐的理念。本次论坛以“尊道贵德、和谐共生”为主题,体现了道教界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望。


  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第四次赴缅供奉

  11月6日,全世界佛教徒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物——北京西山灵光寺佛牙舍利塔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真身牙舍利第四次赴缅甸,接受缅甸佛教徒的瞻礼供奉。此次活动系应缅甸联邦共和国的邀请,经我国国务院批准,佛牙舍利于11月6日至12月24日在缅甸内比都、仰光、曼德勒三城供奉48天。

  点评: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更是源远流长。两国佛教徒同饮一江水、同念一本经,有着悠久深厚的传统友谊。截至目前,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于1955年、1994年、1996年和2011年4次赴缅甸供奉,成就了两国佛教交流的佳话。佛牙舍利赴缅甸供奉瞻礼由此也成了中缅两国人民与佛教信众传统友谊的象征。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首批经师诞生

  11月10日,第七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首批经师聘任仪式举行。11名优秀考僧和28名经师候选人顺利通过全部考试科目,分别获得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和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经师资格。

  点评:藏传佛教学衔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其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师资队伍建设仍然略显滞后。首批藏传佛教经师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经师评审、聘用体系正式启动,旨在把一批宗教造诣深、品德修养好的高素质僧才选拔到经师队伍中来,提高藏传佛教师资队伍水平,藏传佛教学衔制度建设水平也因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天主教举办教会本地化神学研讨会

  11月22日至23日,中国天主教八届一次神学研究委员会会议暨教会本地化神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神学研究委员会和研究室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国天主教第八届代表会议关于大力推进神学研究的精神,建立符合中国教会实际的本地化神学思想体系,发挥天主教信仰在中国当今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点评:神学既具有普世性,也应有本地性。开展本地化神学探讨,正视中国文化,把神学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建立符合中国教会实际的本地化神学思想体系,既是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神学自觉,也是对这一原则的神学内涵的丰富和深化,从而为中国天主教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神学基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