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初期瑜伽行的空性见解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初期瑜伽行的空性见解

  目次

  壹、绪论

  贰、《解深密经》的三无自性

  一、三时教判

  二、提出三性三无性说。

  叁、《瑜伽师地论》的善取空

  肆、《辩中边论颂》的所取能取空

  一、所取能取空

  二、中道观

  伍、结论

  壹、绪论

  最早宣说瑜伽行思想的经典是《解深密经》,和他同时代的经典有《大乘阿毗达摩经》,但本经没有翻译,梵本现在也不存,只有在别的典籍有引用它的一部份,尤其是《摄大乘论》根据此经而编。《解深密经》的成立,被认为是在龙树(西元约150-250年)死后不久的时候,亦即西元三百年前后,唯识说发展的时机已成熟,于是大致的教理架构被组成,并被编成名为《解深密经》的经典[1]。

  继承《解深密经》、《大乘阿毗达摩经》而组织的思想系统称为瑜伽行派,或唯识派,他们在瑜伽的实践里深化了“唯识”的体验。瑜伽行派之祖是弥勒,无著继其后,他的亲弟弟而且是弟子的世亲(也译作天亲),大成唯识说。

  西元四、五世纪间,无著、世亲造了很多论书,成为瑜伽行派,与龙树的中观派,并称为大乘的二大正轨。无著、世亲学,被称为瑜伽派,是依《瑜伽师地论》得名,瑜伽行地,本为一般禅观集的通称。这部论也是瑜伽行者的所依地,成为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的成立是复杂的,在教理上也可见到发展,所以难以视为是成立于一时[2]。据吕澄研究<本地分>十七地之一的《菩萨地》是收录印度中期大乘,全面组织大乘学说新出的文献之一《菩萨藏摩呾理迦》;<摄抉择分>是引用《解深密经》的内容编成。[3]《瑜伽师地论》作者的决定也很困难,虽然藏译、梵本中以无著为作者,不过汉译中则以弥勒为作者。《瑜伽师地论》与《解深密经》此两者是瑜伽行派中,最古老且到后来被奉为典据的根本典籍,它们大致决定了此学派在学术上方向。[4]

  一般说,无著、世亲的学说出自弥勒。弥勒是瑜伽行之祖,无著、世亲大成其说。关于弥勒,有人说弥勒不是历史人物,无著入禅定而得大神通,他生到兜率天,由弥勒菩萨,授以瑜伽行的学说。后来无著将他的著作托为弥勒所作。但从思想史的观点来考察,这样的解释也有不可理解之处。这是因为在无著的著作外,古来另有若干据传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论书,传于中国和西藏。这些被归为弥勒所作,与唯识思想有关系的论书,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颂》、《法法性分别论》等。

  关于弥勒是不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这点暂且不去说它,但《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颂》、《法法性分别论》(都只有颂文的部分),这三部论书,思想内容很一致,应都是同一个人(或同一团体的人)撰写的[5]。在了解初期唯识思想上,他们也都是宝贵的文献。[6]《瑜伽师地论》与它们思想上比较不同,是否出于同一人、同一时,很难决定,不过,如前所述,它确实是初期唯识的经论。

  本文以初期唯识经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辩中边论颂》为依,了解唯识空性的内涵。因为<摄抉择分>本身全是收录《解深密经》内容,以三性说明空性的部分,与《解深密经》说法相同,就不重复述说。《法法性分别论》、《大乘庄严经论》与《辩中边论颂》同样以“虚妄分别”,“能取”、“所取”是无的角度来谈,所以就以较普遍的《辩中边论颂》来说明。

  贰、《解深密经》的三无自性

  一、三时教判

  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7]中的三时教判,将佛陀的教说,分成如下三个时期:

  第一时-为声闻乘宣说“四圣谛”之教。如四阿笈摩。虽有诸部。四谛为宗。是原始佛学时期是以“四谛”、“十二支缘起”来说明人生现象来讲的。后来范围扩大了,不仅讲人生现象,连宇宙现象也涉及到了。这时小乘佛教盛行,后来就产生了弊端,他们将佛陀的教说,或宇宙人生的诸事象,作形式上的分类,立许多法,认为一一法有固定的自性,视为实存。极端地倾向实在论,因此,小乘佛教徒陷于有说的偏见。

  第二时-是无相大乘。如诸般若经论,以遣所执性,无相为宗。这是以隐密相为大乘宣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教。时是指一世纪时,大乘佛教的兴起,此派之徒以《般若经》和龙树的诸著作所代表的空的学说为依据,批判小乘佛教,说一切法无自性空。有一部分人说空,走入极端,陷于虚无论(恶取空)的危险性。

  第三时-了义大乘,就是这部《解深密经》等经。提出三性、阿赖耶识等思想。因这时以显了相说大乘法,具足显示空有道理,故名了义。[8]这时是瑜伽行派成立时,在空说之上组织新的体系,承认诸法在形式上有差别,但皆无自性。

  这三时教之中,前面的二时之教,是尚未具足说明,佛陀之教的真意(未了义),而第三时之教,才是完整明了说明,佛陀之教的真意(了义)。第二时(般若的空思想)和第三时(唯识的三性三无性思想),两者同样是大乘,皆言法空。但前者以“隐密相”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教;而后者以“显了相”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教。但二者,都是明白地对同一教说做某种程度的说明;它们两者之间的不同,可以说只是说明的程度有不同而已。所以,唯识的三性三无性思想,可说是《般若经》空的思想的开展。

  二、提出三性三无性说。

  《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

  “吾当为汝说诸法相。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9]

  所谓三性说,就是诸法相有三种(一)“遍计所执性”:以名言表示而执为实有,这样所得的认识是不实在的分别,谓之“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是有所依的,也就是它所遍计的对象,是仗因托缘而生的一切法,谓之“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执,当然是不真实的,去掉它就能得到诸法的法性(即空性),能认识诸法的法性,这是最完备、也最真实的认识,谓之“圆成实性”。

  唯识学派主张,在因缘所生法上的依他起性,离去名言分别的遍计所执性,就可悟入我、法二空的圆成实性。遍计执是本来无;依他起是遍计所依不可说为无,这种有是假有、幻有;到了圆成实,这是诸法的真实性,可说为实有。[10]这种唯识的三性说可以称为唯识中道论。所以三性说,不但以原始佛教的缘起说为基础,又包含般若系的空性说,就是以空有并论,而不失于有空的中道学说。

  如来又于《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为胜义生菩萨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经文[11]如下: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佛陀以密意趣说三种无性,无性就是无自性,相就是体相,或者相状。这三无性,如它们的次第,是用三性作为体相。这样依三种自性而建立三种无性,不是离了三种自性之外别有三种无性。用密意趣说三种无性,是不了义教,是别有用意的,表示能证知三种无性甚深密意[12]。

  可见唯识派安立三无性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相无自性性,这是依遍计所执性而安立,体相是无自性,表示体相是虚假不实的。有情众生以遍计所执性认识事物,以为世界上存在着真实的“我”和“法”,这就是我执和法执。相无性说明我、法体相就像空中花、水中月、镜中像一般,是虚幻不实的。众生所以认为有实我、实法,是由于事物的假名而安立的,因虚妄而执着为有。但假名安立的相,它的体性是无,所以说相无性。

  生无自性,这是依依他起而安立的。诸法的依他起相,是依其他因缘的力量而有的,不是自然而然的自力有的,约非自然的意思,故说生无自性。唯识派认为,有情众生不懂得“依他起性”的真实含义,不知世间事物是由于众缘和合而产生,由无到有称之为“生”,唯识派否定自然而然的自力有的生,故生是无自性的。

  胜义无自性,有两种,(一)是依他起的胜义无自性,(二)是圆成实的胜义无自性。(一)诸法的依他起相,不是自然生的,即此无自然生性的缘生法,也可称为胜义无自性。为什么呢?缘力所生的依他起相,假定这法是离垢的清净胜智所缘的境界,佛就显示它是胜义,否则即非胜义。所以说依他是生无自性,约从因所建立的;说依他是胜义无自性,约所生法的当体建立的。(二)诸法圆成实相,也称为胜义无自性性,为什么呢?一切诸法,法无我性,称为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所显示的缘故。由这因缘,称为胜义无自性性。[13]

  三、初期唯识的三性说与《般若经》

  大乘佛教的最初经典是《般若经》,初期唯识的三性说与《般若经》有极深的关系。《大般若经》<初分学观品>一节所述,隐隐包含了三性思想

  “舍利子!如我但有名,谓之为我,实不可得。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14]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内空、外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空花、如寻香城、如变化事,唯心所现性相俱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15]

  前一段“如我但有名”就是假立客名,众生却因此而起分别,于假立客名,随起种种言说,生起种种执着。这就是唯识的遍计所执;后一段引用文“一切法如幻”、“唯心所现”就是依他起性;“自性空”、“法性”、“实际”等就是圆成实性。所以,唯识三性的思想可说完全是归纳般若义理所得。

  叁、《瑜伽师地论》的善取空

  玄奘译《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云: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于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达。如是随顺证成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16]

  这段大意是说诸法有离言自性。“离言自性”中的“自性”一词,是指诸法的“特性”、“本性”“本质”而言。所以,这整个词是表示“离开言说的本质”。<真实义品>认为一切诸法有“离言自性”,它是远离增益执(有)与损减执(无)的中道(空),这是唯识三性的中道思想。“假说自性”、“离言自性”和“三自性”之间的关系如何?离言自性就是净分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两种本身的性质是远离名言。假说自性就是遍计所执,随假说的名言,计度执为有。如果在依他性上,不依假说自性去认识事物,就能真实认识,便是圆成实性。

  引文说到,所谓的“有”,就是语言文字所安立的“假说自性”,是指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风……等等,乃至涅槃,这些依世人共同认知的“假说自性”之语言文字,所假立的名称,一般凡夫认为是有。而所谓的“都无所有”,则是指依“假说自性”而安立才“有”的这些事物,究其实而言,都是假名所立,而无实体,其本质是“非有”。而“真实义”则是离开“有”“非有”的“无二所显”,这就是离言自性,完全脱离名言的认识。[17]

  <真实义品>的“离言自性”,是诸法的胜义自性[18],也是无分别智所行的境界[19]。上面引文的依他起,属离言自性,是指净分依他。若染分依他,则应属假说自性。另外<真实义品>还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语言活动之内,“一切唯假”;而在语言活动之外,则假必依实,必依实有“离言自性”之“唯事”。“唯事”是诸法的真实性质,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但却是“真实有”(存在)的,而不能说不存在的。所以诸法的“离言自性”,就是诸法的“唯事”,这是真实存在 ,因此不可于此起“损减执”,而说此实有不存在;一切色等想法、想事(所诠)及其安立之名言 (能诠),实际上是虚妄遍计所成,是不真实的存在,只是假名、唯假 而已,不可于此“一切唯假”上,起“增益执”,而说其有自性、法体之存在。若能理解实有“离言自性”之唯事,并远离损减执和增益执的过失,就称为善取空者。

  肆、《辩中边论颂》的所取能取空

  一、所取能取空

  《辩中边论颂》辩相品第一[20]:“虚妄分别有,彼处无有二;彼中唯有空,于此亦有彼。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辩中边论》解说[21]大意如下,“虚妄分别有”,也就是说,妄识作为缘起现象是有的。妄识的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当妄识活动时,以见分和相分两种形态出现。见分是似能取,相分似所取,这依他起的似能取所取相是有的[22]。“于此二都无者”,虚妄分别的妄识展开活动之后,显现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在没有名言的分别之前,依他起的见分、相分是有的。一旦凡夫的主观意识参与分别之后,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就变成我法二执。我执、法执,事实是不存在的,因凡夫无始来名言戏论熏习,对一切法就像名相应,产生错觉,以为有实我实法。所以对依他起的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生种种分别的遍计所执相,实际是不存在的。

  “彼中唯有空”,是说虚妄分别中,有离所取及能取的空性。“空性”是一切法的法性,清净本然,是胜义有。当我们修瑜伽禅观时,离去所取执及能取执,以无分别智照见真如时就会显现。

  “于此亦有彼”,彼,指空性;此,指虚妄分别相。虚妄分别相和空性的关系如何呢?谓即于虚妄分别中,也有空性。空性没有离开虚妄分别相,透过虚妄分别相能够认识空性。能不能说虚妄分别相就是空性,或空性就是虚妄分别相呢?不能。因为空性的本质是清净的,而虚妄分别相则是染污的。所以,只能说虚妄分别相和空性的关系不一不异。如果说空性就是虚妄分别相,这不对;如果说空性和虚妄分别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也不对。空性和虚妄分别相,是不一不异的关系[23]

  二、中道观

  上述“空性没有离开虚妄分别相,透过虚妄分别相能够认识空性。”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是中道的认识。所以,弥勒接着说道:“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这是谈论对一切法应以中道去认识?世亲《辩中边论》[24]的说明大略如下:既不可一概认为一切法都是空,也不可一概认为一切法都是不空。这两种极端认识都是错误的,确切地说,如果这种现象事实上是没有的,就“由彼观为空”,观照它没有;如果事实上是存在的,就“如实知为有”,应该承认它有。如果是这样的话,才能正确认识诸法空相。

  空相就是空性,也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这就是说,中道的认识应当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空相是非有非无,所取能取是“非有”;空的体性是“非无”。空性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如果异应成法性异法,就违背正理,因空是一切法无我性、无自性所显,如苦、空、无常等是共相;如果相同,就应不是净智的境界,与杂染境相同,也没有凡圣。所以空与妄分别是非一非异,这是空性的相[25]。正确认识理解到非空非不空,这样的中道道理,也符合《般若经》[26]的思想。

  伍、结论

  空有、中道问题,初期唯识经论继承了《般若经》与龙树《中论》的思想。对于名言假说的事物,都予以否定,认为不实在,如梦境,本来是无;因缘所生的如幻法,承认它的存在,只是有而不真,如梦事不可说为无;在离去戏论执着后,所证入的境界并无差别,同样是法性无相,同样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

  然而,中观与唯识不同的是,中观认为一切名言戏论,在道理上是不存在的,因而加以排拒;相反地,唯识却建立了一套识转现的理论,在识转现中区分了能见与所见,并以缘起、虚妄分别等基本观点,说明实体概念,本来不存在,是众生无始熏习而成的一切种子识所生,也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27]所生。

  唯识的观点,在教导我们了解,所分别的对象(所取),是虚妄分别的认识而有的结果,没有自性,因此是空;那能认识分别的识(能取),是不是就是有,是真实不变的存在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被认识的对象与能分别的识,是一对,二者同时存在,其中任何一者,不能孤立存在,所以,能认识分别的识(能取)也没有实在性,也是空。既然二者是空,那么整个世界是不是一切都没有了,成为虚无(及恶取空)呢?也不是。事物没有自性,没有实在性是其空的一面;但依他起性的因缘所生法-“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所生,这件事是存在的,既然是存在就是有。因是虚妄分别有,所以体性是空。这种“空”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有”是空。二者不一不异,非空非不空,是唯识的中道观,藉此道理去修行能破除我们心中,将我、法视为实体的虚妄性,及彻底虚无的“恶取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典文献

  《瑜伽师地论》

  《解深密经》T16

  《解深密经疏》X21

  《瑜伽师地论》T16

  《般若经》卷四CBETA,T5

  《辩中边论颂》一卷,弥勒说,唐玄奘译。CBETA T31

  《辩中边论》唐,玄奘译,是世亲菩萨为《辩中边论颂》作的长行。CBETA T31

  《心经》CBETA,T8

  二、现代论著

  演培着(2006)《解深密经语体释》《高雄:演培法师纪念图书馆》

  印顺着,(1992)《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

  吕澄,(1982)《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

  横山纮一着 许洋主译(2002)《唯识思想入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平川彰着 庄昆木译 (2002)《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

  水野弘原著 许洋主译(1988)《印度的佛教》(法尔出版)

  竹村木男着 蔡伯郎译(2003)《觉与空》-印度佛教的展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魏德东释译(1997)《辩中边论》(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

  [1]平川彰着 庄昆木译 (2002)《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页307

  [2]平川彰着 庄昆木译 (2002)《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页321

  [3] 见吕澄,《印度佛学思想概论》

  [4]水野弘原著 许洋主译(1988)《印度的佛教》(法尔出版)页171

  [5] 《瑜伽师地论》与它们思想上比较不同,是否出于同一人、同一时,很难决定

  [6] 见横山纮一着 许洋主译《唯识思想入门》页35

  [7] 见《解深密经》:世尊。初于一时在……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T16[0697a23]

  [8] 《解深密经疏》显不了义。谓此法轮。隐空说有。是不了义。具显生死涅槃因果。及说人空。而未能显法空道理…第二。隐有说空。故作此言。以隐密相。转正法轮。亦名秘密。CBET,X21[0293a04]

  [9] 《解深密经》CBETA,T16

  [10] 后来陈那还用比喻做了生动的解说:如夜行见绳,误认为蛇;看清了以后才知是绳非蛇;再仔细看,知道绳是麻作的。本来没有“蛇”是无,乍看绳是蛇,这是遍计执;绳体的假象,由因缘生是假有,是依他起;进一步认识绳为麻所制成,这是圆成实。

  [11] 见《解深密经》CBETA,T16[0694a13] 。

  [12]见《解深密经》:“胜义生当知。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CBETA,T16[0694a13]

  [13] 《解深密经》CBETA,T16 [0694a13]

  [14] 《般若经》卷四CBETA,T5 [0018a29]

  [15] 《般若经》卷三CBETA,T5 [0013b22]

  [16] 《瑜伽师地论》卷36,CBETA,T30 [0489a13]

  [17] 《瑜伽师地论》卷36,CBETA,T30[0486c24]

  [18]《瑜伽师地论》卷36:“云何此颂显如是义。谓于色等想法。建立色等法名。即以如是色等法名诠表。随说色等想法。或说为色或说为受或说为想。广说乃至说为涅槃。于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无所有。亦无有余色等性法。而于其中色等想法离言义性。真实是有。当知即是胜义自性亦是法性。”CBETA(CB [0489a17]

  [19]《瑜伽师地论》卷36:“此复云何。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不能越度。”CBETA [0486c16])

  [20] 《辩中边论颂》一卷,弥勒说,唐玄奘译。CBETA T31

  [21]《辩中边论》唐,玄奘译,是世亲菩萨为《辩中边论颂》作的长行。CBETA T31[0464b13]

  [22] 今依护法有相唯识一系说明,故言识变现见相二分。

  [23]在《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中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又应俱时别相成立。……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 T7 [0690a28]

  [24]《辩中边论》:“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T31册[0464b27]

  [25] 《辩中边论》“所知空性其相云何。颂曰。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CBETA T31[0465c01]

  [26] 如《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27] 《摄大乘论本》CBETA T31 [0137c27]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