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试论和谐思想的佛教哲学依据——刘涛 王雷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它拥有丰富的思想和哲学,特别是它那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曾经使无数的宗教学者和世俗学者为之前赴后继。佛教的哲学理论是丰富多彩的,其和谐思想背后的哲学依据主要有缘起论、轮回说、依正不二说、圆融说和中道观等哲学理论。

1.缘起论

佛教认为万物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宇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开放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无数个普遍联系的开放子系统组成,向宏观、微观方向发展都难以穷尽。宇宙间的任何事物皆不能逃脱此普遍联系之网。此即缘起论。“缘起的普遍性,便是世间的真实”①。“和谐社会包括三个方面:即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②。“缘起的道理后来成为佛教用来观察和说明一切现象的基本观点”③(P.11)。

在人与自我关系上,佛教认为身心互相影响。成佛需要身心同时解脱。这样就导出身心和谐思想。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佛教认为人、家庭、国家这些诸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社会的整体和谐繁荣,需要诸要素相互配合互相协调。这样就导出了人与人之问的相互尊重、彼此帮助的和谐思想。社会的和谐需要家庭的和谐,家庭的和谐则需要尊老爱幼,夫妻要相敬如宾,这样就导出了佛教的家庭伦理和谐思想:孝敬、慈爱、相敬如宾。社会的和谐更需要国家的和谐,这样就导出了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佛教认为人类的长久生存依赖自然,自然的长久存在需要人类的保护。为此。佛教提出了“戒杀放生”的和谐思想。《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菩萨戒本疏》卷下:“故常行放生以救济也,生生受生下明方便解苦难”。这实际上是导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2.轮回说

轮回说是佛教的世界观和生命观。佛教把世界分为三层: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称为“三界”。生命形态有六种: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称之为“六道”④(P.13)。轮回是人的神识在诸欲因缘所造业力的牵引下在三界和六道中以多次生死、变换躯体的形式进行的,轮回的结果是遭受痛苦,继续轮回,形成生命的恶性循环。

轮回说可以导出诸多和谐思想。由于众生的生死流转之根一无明(根本烦恼)极其坚固,众生便在三界六道之内无数次的生死流转,充满了痛苦。每一次出生便会有一对异性生命作为自己的父母,无数次的生死流转便会有无数对异性生命成为自己的父母,从无限的时空角度来说,每一个生命都有无数个父母。此即。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菩萨成本疏》卷下)。那么我就要象对待父母那样来对待一切众生,对待父母的孝亲就转变成了对待众生的慈悲与和睦。这样就导出了佛教的慈悲思想和人际和谐思想。对待如同父母一般的众生当然不能杀伐,要戒杀止恶。具体就是按照“六和敬”来做。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行、见和同解、利和同均”⑤。

佛教不仅将一切人看作自己的可能父母,还将一切动物也看作自己的可能父母.因此一切动物乃至一切生命都在戒杀止恶行善的对象之列。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指出:“皈依法宝后,就要排除伤害众生的心念......我们对其他的人或者对畜生决不能鞭打、捆绑、囚禁、穿鼻孔、脚踢、追赶、强迫使其驮沉重的驮子等”。⑥(P.157)宗喀巴大师还严斥了借口杀害牲备的种种谬论。他说:“做杀害畜生祭祀以为是在求正法,所以持此邪见而杀害众生;又婆罗门等众外道为了满足食肉的愿望,借口说出一切畜生是由世主为给人、天所享用的食物.所以杀害畜生就没有罪过,说出种种邪知邪见的言词,尔后又说这些都是为了正法故而杀生等等,以上这些皆属重业”。⑦(P.157)这既是佛教的戒规戒律,又是要求大家保护生态,珍惜生命。因此,轮回说的哲学理论,最终导出了佛教的环保思想。

3.依正不二说

佛教把世界上的万物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是一切生命体,“器世间”就是一切无生命的实物。“有情世间”又称为“正报”,“器世间”又称为“依报”。依正不二是说“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众生的业力所感.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不能把它们作为两个孤立的甚至是对立的部分来看待。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即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离开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命。依正不二说的哲学理论导出了佛教的生态环保思想。

4.圆融说

圆融”一词是中国佛教的独创。圆融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万物普遍联系相互关联。万物具有共性;TY物各自保持其自己的独特属性和特点,万物具有个性;任何一种事物都圆满的含摄着其他一切事物;万物互相含摄组成一个整体;万物只有圆融没有矛盾。

佛教把圆融说主要应用于人类社会,便产生了诸多和谐思想。根据圆融说,人和自然是互相含摄圆融一体密不可分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离不开自然界的和谐,自然界的和谐也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和谐,这就需要我们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式开采,这就导出了生态环保和谐思想。

5.中道观

世俗认为正确的道理,佛教称之为“俗谛”;佛教认为正确的道理,称之为“真谛”。从俗谛来看一切现象是有。从真谛来看一切现象是无。将二谛统一起来进行观察,是为中道。《中论》里有名的。八不缘起”恰当地讲出了“中道”的含义,他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道观是一种认识论。要求在观察事物时,要辩证看待,不能走极端。现象与本质、全体与部分、一与多、大与小、长与短、隐与显、成与坏等等都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中道被认为是认识它们的最正确方法。中道观的方法论哲学导出了很多和谐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道观应用在社会生活领域,要求人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事要力求中道、中和,做事情讲究恰当好处,过分和不足都不可取。特别是在现时代,佛教中道观对于从思想方法上克服极端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都是有益处的,它有助于人际和谐、国际合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和谐社会氛围。

佛教和谐思想的哲学依据大多都具有唯心主义的哲学倾向,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佛教和谐思想时,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根据这些哲学依据对佛教和谐思想进行适当的演绎和取舍,使之成为社。

参考文献:

①陈铣鸿.世界佛学名著译丛(71)佛教哲学—一个历史的分析【M】.台北:台湾华字出版社,1976.

②方立天.佛教伦理推动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J】.中国宗教。2006(11).

③邢东风.中华佛教纵横【M】.北京:京牮出版社。1994.

④邢东风.中华佛教纵横【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4.

⑤尹细梅.略论佛教的和谐社会思想【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口(2).

⑥宗喀巴著,华锐.罗桑嘉措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卷【M】.内部流通奉.

⑦宗喀巴著。牮锐.罗桑嘉措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卷【M】.内部流通本.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方立天.佛教哲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1987.

【4】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粱漱溟.印度哲学概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吕濉.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作者:刘涛 王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