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法传非洲 续佛慧命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慧礼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传非洲 续佛慧命

  我们来自台湾,了解台湾现时佛教信仰的兴盛,但是,世间总是无常,分分秒秒的变化,日日月月的转移,就如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坏、空。台湾的指教信仰也将如此,现时兴盛,未必然永远兴盛,甚至可以断言,总有一天会走向衰微,就如佛教在印度发源,但现在的印度佛教已经没落;就如佛教在中国曾经盛行两千年,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佛教几乎被荡平,所以现今盛行在台湾的佛教信仰,要有活路,必先要找出路,所谓找出路,就是要往外传承,否则,若只局限于台湾孤岛,必将销亡于台湾。

  二、出路在那里?

  现今世界五大洲,我们从台湾出发,若把佛教往欧洲、美洲、澳洲传播,那么,我可以想象得到,欧洲、美洲、澳洲必然异口同声的说:“非常对不起,在我们这里,不管文化、传统、信仰、习俗乃至价值观,都有很稳定的架构,佛教此时传来,无法憾动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可是事实上大部分的佛教团体,大部分的法师,都往欧、美、澳去发展,我想,那只能服务当地的信徒,无法落实佛教本土化,假如无法建设本土的僧团,戒律和经典,就无法有本土的佛教发展。

  三、本土化的佛教传承

  佛教的发展,本身就是本土化的传承,比如:中国佛教、日本佛教、韩国佛教、泰国佛教,乃至缅甸、锡兰、西藏等等,都有不同的风貌。

  所谓本土化的佛教,就是佛教的信仰深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民情、风俗而发展出具有当地特殊风貌的佛教信仰。

  佛教的传承过程中,除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及教义“佛陀所说的教法”不变外,其它的仪轨、服饰、饮食等等,必然随着当地的风俗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佛教传入中国发展成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发展成日本佛教,乃至泰国、缅甸、锡兰、西藏等等,而本土化的佛教,第一要索就是本土僧团的建立,有了本土僧团,接着戒律、经典都建立完成,那么所谓的本土化佛教正式形成。

  四、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了解到佛教的传承必然要本土化,而本土化佛教的形成必然先建立本土的僧团,乃至戒律、经典,所以要为佛教找出活路,必然循此思考模式。

  但当今的欧洲、美洲、澳洲若要度人出家,建立本土的僧团,那可是难于上青天,若只是发展在家的佛教信仰,只是浅碟式的佛教。从来佛教的发展,必须佛、法、僧三宝同时具足,法脉才能延续,佛法才能弘扬,而三宝当中,僧宝的确立,则是最为重要,有道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了僧团的建立,佛宝、法宝才能起作用,三宝确立了,佛法的弘扬,法脉的延续才会井然有序的发展。

  五、高度物质文明发展下的佛教

  曾经几度到日本,发觉日本佛教的道场、寺院、庄严有加,但出家人,修行人则不见踪影,寺院、道场的维持,沦为观光景点,文物古迹,以收门票的方式维持门面。

  日本是一个完全民主、自由、完全开放的文明国度,为何寺院,道场沦为文物古迹、观光景点?为何出家人,修行人也销声匿迹,归根究底发觉高度物质文明的发展,确是人性最严酷的试炼,高度物质的发展才是出家人来源枯竭的主因。

  所以,在看到当今日本佛教的现况,也应警惕到三、五十年后台湾佛教的发展,是否也会步日本当今的后尘。由此更可验证在高度物质文明发展的国度,要建立僧团是何其困难。

  没有出家人,如何能对佛法全生命的投入,而参悟出生命的本然?

  没有出家人,如何能使佛法再继续的弘扬,而传承着佛法的命脉?

  六、经济效益为考虑的佛教发展

  在台湾,大型的佛教团体,乃至像散兵游勇的个体寺庙法师,都一窝蜂的往欧洲、美洲、澳洲发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最主要的是经济效益的考虑,所以就蹊着华人的线路,以华人为主要的助缘,发展所谓的国际佛教。例如,已有佛教团体,在美国建立数十个道场,从台湾派驻百余位法师弘法,现今每一道场弘法的对象皆是华人,如此发展模式,再过一百年后来检验是否有美国佛教?其实现在就可断言,一百年后发展出来的是美国的中华佛教,只有在美国的华人信佛教,而美国人普遍的不信佛教。

  何谓“美国佛教”首先要有美国的出家人,以美国的价值观及思考模式 ,接引美国的在家信徒,溶入美工的传统文化,这样发展出具有美国特殊风貌的佛教信仰,谓之美国佛教。所以现在如果无法先创造出美国的僧团,那么,美国佛教就如水中之月,捞摸不着。

  七、弘法与依法

  曾经有西藏的喇嘛,已有台湾弘法多年,听我说非洲弘法的心愿,他也表示赞同,甚至愿意和我到非洲传教,我告诉他,他在台湾只能弘法而不能传法,也就是在台湾的喇嘛只能和台湾的信徒互动,要度台湾信徒成为喇嘛是很困难的,假如无法度台湾信徒成为喇嘛,藏传佛教将无法在台湾传承下去,所以他们在台湾多年只能弘法而不能传法。

  那么,假如他们到非洲去 ,像我一样到穷困的地方办孤儿院,教养孤儿,这些孤儿在孤苦无依,在没有选择没有比较的环境里,我带给他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1000个孤儿至少600个出家,这是传承法脉的最好机会。一

  一样的道理,台湾的道场 ,法师到欧洲、美洲、澳洲假如无法度当地人出家,那只是和信徒互动的弘法丢,假如能度当地人出家,建立僧团,透过本土出家人对佛法的全心投入,对佛法修证实贵,那才是真正的传承法脉的壮举。

  八、贫穷机饿就是菩提种苗的活土 分穷饥饿就是发展佛教的契机

  1992年来到非洲,了解到非洲有53个国家,近七亿人口,但大部分是封闭、落后、贫究、饥饿、疾病的状态中。

  对一般人来中,贫穷、饥饿、疾病等于是困难和障碍,但以传教的角度来说,贫穷、饥饿、疾病等于是光明和希望,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可能接受佛教的信仰,在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没有选择的环境里,我们带给他产的些微的衣食温饱加在佛法的滋润,就如饥饿中碰上了面包加奶油,那就是最好的思赐。

  唯有他们能接受指教的信仰,佛教才有传承的机会。佛法的传承并不是把经典刻在石头上,印在书本上就可以上,佛法的传承,须要以人为媒介,以人的行为模式 ,精神辉映,才能奠立法脉的延续。

  九、前进非洲建立据点

  1992年来到非洲,规划非洲佛教的弘传。第一个十年前进非洲,建立据点,首先选择在南非建立南华寺,创办非洲佛学院,现在南华寺慢慢的累积因缘,储备动能。然后将佛法传送到其它非洲国家。

  毕竟,远从台湾来到非洲,要建立法传非洲的世纪工程将中国佛教传法给非洲佛教,在非洲必先建立据点,否则万 里外的台湾,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有了前进非洲的据点,不管是人才的储备,因缘的累积,逐渐的发挥它的功能,有了足够的能量,自然能放光放热,向其它非洲国家传播佛法。

  十、深入非洲往下扎根

  南非在非洲53个国家中,只是地理上的非洲,物质经济建设上早就远离了非洲。南非南华寺在非洲佛教的传播上,扮演着物流中心的角色,担当着金钱募集,人才培训的功能,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桥头堡。

  建立了坚固的桥头堡,紧接着就是深入非洲,也就是在非洲各个国家展开弘法布教的工作。

  踩稳了第一步,跨出了第二步,十年磨了一把宝剑,接着就要拔拓大荒,这第二步就蹊在马拉威。

  马拉威佛教的发展,并不急着寺院道场的建立,反而要从蹲马步练起,从最根本的儿童教育做起。马拉威的现况集贫穷、落后、疾病于一身。人口1100万, 孤儿110万,艾滋病患440万,平均年龄37岁,处在这种赤贫状态的国家,我首先针对马拉威最严惩的社会问题,孤儿认养和爱滋赡养,成立了阿弥陀佛关怀中心,从事孤儿认养和爱滋关怀的工作,所以很受马拉威政府及民间的欢迎。

  我从1998年就在马拉威认养了两百位孤儿,并且进行轮椅捐赠、药品、衣服、食物的发放。2001年正式在马拉威成立阿弥陀佛关怀中心,计划在十内收养2000位孤儿。

  收养孤儿,并不是着重在养育,而是着重在教育,也就是构想着教育这些孤儿成为弘法的生力军,培育他们成为佛教的菩提种苗。

  马拉威阿弥紽佛关怀中,只是一个开始,一种模式,很快的我把经验复制到津巴布韦、坦尚尼亚、肯亚等国家,陆续的将会成立阿弥陀佛儿童之家。

  十一、法传非洲续佛慧命

  非洲佛教的希望在孤儿的教育,我们寄望着培育孤儿的机会,将佛法的种苗注入非洲大地,而非洲53个国家大部分处在贫穷、饥饿、疾病的状态中,我们有太多的机会,在非洲培育佛法的菩提种苗。更期望台湾的佛教界,坐拥千军万 马,不吝拨出一兵一卒;坐拥金山银矿,能拨舍一分一毫,共同把握良机,圆满一桩功德!

  非洲佛教,关系着佛教的出路,关系着法脉 的延续,非洲将是伽人才蕴藏量最丰富的矿藏,是培育菩提种苗最好的摇篮,只因为非洲处在赤贫,处在饥饿疾病中,非洲佛教只要能积极持续的拓展,二、三百年后或许当着由印度佛教而中国佛教而非洲佛教的第三棒,是法脉延续的重责大任,处此机缘,能在奋勉自励,以法传非洲为已任,以续佛慧命为家业。

  慧礼谨识2005.05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