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炳灵寺的部分佛教名词集释
涉及炳灵寺的部分佛教名词集释
石窟寺 中国佛教寺庙建设的一种形式,在开凿的洞窟中陈示佛教雕刻、彩塑或壁画。包括窟外的建筑及佛塔。石窟寺首见于印度,约于东汉时传入新疆,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传入中原,形成高潮,延至元明渐息。现存石窟寺主要有甘肃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种族名,意为"能";牟尼是"仁","儒","忍"、"寂",合起来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释迦牟尼(前565-前486后),大约与中国的孔子(儒教创始人)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列宁说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同时代。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16岁结婚生子,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出家修行,35岁时彻悟,创立佛教,从此自称"如来",意"如实而来,证成正觉",信士称其为"佛",即觉悟了的人。
苦修 释迦尼牟初修行时,古印度正流行以极度虐待肉体寻求解脱为表现形式的苦行僧团,释迦也加入其中,在恒河边的森林里度过了六年非人生活,日食野果,夜宿荒坟,身披鹿皮,拒绝洗澡,严重时日食一麻一麦,直到骨瘦如柴。后来,释迦发现这种修行方法只是执着于肉体,无法使心灵获得解脱,就离开了森林,接受了牧羊女给他的乳糜,中国人据此以吃腊八粥的方式纪念释迦牟尼这个重大思想转折行动。
禅 梵语"禅那"的略称,义为静虑,是制心一处,思维观修意思,通俗讲,就是一种"冥想"式的修行方法。通过戒除妄念,使心不被外界事物牵制,达到安定平和境界,进而觉悟。禅定和禅观,都是指修行法门而言。佛寺中的佛像可用来专注观想,以求达到一念代万念即入定的目的。
涅槃 梵语,或译为灭度、寂灭、无为、解脱、安乐,玄奘译为圆寂。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生死烦恼叫做"寂"。即是征得最高境界之意,与俗云"死"意义完全不同。根据涅槃境界的高低,可分为较低层次的有余涅槃和较高层次的无余涅槃。
弥勒佛 佛教中之未来佛,藏语谓"强巴"。弥勒曾是释迦弟子,但早于释迦灭度。释迦预言,他离开世间56亿6千万年时,弥勒将从兜率天宫下凡,并脱生,成道说法,经历同释迦牟尼仿佛,因为弥勒所代表的未来界是个美丽的理想世界,所以得到我国人民普遍信仰,他的佛像至迟西秦时就已产生,初作菩萨装,后作佛装。炳灵寺132窟内的百位弥勒像就是菩萨装,171龛的弥勒佛则是佛装。唐时,武则天曾伪造《大云经》,谎称弥勒下凡,炳灵寺上的弥勒巨像,即在武则天之后塑造。现在民间可见的大肚笑口的弥勒形像,其实是五代时根据江浙一带一个俗称"布袋和尚"的僧人形像塑造的,传说他形象富态,言语随意,能预知晴雨,后人以为是弥勒分身所化。寺院中弥勒殿上常有一幅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
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多宝佛 《法华经》中佛名。依《法华经》义,多宝佛为东方宝净世界教主,他曾立誓说,在他成佛灭度之后,世间凡有宣说《法华经》处,必自涌现于前,以证明此经真实不妄。释迦牟尼说《法华经》时,有七宝佛塔自地涌出,塔内多宝佛禅定状,并分半座与释迦,可见他与释迦乃是平起平坐。安置多宝佛(多宝如来)之塔,称多宝佛塔,佛寺中多有之。
药师佛 东方琉璃世界教主,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或消灾延寿药师佛。药师佛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去一切众生病苦,治无名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我国寺院中一般把他供奉在释迦佛的左边,祈求解除各种顽疾,消灾延寿。
无量寿佛 即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有无量光、无量寿之意。他所统治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片理想的净土,受一切信徒景仰。
菩萨 梵文音译"菩提萨垂"的简称,"觉悟的众生"之意,又称"大士"、"圣士"等。《弥陀经》说过去有个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大太子是文殊菩萨,二太子是普贤菩萨,三太子是观世音菩萨,四太子是大势至菩萨。后转轮圣王修行成佛,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成为父亲的左右胁待,合称"西方三圣"。"观世音"的含义是"在观看中的自在者",也可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倾听世间苦难声音者"。唐时避李世民讳,称观音。他曾发愿救度一切人,否则自毁,结果真的度不过来,就自毁,还是诸佛帮忙使他恢复法身的,帮忙的佛太多,才有千手千眼观音。大势至菩萨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无上力量,威势自在,故名。
罗汉 梵音阿罗汉的简称,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六根清净,无明名,烦恼已断(曰杀贼),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曰无生),受诸生尊重供养(曰应供)。罗汉寿命未尽前,常住世间,随缘度化教众。
飞天 佛教把化身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飞天,佛教中天帝司乐之神,以香为食,不近酒肉,每当天上举行佛会,便凌空飞舞,抛洒鲜花,以作歌舞。石窟寺中多飞天造型,大多为烘托佛国气氛和佛的庄严而存在,是中国人创造的没有翅膀,仅凭衣襟和飘带即能飞行的天神。其中有演奏乐器的,叫伎乐天。
维摩诘 梵语音译,意为法净,没有污染而称的人。《维摩诘经》说维摩诘化生在富商家庭,"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是在家的菩萨。维摩诘既是菩萨,又过着人的世俗生活,他的修行模式为中国人提供了可望可即的典范,所以一直受到中国人追捧,唐朝诗人王维就取名叫"维",字"摩诘"。炳灵寺8窟有维摩诘"问疾品"经变图,内容为维摩诈病,引来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探病,两人(菩萨)在病榻前辩论说法。
僧祗支 又名掩腋,一种僧人内衣,用覆左肩,右开左合。这是一种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
结跏趺坐 佛、菩萨打坐的一种形式,俗称双盘,即左脚放到右腿上,右脚放到左腿上,或者相反,脚心朝上。据传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悟道时的坐姿,这种姿势端庄飘逸,长时间安稳不倦,但一般较难做到。如果坐于座上,双腿自然垂地,则叫善跏趺坐,也是佛陀常用的坐姿。如果坐于座上,双腿交叉着地,则是菩萨的坐姿了。佛与菩萨像坐姿常与手印相结合。佛经中说,当释迦结跏趺坐时,过路的僧人见到一尊金身,就对他朝拜;当他善跏趺坐时,僧人见到一尊银身,就对他行礼;当释迦像凡人一样坐着时,僧人就目不斜视地过去了,看也不看一眼。
手印 佛教密宗修持以"三密相应"为主,"手印"是指配合本尊而作出的各种手形,也称"印契",简称为"印"。佛菩萨及本尊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因此我们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会产生特殊的身体力量和意念力量。"三密"包括身密(手印及任何体姿),口密(口诵真言及一切言语)、意密(心中观本尊乃至随一切因缘起念),因为其作用深微,故称密。结手印是身密的一般要求。常见的手印有:
施无畏印。右手曲肘朝前,舒五指,手掌向前,含义是佛陀布施无怖畏给众生。
与愿印。伸手掌向外,指端下垂。含义是佛菩萨满足众生的祈求。
禅定印。在膝上仰左手,并仰右手与其上,两拇指指头相接。这是佛陀禅定时的手印。
触地印。伸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这是佛陀成道时的印相。
转法轮印。双手置于胸前,右掌与左掌相及,左右诸指轻触。
手印可用来判断佛陀尊名或其成道、说法时的特别状况。
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及公元一世纪贵霜王朝兴起时,它的都城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佛教盛行于此,公元六世纪后绝迹。在犍陀罗国,贵霜王朝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就以希腊阿波罗神的样子塑造了佛陀,开创了塑佛像先例。在这以前没有佛像,因为人们认为佛无处不在,其相无法形容。犍陀罗佛像一如古希腊雕塑,以体魄健美为特征。犍陀罗艺术采用希腊系统表现方法,熔印度、希腊、波斯、大夏、罗马风格于一炉,自成一派。后犍陀罗艺术越过北方葱岭进入新疆,传至中原,影响北魏佛教艺术,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今炳灵寺早期佛像即是希腊人骨相的犍陀罗风格。
金刚力士 梵名那罗延,是大力之神,佛教护法,金刚者,有坚固之义,是意译。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他又是守护四极这神。
曹衣出水 北齐曹仲达善画梵像,他的人物画,衣服褶皱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故名。又称曹家样。
璎珞 通常指佛像上的装饰品,由珠玉和花等物编缀而成,一般装饰在颈部,臂部,类似于今天的珠琏、项圈。
羊肠大裙 菩萨像妆束,衣裙纹饰曲折,层次分明,即羊肠式回曲纹样。
经变 佛画种类之一,指将某一部或几部佛经的主要内容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简言这,是佛经故事的图解,简略的连环画。
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凡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蒙古、不丹、锡金等)的佛教,或者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都是藏传佛教,又可称"藏语系佛教"。七世纪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部皈依佛教,是为藏传佛教之始,至十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十五世纪派别分支定型。藏传佛教的教义特征是: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特点。藏传佛教仪轨复杂,设像繁多,有别于汉地佛教。
格鲁派 藏传佛教主要派别之一,因倡导僧人严守戒律,故名。"格鲁"即汉语善规之义。格鲁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为祖师。大师因出生于青海宗喀地区(湟中)被尊称为宗喀巴。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年分别写成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是格鲁派理论基础。格鲁派的名寺有扎什伦布寺,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等,达赖、班禅是该派在中国的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灌顶 藏传密宗修炼仪式,包涵着授予神力或权力的神密意义,也就是佛以大慈大悲,将最圆满的最殊胜的顶法传授给受法人。一般灌顶仪式的程序,包括宣誓修持密法,沐浴清洁身体,圣水洒上头顶,用嘎巴拉(用人头骨做成的碗)喝水等几步。
格西 藏语"格维西年"的简称,意译为"善知识",是藏传佛教界学位的泛称。拉萨三大寺的格西,有拉然巴、磋然巴、林塞和朵然巴四个级别,其中前两种格西学位要经过三次辩经复试才能取得,后两种则只需一次辩经即可。塔尔寺的格西学位有然坚巴(中学毕业),噶然巴(大学毕业)和林塞(硕士),以及欧然巴(密宗博士),曼然巴(医学博士),泽然巴(术算博士)等等。最高为拉然巴格西,塔尔寺当代获此学位者仅一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