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题材唐卡及其色彩释义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米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题材唐卡及其色彩释义

  米瑛

  摘要: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藏文意思是以藏传佛教为题材并绘制在布或丝织品上的卷轴画,是一门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重彩装饰绘画艺术,唐卡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常以红、黄、白、蓝、青等斑斓的色彩来完成艺术表现。本文通过对唐卡的含义和内容的阐述来探求其色彩蕴涵的佛教特有智慧和宇宙观。

  关键词:唐卡;色彩;佛教智慧;佛教宇宙观

  一、关于唐卡

  (一)含义

  唐卡,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来源于藏语的音译。藏文意思是以藏传佛教为题材并绘制在布或丝织品上的卷轴画,即是一门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重彩装饰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平时在藏地寺庙、佛堂、僧舍,及信徒家中都供有唐卡。

  (二)来源

  唐卡出现在七世纪,它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通过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汉地的文成公主联姻,巩固其自己的帝国。两位公主将佛教带入西藏,随之兴建起大昭寺,小昭寺等宫殿建筑。唐卡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它的出现和藏民族祖先的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崇尚佛教的雪域,需要有一种可以随身供奉的圣物来祭拜和修行,唐卡这种宗教艺术形式成为最理想的载体。

  (三)种类及内容

  唐卡种类繁多。唐卡按质地和制作方法分有绘画唐卡和织绣唐卡两大类。

  绘画唐卡是用颜料在画布上直接绘制。绘画唐卡又可分为:彩唐(红唐卡、蓝唐卡、绿唐卡)、金唐、银唐、黑唐、朱红唐、描金唐等。黑唐卡多用于描绘镇妖降魔的题材,在漆黑的底色上大量勾金,画面雄伟强劲,庄重沉着。红唐卡以红为底色,表现高贵富丽,蓝唐卡则以蓝为底色,给人以色调明朗、喜悦轻快之感。金唐卡以金为底,上面用黑线勾画,使画面神圣、金碧辉煌。银唐卡则全用银打底,黑色勾线,色彩朴实单纯,使整个画面显得高贵典雅。唐卡所用的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研磨而成,色彩艳丽经久不退色,好的唐卡可保存千年以上。织绣唐卡,以丝绢为材料,用刺绣、织锦、缂丝、堆绣、堆绫等品种。此外,还有一种印刷着色唐卡,类似于版画。

  唐卡按画面的题材内容分类,主要有佛(多为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五方佛)、菩萨和佛母

  (作为主尊表现的多为观音菩萨,佛母描绘最多的是本尊佛母、金刚亥母和绿度母)、护法、本尊守护神(如上乐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和喜金刚)、罗汉(十六罗汉、汉地和尚、达摩多罗)、坛城(曼陀罗)、宗教人物(历代祖师、达赖、班禅等)、杂类(绘天文、医药、历史、民俗)。有80%以上都跟藏传佛教有关,即使描写西藏历史,反映藏族科学方面的唐卡,也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四)唐卡的意义

  唐卡的意义可以从宗教角度和图像学的角度两方面来考虑。从宗教角度来说唐卡是用来修行、观想和弘法布道用的。这是它首要的功能和用途。是在用视觉的艺术,传播同样的宗教内容,将佛教教义和义理具像话。格里高丽教皇说:“文章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就对文盲能起什么作用。”对于文盲率较高的西藏来说,绘画就是图像般的教科书。由于唐卡的绘制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对于绘制唐卡的画师来说也是修行,他们本身就是修行者。画唐卡前,需要先开光,画者要沐浴更衣,心态平和。在以前,仪式更为复杂,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颂念经文,奉献供品或发放布施,上师还通过观修祈请神灵——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的躯体之后,才能进行绘制。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或护法神,还要根据所画的本尊或护法神举行密宗仪式、观修等。对画师的衣食住行也有严格要求:在绘制期间严禁吃肉、饮酒、吃葱蒜、禁女色。而现在,唐卡更多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宗教色彩淡化了许多,仪式也简化了不少,但是虔诚、神圣、节制私欲却是少不了的。起稿时必须严格依据画佛像的尺度,任何佛像或坐或立都有相应的造像尺度,如果不按尺度,就不能成其为佛像,也不能开光。绘制完后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裱,即在佛像的额、下巴、颈等背面写上“翁”、“啊”、藏文或梵文明咒,并用各种彩缎进行装裱,然后送寺庙内请众增颂经进行开光仪式,使本尊或佛、菩萨附于画上,唐卡才算有灵气,才能成为圣物,一幅唐卡才算完成。

  唐卡由于这许多规定,也是艺术的限制所在,形式不是自由的,但观赏者的心是自由的。真正的唐卡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它又不是用钱来衡量价值的。

  二、唐卡色彩释义

  美丽神圣的唐卡给我们扑面而来的是灿烂的色彩,这精美的画面带给我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唐卡绘画的色彩与汉族传统绘画相比,显得更加鲜艳、对比更强,常以红、黄、白、蓝、青等斑斓的色彩来完成艺术表现。本文重点介绍以宗教题材为内容的唐卡的颜色释义,从而方便解读唐卡。

  唐卡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重彩底色约分为红、黑、蓝、金、银五种。红唐卡多绘佛本生故事,风格富丽。黑唐卡多绘护法神、金刚一类镇妖降魔的内容,并旋金色勾线,画面威严庄重。蓝唐卡则多绘欢喜佛、胜乐金刚一类题材,有吉祥喜庆之意。金、银唐卡。画面富贵典雅,色彩单纯辉煌。有时画面底色还随“地界”至“天界”的内容变化而变化,如地狱画了护法神降魔,底色则以红色为主;随着中间夹侍菩萨的出现,色彩逐渐变蓝;到了天界,,便是一片湛蓝的底色。此外,由于色彩被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种手段,因此常以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愤怒相),常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普通唐卡一般是以青绿色画山石、树木、天空和地面。人物、建筑及大面积的主尊像则施以红黄暖调。这种色彩对比,以及冷暖色交织所产生的色彩对照关系,使整个画面既富丽协调,又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装饰色彩效果。藏族画师不仅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对形象细部的刻画也极下功夫。例如每轴画面的山石、花木,以及人物服饰都用同类色晕染出深浅明暗,使之有层次感。西藏唐卡的晕染技巧是很高超的,最细密之处,像麦粒大小的叶片,都要晕染出明暗、向背;对行云流水更是晕染得流畅自然,没有丝毫滞涩之感。

  由于唐卡艺术特有的宗教题材,它在色彩的处理上不单单讲究平时冷暖色交织所产生的色彩对照关系,以及画面的深浅明暗的层次感。其色彩更蕴涵代表着佛教特有的智慧内容和宇宙观。在大多数唐卡中红、黄、白、蓝、青代表“五大”元素,蓝色代表“风大”,白色代表“水大”,黄色代表“地大”,红色代表“火大”即代表宇宙四大元素“地”,“水”,“火”,“风”。

  而这四种元素汇集在一起时“空大”自然产生。藏传佛教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地、火、水、风、空、识六个元素。以四方为例,南方为火,色为赤,起着促使万物成熟的作用;北方为地,色为黄,起着保护万物的作用;东为风,色为黑或蓝,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西方为主,色为白,起着统摄万物的作用。中

  则为空。就像据《俱舍论》卷一所称,地大的属性为坚,作为持(保持);水大的属性为湿,最为摄(摄集);火大的属性为暖,作用为熟(成熟);风大的属性为动,作用为长,(生长)。人的肉身亦为四大集聚所成,地为骨,水为津液,火为温度,风为气息,一旦四大离散则肉身消亡。由于此四大在各方条件具备时才能成为形体,时时变化,故曰四大皆空。

  对于修行者来说如法修行也要像“五大”品格一样。地。像大地一样的修行。大地宽广无垠,有接受,拥抱和转化的能力。不管人们是把纯净香美的东西,诸如鲜花、香汤或鲜奶泼在大地上,还是把肮脏难闻的东西,像屎尿脓血等等,倾倒在大地上,乃至在它上面吐痰,大地都能平等地接受它们,既没有贪执,也没有厌恶。不管你把什么倒在大地上,大地都有力量有接受,拥抱并转化它。佛教修行学习像大地一样,不拒绝,不抱怨,没有烦恼的接受一切。水。像水一样的修行。不管人们把一种芬芳的东西还是一种肮脏的东西倒在水里,水都平等地接受它们,既没有贪执,也没有厌恶。水是广阔无垠、流动不息的,有能力接受,包容、转化和净化所有这一切东西。佛教修行学习像水~样利万物而不争,不拒绝,不抱怨,转化净化接受的一切。火。像火一样的修行。火燃烧一切东西,纯净的,或是肮脏的,美好的,或是令人恶心的,没有贪执,也没有厌恶。火能够接受、消耗和燃烧投向他的一切东西。佛教修行学习像火一样。不拒绝,不抱怨,没有烦恼的接受一切。风。像风一样的修行。风含载着一切气味,好闻的、难闻的,没有贪执,也没有厌恶。风有能力转化、净化和解粘去缚。佛教修行学习像风一样,不粘缚,没有烦恼的净化转化接受一切。佛法所说的空是说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说无有事物,所说真空妙有!空是空却执妄想的幻念。

  在一些佛像唐卡中,色彩很多时候又代表着佛教的智慧,白色为大圆镜智,黑为平等性智,绿为成所作智,红为妙观察智。又可为愿,悲,智,方便,合起来代表法界体性智。愿为一切事物的成功之母,人如果没有愿,碰到困难就会退缩。原能成事,碰到艰难困苦也会精进,遇到挫折也不会退失初心。智慧和慈悲是心的力量的一种形式。没有智慧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当心灵亲近智慧和慈悲时,我们就知道一切皆善巧方便。而般若智慧是修行的结果,当我们拥有慈悲和智慧的时候,我们也就超越比较,分别。我们就不会限于过去或未来,而是观住当下,在这里,灵知了了,生命是可触摸的。

  唐卡以绘画唐卡为主要形式,以珍珠唐卡最为珍贵,又以堆绣唐卡最具艺术特色。整轴画面都具有非常富丽和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风格。一个熟练的画工完成一幅唐卡,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通常完成的唐卡都要经喇嘛加持,因此,每一幅唐卡都凝结了血汗与众神的庇护。唐卡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藏族同胞以一颗火热和虔诚的心细腻的笔触表达着对生活最深的渴望,绽放像花儿一样的朴素纯洁的智慧,为我们人类的艺术创造了如此美妙的瑰宝,滋养着观者的心灵。

  出自: 《大众文艺·浪漫 》 2010年4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