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顺昌大圣信仰文化探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潘棋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顺昌大圣信仰文化探析

  作者:潘棋兴

  顺昌有着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大圣崇拜习俗,已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现象。我们根据至今仍然保存的相关实物、民俗及文字、口头记载,探析顺昌广泛存在的大圣崇拜文化现象,对挖掘、保护、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十分有意义。

  一、广泛存在的大圣崇拜现象

  1、物质遗存。全县发现“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神位碑或祭坛50多处、大圣庙20多座,遍布全县12个乡镇。最具代表性的实物遗存是宝山峰顶的“双圣”庙。此庙为石构建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大殿之附属文物。庙内供有猴行者神像,供像之后并立两通石碑,左碑阴刻“宝峰齐天大圣神位”,右碑阴刻“通天大圣神位”。石碑后有一座全石构大圣祭冢,从建筑风格、造型、用料以及与全仿木砂岩石构建筑宝山寺大殿、南天门(原为上庵,主祀观音,明初建筑)布局关系等方面考察,宝山双圣祭冢为元末明初建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圣墓形祭冢。

  2、民俗活动。顺昌大圣崇拜习俗在明代洪武年间就有记载,每年农历七月十七各地举行大圣祭拜民俗活动,这一天为大圣圣诞日,男女老少倾村出动,在村中央的齐天大圣殿举行隆重的祭祀庙会。活动内容有打糍粑、抢供果、采圣火、祭祀、跳僮、游神等,还要举行登宝山“采圣火”仪式、奉请大圣神灵仪式、接受信众膜拜捐荙的游神活动,以及过火焰山、下油锅、“化替身”等象征大圣无所畏惧、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这些活动,表达村民企望除尽鬼魅妖魔、追求太平年景的美好愿望。庙会一般都从凌晨持续到深夜。

  3、故事传说。顺昌宝山一带流传着石魔空(石猴子)的故事:石魔空虽孕育于石,但实为观音所生,为民除害,神通广大,人们为其造墓建庙,历代祭祀。元坑镇、岚下乡一带流传着《猴精祭母》、《通天大圣与鲁班先师斗气》、《通天大圣降虎精》等带有浓重地方俗神色彩的故事。另有《猴王出世》、《哪咤查旱灾》、《水牛精恶性不改》等与猴或“通天大圣”相关的民间故事,数百年来广为流传。从这些故事中可见神猴崇拜的痕迹,与《西游记》相关故事和场景有着联系,又不完全相同,有其自身特色和独具的故事脉络,让人无法忽视其存在的意义。

  二、顺昌大圣崇拜习俗成因分析

  1、地理环境与动物崇拜。福建山多林密,猴子成群。《宋元地方志三十七种·三山志》载:“穹林巨涧,茂林深翳……皆虎豹猿猱之墟。”从地理气候、山水植被、野生物种等方面进行分析,顺昌十分适宜猴类生存繁衍。宝山一带自古多猴,上世纪80年代初竟成猴患,曾组织捕猴上千只。人们对动物的崇拜起源于对大自然及动植物的敬畏,希望通过讨好或尊敬以免遭灾难,以致对崇拜对象进行神化、人性化改造。由此可见,动物崇拜是顺昌大圣崇拜的发源,顺昌大圣崇拜习俗的形成和存在是具备充分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2、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顺昌乃至闽北早有闽越先民动植物崇拜的残余形式,逐渐形成“好巫尚鬼”的传统。明正德版《顺昌邑志·风俗志》记载,顺昌民间“崇尚鬼神,尊信巫觋。”不仅如此,宋明时期闽北及顺昌还是儒释道“三教”融合鼎盛之地。《顺昌县志》记载:唐宋明时期,顺昌道教广泛流传,道坛广布。宋元时期,顺昌佛教盛行,元末有寺庵129座。由于“好巫尚鬼”传统的延续,儒、释、道“三教”传播,人们基于“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的愿望,自然会根据“三教”合一、“三教”同源的思想对崇拜的猴子进行神化和人格化改造,对融会儒、释、道“三教”于一身的“通天大圣”形象自然就乐于接受并不断传扬。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互相渗透、相互促进,进一步推动了顺昌大圣崇拜的传播。

  3、《西游记》的逆向影响。虽然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顺昌就广泛盛行大圣崇拜习俗,但《西游记》成书之后对明清以来宗教演化和民间风俗产生巨大逆向影响,顺昌亦不例外。如目前大圣祭祀游神活动中齐天大圣成为主角,并陪祀唐僧、观音等神像等习俗活动,不可否认受到《西游记》故事人物及情节的影响和改造。《西游记》巨大的逆向影响和推动力,逐渐改造了顺昌大圣崇拜的内容和形式,又使其影响日益深广。

  三、顺昌大圣崇拜与孙悟空原型之渊源

  近年来,顺昌县博物馆馆长王益民提出“孙悟空形象源自顺昌宝山”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反响,在国内外产生影响,使孙悟空原型地的顺昌宝山说成为中国“五说”之一。笔者综合对物质遗存、民间习俗、故事传说的考察后认为,顺昌大圣崇拜习俗对《西游记》孙悟空形象创作的影响是值得肯定的。理由有三:

  1、有丰富的实物遗存佐证。通过考证顺昌县境内诸多的大圣神位碑、庙宇、祭坛等建筑,以及岚下乡东坑村等处大圣碑上“明洪武甲子”、“正德二年”、“万历八年”等纪年,证实顺昌大圣崇拜的实物遗存有部分为元明时期文物,早于《西游记》成书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显而易见,早在《西游记》成书200年以前,顺昌通天大圣崇拜就广泛存在并十分兴盛,而且崇拜对象以孙悟空形象演变过程中“通天大圣”、“齐天大圣”名号不确定阶段的“通天大圣”为主。所以,这些实物遗存应该是《西游记》成书演变过程中有意义的标志性物证,是研究孙悟空形象演变成型的重要实物资料。

  2、有充分的民俗契合因素。自古以来,猴是闽人崇拜的灵物,如福州、泉州等地供奉“猴王神”并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在闽北,闽越王开闽建城之前,先民对猴王、猴精、猴神崇拜特别突出。南平旧志已对猴作人性化的灵性描写:“城南九峰山古相传有方士袁深炼丹,其中二猿往来相狎,风晨月夕,时闻啸清。”顺昌延续至今的丰富多彩的大圣崇拜习俗活动,从民间民俗文化角度验证了宋明时期顺昌盛行的主要是“通天大圣”崇拜,正与宋元时期猴行者名号为“通天大圣”、“齐天大圣”混用尚未定型这一文学史实相吻合。顺昌盛行于《西游记》孙悟空形象创作演变阶段的“通天大圣”崇拜习俗,必定成为影响《西游记》创作的重要因素。

  3、有必需的外部文化条件。南宋时期,闽北成为全国三大印刷中心之首,而且是全国通俗小说的印刷中心。创作于南宋时期的《唐三奘西天取经诗话》首次出现“猴行者”形象,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而学术界已有徐晓望等学者综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现存两种刻本、现存最早讲史话本《全相平话五种》为建安虞氏刻印,以及朱本、杨本《西游记》出自闽北建阳等史情,研究认为《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均可能为“建本”。不难看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的形象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宋时在闽地广泛传播的猴王神、猴行者形象的影响,也必然受到顺昌广泛存在的“通天大圣”崇拜的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顺昌大圣崇拜习俗对《西游记》孙悟空形象创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研究《西游记》成书及主角演变的重要资料,其崇拜习俗已形成融合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大圣文化”现象,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

  注释:中国孙悟空原型地“五说”:福建顺昌宝山说、江苏连云港台山说、甘肃安西县锁阳城说、山东泰山说、福建泉州说。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