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顾恺之绘画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玄学倾向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雯靖 巩妍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顾恺之绘画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玄学倾向

  张雯靖 巩妍斐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家受到玄学的深刻影响,思想上十分解放,个性上极为自由,他们热爱自然,推崇艺术。第一批为后世崇奉的画坛宗师出现,如顾恺之。魏晋玄学是建立在“贵无”的本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其内容主要由人物品藻、名教与自然、才性之辩等几个部分构成。在魏晋玄学理论的影响和推动下,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魏晋审美范畴,如清远、虚静、风骨等,并由此引发和促进古代审美意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玄学思潮的影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和美学思想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顾恺之;魏晋南北朝绘画;玄学;美学思想

  引 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战争不断,政权更换频繁,从而造成了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变迁,玄学、佛学随之大兴。玄学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当时以及后世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在魏晋玄学、佛学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绘画,既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外来影响,题材涉及文学、宗教等,技巧也是丰富多变,创造了“笔不周而意周”的新风格。同时,出现了著名的画坛宗师,如曹不兴、顾恺之;出现第一批有摹本流传的巨迹,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出现第一批有系统的画论,如顾恺之的《论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宗炳的《画山水序》等。中国绘画从附属经史而行的被动地位中初步挣脱出来,显示了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和艺术家受到玄学的深刻影响,思想上十分解放,个性上极为自由,行为上也很放达。他们热爱自然,推崇艺术。曹不兴的再传弟子顾恺之(346年-407年),为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绘画曾从师卫协,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笔下人物清瘦俊秀,被誉为“秀骨清像”,线条流畅,世人赞为“春蚕吐丝”,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著名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魏晋玄学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论哲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美学理论都有很大的影响。魏晋玄学在儒、道整合中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精神,即在现实基础上对美的极致的追求。那么我们从顾恺之的绘画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玄学倾向,在这三大方面体现:

  一、“贵无论”的玄学思想形成

  玄学,是魏晋时期之际盛行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与社会思潮。它合其《老子》、《庄子》、《周易》三部玄学经典称之为“三玄”而得名。它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思想。它主要就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道家的自然无为原则和抽象思辨的风格,是玄学家反对君权神授论和谶纬神学的思想武器。庄子哲学的宇宙本体论就可以作为对汉儒神学论的反拨,老庄哲学主张“清静无为”的思想也可作为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否定,庄子那种超然之外的人生哲学也可作为个体精神逍遥游的理论依据,而玄学家们吸取的这些老庄哲学思想并且给予新发展,为中国古代的美学思维提供了基本的范畴和形态方式。

  玄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一)在正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名士。何晏作《道德论》。王弼作《老子注》《周易注》,主张“以无为本”,“无为而治”,这就是“正始玄风”。

  (二)在魏晋易代之际,以嵇康为代表,作《言不尽意论》与《通易论》等,主张轻名教而重自然,

  (名教,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等上层建筑的总称;自然,指魏晋玄学所倡言的“道”,即总的规律法则,包括自然观与人生观。)

  (三)在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与西晋郭象,先后作《庄子注》,融合了儒道二家,主张“名教”与“自然”统一,这就是“永嘉玄风”。

  (四)在东晋时期,以裴頠、欧阳建等为代表,反对王弼“贵无派”的理论体系,裴頠作有《崇有论》,欧阳建作有《言尽意论》,玄与佛趋于合流,以玄学语言来解说佛经,使佛教《般若经》空宗学说玄学化。

  这样,既借助于言象又超越了言象而借助直观,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特征,而这种特征也必然体现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之中。

  二、真实、自然、永恒、素朴的美成为魏晋时代的审美风尚

  “贵无论”的思想促使玄学家们把真正的美称作“大美”,所谓“大美配天而华不作”,即强调美不在于外在之华饰,而在于真实而朴素之玉美。因此,推崇真实、自然、永恒、素朴的美成为魏晋时代的审美风尚。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认为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具有“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在艺术表现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及画面的雕琢,这是美学思想的一个大的解放。

  阮籍曾说:“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是以微妙无形,寂寞无所,然后乃可以睹窈窕而淑清。”这种对超于形色音声之美的追求,显然是魏晋玄学对超验的人格本体的探寻在美学上的表现。它强调美所具有的超感性内容,在中国美学史上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曾言:“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就是把玄学的哲学、美学观念运用于艺术实践之中。这种思想发展到后来,又影响了人们对于艺术创作中的形神、虚实关系的看法。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陈郁的《论写心》:“写其心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凡此种种,构成了中国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

  三、玄学审美情趣在魏晋绘画思想中得到充分体现

  玄学思想着重于关注人的内在精神,那么表现在审美情趣上,则是以人的内在精神来品评人物,把一个人的才情、气质、风貌、性格、能力等放在首要位置,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而是人的内在精神性,成了高的标准和准则,这种对于人物“情性”的考研,由政治品藻转化为对人的性情、才智、品质的玄学思考。玄学认为“神”是超越有限的“形”的一种无限自由的境界,而对于形神的讨论,深深地影响到魏晋六朝书法绘画的美学思想。这种重神轻形,以神为上的观念,与当时玄学对形与神的探讨有着直接的联系。

  魏晋玄学是建立在“贵无”的本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其内容主要由人物品藻、名教与自然、才性之辩等几个部分构成,在魏晋玄学理论的影响和推动下,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魏晋审美范畴,比如清远、虚静、风骨等,并由此引发和促进古代审美意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把握好魏晋玄学思想与魏晋审美范畴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理解魏晋审美玄学范畴内涵的重点所在。

  同时玄学美学范畴标志着中国美学的理论智慧与思维水平在魏晋南北朝达到的一个高峰。玄学美学由否定谶纬神学而建立玄学本体论的美学,并且通过玄学美学范畴的建构和完善,逐步使玄学美学本体论范畴趋于成熟。到南北朝期间,玄学美学范畴实现了由思性向诗性性质的意蕴拓展,在熔取新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使理论思维和实践拓展向更大的发展空间。

  出自: 《大众文艺·浪漫 》 2010年6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