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alay Dipankara开示——止禅
Sayalay Dipankara开示——止禅
一、前言:今天要和大家介绍止禅,第一天说法有和大家说明戒、定、慧三学,止禅与定学有关。戒有分四部分:有在家出家众,在家有五戒、八戒等,出家有比丘、比丘尼戒,这个大家都知道。定,佛陀教我们四十种修定的方法,就是四十业处,今天主要着重在安般念,以后会介绍其它修法。四十业处中许多种都可修得禅定:十不净可以到达初禅,慈悲喜三种梵住可达三禅定,舍梵住可以到达四禅,安般念可以让我们达到四禅,十遍的修法可以让我们得到四禅八定,即色界定及无色界定。十随念及四界差别观只能到达近行定。十随念是随念佛、法、僧、布施、持戒等功德。修四界差别观的禅修者可以转修十遍,一样可以达到八定。每个人过去的波罗密不同,有些人四界差别观较快成就,有些修安般较快成就禅定,要透过练习尝试才会知道。
二、安般念(一)什么是安般念?安般的所缘是我们的出入息。刚开始修一定要心情轻松愉快,如果我们有期待、担心,希望得到禅定,担心自己没有进步。这样心无法安住,要很轻松的注意息的进出。出入息在那里?在鼻孔的下面,大家都知道鼻子在哪里吧!在鼻子的下面知道出入的息。不要太用力,因用力气息会上冲到头,头会觉得紧、涨不舒服;如果太注意触点,皮肤会觉得紧,或觉得息较粗。
(二)触点:什么是触点呢?就是感觉道出入息的地方。将心固定在一个地方,觉知气息,主要目的是:避免心随息进出体内或体外。为什么要固定在一个地方?我们心随身体进入身体到肺、胃,或随出息到体外,会很容易感觉到风大。感觉到四大的风,和安般的息是不同的方法,而它们共同的基础是空气的进出。对修四大的人可以跟随息进入体内体外,感受起伏震动,这样可以观到风大。修安般时,触点不是主要所缘,上嘴唇、鼻端前出入的息,才是安般念的主要所缘。如果太注意触点会感到震动、冷、热,这是在修四大。修安般念是观触点上面的出入息,每一个息的出入都清楚的知道。心固定在上嘴唇的范围,注意息的进出,出入息快时,知道它是短的息,出入息慢时,知道它是长的息,不是跟着进入或出来。有时候呼吸快,它与心连在一起,心会觉得闷闷地不舒服,这时候要放轻松,放慢呼吸,心会缓和下来。不要注意心、心跳,这样容易累,回到息,注意息,息慢慢缓和了,心也会轻松下来。心情轻松持续的专注,对所缘清清楚楚。
(三)妄想对治为什么会生起妄想?因为专注不够强。不善法一直在旁边等着,一秒钟不注意,妄想就进来了。不要想停止妄想,愈想制止,妄想愈多,这样不能专注,这些都放下,不要担心,只要将心拉回于息,专注于息即可。有时要把心抓回来好难啊,妄想好多,有过去的、有未来的,大部分是与过去有关,这和我们过去的业习有关。
有善法与不善法,不善法是贪、嗔、痴,善法是不贪、不嗔、不痴。妄想很多,有时候问在妄想什么,也不是那么清楚为什么?因昏沉与妄想夹杂,不清楚打了哪些妄想。清楚心发生了什么?如贪,心想要什么?贪什么?贪的所缘有两类:物质与非物质。物质的像物品,非物质的是执着有情,如家人。对治贪可以修十不净观。执着家人可以观三十二身分或观所有的有情都会死。执着物质可以观无常,这是短时间的对治观,对治了,再回到观息。有时候会对不喜欢的人或事物生起嗔恨心,那就以慈心禅、舍心、青黄红白的色遍来对治。如果生起愚痴心,不知对错,心生掉举、散乱,就用安般念来对治。有时候生起不贪、不嗔、不痴的妄念,如想昨天过得舒适,表情很享受。不断提醒自己要专注、专注。我看大家的表情就知道你们是处在什么情况,看起来很舒服的表情,是在专注呢?还是在打妄念?
有四种法:从善法至善法、从善法至不善法、从不善法至不善法、从不善法至善法。第一种从善法至善法,欢喜禅修,持续地用功,就会成就善果,如禅定、观智。从善法至不善法,本来发善心来禅修,但是心不安住,生起烦恼、后悔,想要放弃,为什么?因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心,被不善法带着走,这样很可惜。从不善法至不善法,不想修行,怕打坐、怕痛,内心有很深的贪,只想要舒服过日子,受不了一点苦,心好乐世间五欲,不断增长不善业,要到临终善念生起时,才会觉得贪念是不对的。
从不善法至善法,本来心不欢喜修行,不了解佛法,接触了渐渐生起法喜,心也很安住,由不善法转为了善法。善心是第一与第四种人,来禅修有善的动机,坐了些时候怎样呢?大家可以检查自己的心,希望大家都是第一种由善至善,发心要禅修,得到禅定、观智。修安般是心作意在出入息,出入息就是法,不要落入贪嗔痴,要不断地专注于出入息。专注10-15分钟,就会感觉身心轻松,自然地呼吸,息会变得微细。
(四)觉知微细息当息变微细时,要小心,很多禅修者走入岐路,可能会有两种情况:1.此时身体会有舒服的感受,觉知注意舒服感受,忘记息,定力会退。2.息微细,心安静柔软,心静静的,渐渐心失去作用,不想回到息,掉入有分无记状况。有分是心没有作用、对象,什么都没有,此时禅修者会以为自己进入禅定、涅槃。禅定不是什么都没有,禅定有所缘、对象,心持续专注于对象上,才能进入安止定。心有所缘、对象、目标,才能修成安止。小心这个分歧点,当息微细时,持续觉知息10-15分钟,眼前会出现颜色,这是初阶段的禅相。息非常微细时,禅修者会觉察不到呼吸,就等待息出现,结果妄想就生起了。此时可将注意力放于鼻端,微微的作意呼吸,呼吸自然的出现,微微的就好,不要太用力、太快,因为太用力,息会变粗、变急了,心也会不舒服,胸口会闷。
(五)禅相 1.安般念的禅相可以分为三阶段(1)第一阶段︰持续地专注于呼吸,眼前会出现颜色、烟雾等不同颜色的光,颜色因人而异,有黄色、白色,不论何种颜色都不要注意它,不要生起疑问,想:这是什么?是我体内产生的吗?我进步了?很好奇,想看看它是什么?不要注意它,注意它它很快会消失。顺其自然来去、变化,仍注意息。
(2)第二阶段︰持续地专注于呼吸,随着定力加深,禅相会转变成白色的光,它会闪动、变化,不要注意它;此时如果注意禅相,它会消失,或者它会扩大范围到全身,定力会退。(3)第三阶段:持续地专注于呼吸,定力增强,禅相转为透明、清澈,如水晶、玻璃。等它靠近鼻端,稳定五分钟以上,此时将所缘转为禅相,不要管出入息。
2.修法 (1)不要用力,太用力禅相会消失,若消失不要等待,马上回到观出入息,不久禅相会再回来。(2) 慢慢地靠近、慢慢地专注,将心往禅相贴近,好像磁铁被吸住黏在上面,或嵌入,或稍微插入禅相也可以,不要太快、太用力,如果太快、太用力,你的禅相就会消失。心安止在禅相上,至少要一、二小时,心与禅相会合一。有时心黏上去时,心停止了,不知禅相在哪里?心又掉入有分了,这是真正的错误。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禅定不是心停止了,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所缘,禅定是心安止于所缘,很清楚所缘,不断地觉知禅相。此时心清楚的知道安般念的所缘是透明的禅相(寻),持续不断的觉知禅相(伺),心欢喜、快乐、安稳,这是心安止所缘所生起的感受。
(3)安止是不可能有妄念的,也不会有其它的感觉,心欢喜、快乐、安稳,持续地觉知禅相,一、二、三小时。安止时,心不会有任何妄念,没有感觉手脚、身体,只有欢喜、快乐、安稳、平静。
(六)检查五禅支:1.五禅支要在出定后检查,出定后注意心脏的下方,以心所依处为依靠的有分心,是否出现禅相。不要花太多时间检查,很快的回到禅相。所有心的活动,都是在心脏下方的心所依处产生出来的。2.检查五禅支:出定后,检查有分,接着检查禅支,如何检查?先知道禅支是什么意思,然后检查心、感受心是否有禅支的作用,禅相与心来回检查。寻︰知道安般禅相,知道「寻」是什么,然后检查心、感受心,再回来禅相。伺︰持续知道安般禅相,知道「伺」是什么,然后检查心、感受心。喜︰心欢喜禅相。乐︰体验禅相时的乐受。一境性︰心与禅相合而为一,一心专注、平静。
3.喜与乐:基本上喜与乐相同,在层次上有些差别,喜在乐先。如旅人在沙漠中行走,很渴、很累,看见前方有树木、泉水,心生欢喜(喜),走进喝了泉水,坐在树下休息,感到很快乐(乐)。4.因禅定的深浅不同,禅支的感受层度会不同,修习时更容易体会,二禅喜明显,三禅的乐明显。
(七)修习五自在: 检查禅支,修习禅定后,要修习五自在。1. 审查自在︰能在出定后在心所依处观察诸禅支。2. 转向自在︰在心所依处看心如何一个个生起,观心路过程中的心法(先略过)。3. 入定自在︰能够在设定的时间入定,如能够十分钟入定。
4. 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的意愿住定多久,如住定一小时、两小时。5. 出定自在︰能够如所预定的时间出定,如一小时候出定,时间无差误。(八)修习二、三、四禅:五自在很熟练后,可以进而修习第二禅,首先思惟初禅靠近五盖,有寻伺的作用,想舍寻伺而得更寂静的二禅,再次将心专注于禅相,如此将达到只有喜、乐、一境性的二禅,二禅的喜很强,了解初、二禅受的不同,接着修习第二禅的五自在。五自在很熟练后,可以进而修习第三禅,
首先思惟二禅有喜,有比较强的感情作用,不如无喜的第三禅寂静,培育想要证得第三禅之心,再次专注于禅相,达到只有乐及一境性二禅支的第三禅,接着修习第三禅的五自在。五自在很熟练后,可以进而修习第四禅,首先思惟第三禅有乐支的作用,不如第四禅寂静,培育想要证得第三禅之心,再次专注于禅相,达到舍受及一境性的四禅,接着修习第四禅的五自在。
(九)修止与修观:四禅的心力强,决定要坐四、五个小时,没有问题,而且听不到声音。此时是修法的分水岭︰1. 由四禅进而修四无色定(修止),安般只能到达四禅,不能往上修四无色定,需藉用其它业处,如十遍。先举白遍为例,首先扩大遍相,再作意于白中的小洞,穿过小洞,将洞扩大至遍满虚空,白遍消失,剩下无边的空间,以空为所缘,不断专注证得空无边处禅定(第五禅)。无色界定没有色身,所以叫无色界定,有舍及一境性两禅支。第六禅是识无边处禅,以知道空的心识(空无边处禅心)为所缘,心更平静,也是舍及一境性两禅支。第七禅是无所有处禅,以空无所有为所缘,专注于知道空的心识不存在,心更平静,也是舍及一境性两禅支。第八禅是非想非非想处禅,此是非常微细的定心,以无所有处禅心为所缘,是世间最高的禅定。
2. 由四禅修观:到很多地方都听到一部很短、很流行的经典《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心经》,就是在讲修观禅,很清楚、很有次第。「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它如何是空呢?透过观智才能深刻、有意义的了解,看清楚了它们的生灭无常。十二处、十八界,然后说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如何了解心经?要修毘婆舍那观,真正观到身心的活动,才能知道五蕴是什么?你可以观到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吗?如何了解识?要了解心路过程,下次解释。什么是「十二处」、「十八界」、「涅槃」?由观察身心而了解会非常深刻而有意义。
三、结语:成就四禅八定,定力很强,心在禅定中快速的入出,以十遍练习八定,心很快的入出禅,练习十四调御心法,可以修习神通力。修习观禅,可以了解身心实相,断烦恼,体验不生不灭的涅槃之乐。佛陀教我们这么多,每一个定都可以修成,后面还有很多要修,需要时间与努力,不要偷懒,要赶快修。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