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画唐卡
帛画唐卡
仇保燕
在藏区流行着一种画在布上的宗教画,这种卷轴画藏语称之为“唐卡”。对藏传佛教僧人来说,唐卡是修行时必不可少的借物。在佛殿里,众多“唐卡”夹杂在经幡、宝盖和彩带之间,从梁枋漫垂而下,对殿堂起着十分重要的装饰作用。
在我国,在丝织品或布面上的画起源甚早,这种画被称为“绢本”。现存最早的绢本为墓中的殉葬品,如在长沙战国楚墓及马王堆西汉墓中,都出土有表现当时生活习俗的绢本。佛教兴起后,帛画遂大量注入佛教题材,如佛、菩萨、天王、力士像以及说法画、经变画等等。我国古代的佛教帛画,以敦煌石室所出绢绘帛画为大宗,可惜这些古物大多流失到海外。
藏传佛教的帛画在唐宋时已有,到了明代,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据考证,现今最老的“唐卡”保存在西藏的萨迦南寺,这些帛画产生于10世纪的五代时期。早期的“唐卡”几乎全是正方形,以后则是长方形的了。到了明清两代,藏区的“唐卡”数量明显增多。唐卡的长度通常在二至三尺之间,由于画幅的局限,不便反映宏大的场景,故而绘制佛、度母、本尊和护法神的供像就成为唐卡的侧重点,这类唐卡约占总数的80%。按惯例,唐卡中间有一尊大佛像,或是表情温和地坐在莲花座上,或面目狰狞被烈火包围,在帛画四角有树木花卉和云彩。不过,也有以连环画的形式把多幅画面连续起来的唐卡,叙述佛和高僧们的传记,如最常见的《佛本生记》就是用一百块唐卡组成的。又如达赖喇嘛画传、班禅大师画传、莲花生祖师画传等,也是唐卡组画表现的内容。
在藏区有许多绘制唐卡的僧俗艺匠,而且,一些著名高僧也常是丹青好手,像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喀巴大师,就曾把自画像寄给他的母亲。由于唐卡是膜拜的对象,艺匠们把唐卡创作视为一种公德,因此,每幅唐卡都是潜心之作,绝少粗制滥造。唐卡的构图繁缛,在神佛之外还要画一些莲座、祥云、花蔓以及其他的装饰纹样,画师必须按照规定去做,不能随心所欲。
唐卡的制作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加工布画。先把白布在石灰石中浸泡,软化布质然后铺在木板上,用石块反复磨压,再涂刷一层掺有滑石粉的胶。经过处理的画布柔软平滑,不露布孔;第二步是构图勾画。画师先用炭笔落帛起稿,然后用颜料着色,再用纯金碾磨的汁勾线,完成画面;第三步是整理装裱。在画布周边镶以锦缎边饰,在画布上下贯穿木轴,在画布表面罩上一层半透明的丝绸幔子,经过活佛念经加持,有时在画布背面盖上活佛印章或朱砂手印。至此,一幅可以卷起呆在身边的卷轴画制作完毕。绘制一幅精致的唐卡,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唐卡除彩绘外,还有刺绣、提花等制作工艺。最珍贵的帛画成为缂丝像,是用金线织成的,这种手工生产的佛像帛画过去多为朝廷赏赐,在这些缂丝佛像的背面,往往有达赖或班禅左手掌的印记,是异常罕见的工艺品。唐卡是寺院的庄严之具,每个殿堂和僧舍都挂着数量不等的唐卡,而一些匠心独具的作品被人们珍藏传世。在藏区,有时也能见到商贩们出售的机印唐卡,但牧人宁愿花重金购买艺匠绘制的唐卡,从供奉中满足个人的信仰需求,也不会购买这种廉价的机印品。
唐卡有小有大,小的唐卡长仅五寸,如同一面手掌。就在这小小的一片画布上,依然构图严谨,达意畅神,工笔细腻,纤毫毕现。大的唐卡则似一幢高楼大厦,宽十多丈,长三四十丈,重达一千多斤,上面有用各色锦缎剪贴而成的佛像。这种大唐卡俗称“桂古”,藏传佛教较大的寺院里都珍藏着这种大唐卡,按照惯例只在某个宗教节日才向僧俗展出,这种活动俗称“晒大佛”,是一种十分壮观的宗教祈祷仪式。
清晨,天色未明,山头上还挂着薄雾,瞻佛盛典就开始了。宝殿前燃起一堆香草,烟气缭绕,在寺院通往晒佛台的路上,挤满了人群,许多牧人头天晚上就露宿山头,等待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当朝霞为山头披上了一层玫瑰色时,随着古乐和法号声,身披袈裟的僧人们合力肩扛一长卷唐卡,从寺院山门徐徐走出。唐卡长卷宛如一条苍龙,在青翠的山间回游。路旁,观礼牧人纷纷向尚未展开的画卷抛洒麦粒,不时有男子加入肩扛的队列,妇女们抱起自己的孩子,让襁褓小儿用头去碰一下巨幅,祈求佛陀降福。人们如潮水般涌向大佛,从寺院抵达晒佛台的半小时路程,大家却走了好几个小时。山坡上袅绕着喜庆的松烟,晒佛台上人山人海,在一片诵经声和唢呐奏鸣声中,人们纵情欢呼。山上的僧人拉着连接唐卡的绳子,当唐卡向下展开时,蒙在佛像上的帷幔缓缓拉动,五彩绸缎堆绣的佛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幅充满人性光辉的巨大佛像可能已存世数百年了,每年只有此刻才一展雍容。展佛大约两个小时后收卷回寺,法号再度吹响,人群再次沸腾,牧人把挽成一团的哈达纷纷投向佛像。烟雾空濛,空气已为信徒们的虔诚所凝固。寺院的活佛和大德们高唱经文,感谢佛恩浩荡,成千上万的信徒热泪盈眶,谦恭至极地匍匐在地,在一片祈祷声中连连叩拜。
这场景,怎能不令人沉迷?此时,你一定能体会到宗教的征服力量。面对这霞光中硕大无朋的佛,在鼓声、钹声和唱经的声浪中,牧人和僧人们一起,用最纯洁的心,进入这震撼心灵的宗教艺术境界。
出自: 《国学 》 2010年8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