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佛道熟语例释
聊斋俚曲佛道熟语例释
王聿发
摘要: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创作中,作者从民间汲取了近300条熟语,其中,与佛道文化息息相关者不乏其数。梳理此类熟语,一则便于深挖蒲松龄的创作思想,二则便于把握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聊斋俚曲;道教;佛教;熟语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据清雍正三年张元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俚曲共有十四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下文皆以俚曲篇目首字称代全名)。但在流传中演变为十五种。这十五种俚曲“打破以往只知用南北曲作剧的陈套,而于戏剧撰作上另辟一条蹊径”,“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① “足为近代中国文艺作品之精华”(日本蒲学专家平井雅尾语)。其间,蒲翁汲取民间熟语近300条,平添了聊斋俚曲的地方色彩与口语特色,而源于宗教文化的诸多熟语则昭示着蒲翁生活时代的宗教氛围与民间信仰。例释之,有助于弘扬聊斋文化。
一、佛教熟语例释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立,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时传入我国,魏晋以后广泛流传,直接渗透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学术领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缘起论”与“四法印” ②。“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缘起论”包括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四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佛教认为人有灵魂,人有三生,今生受苦,通过修行,死后灵魂可以升入西天佛国,极乐世界,否则要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远受苦不得超生。修行的办法是吃斋、念佛、做善事、守戒律。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总之,人生一切皆苦,可谓“苦海无边”。佛教主张明心见性、自识本心、顿悟成佛,强调“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极力张扬人的主体意识。佛教代表着古印度文明和精神文化价值,它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承载这种文化的汉语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蒲松龄有意识地借用佛教文化进行创作,这跟他的佛教情缘密不可分。《聊斋志异·自叙》记载:“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栖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 ① 蒲松龄从一开始就接受佛教思想,形成了他悲天悯人、度化众生的菩萨心肠。他的苦口婆心的救世之作——聊斋俚曲就是他笃信佛教的明证。聊斋俚曲中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故事情节就像《聊斋志异》中的一样丰富多彩。《慈》中张讷劘脖子死后,自家飘飘飖飖来到阴城,巧遇拯救苦难的观音菩萨露洒杨柳而刀疮痊愈、还魂归阳、重生世间;《禳》中江城变妒为贤、移悍为柔就是静业和尚点化的结果。俚曲中与佛教相关的佛教用语比比皆是,如,“念佛”、“供佛”、“观音”、“阳世”、“阴间”、“护身佛”、“禅和子”、“三界外”、“牛头马面”、“南无弥陀”、“阿弥陀佛”等。俚曲中的佛教熟语主要有如下几条:
杀佛吃血
厨子最赃贪,肉块儿掖腰间,腚腄睡腚眼都油遍。羊落了半边,鱼落了中间,书房鸡也把胸脯儿揎。好伤天,杀佛吃血,心里怎么安? (《禳》第557页)
佛是梵语“佛佗”(Buddha)的简称,意思是“觉者”、“智者”。因他是“乘真如之道而来者”,故又简称“如来”(梵语为tathagata),其实,“如来”也就是“佛”的别名。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② ,释迦牟尼是众佛之首,其佛中之佛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成佛是众生脱离轮回之苦、超生天界的最终目标。《禳》中“杀佛吃血”是指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
母夜叉、俊夜叉
休了他,休了他,谁想娶了个母夜叉!不惟说见面羞,方且是可说嗄。 (《姑》第76页)
佛教中有个鬼子母,其为佛教二十诸天(即护法神)之一。这个鬼子母即是一个专吃人的恶神——母夜叉,后得释迦牟尼感召而皈依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由恶神而成善神。鬼子母的洋名为“诃梨帝母”,意译为“暴恶母”、“欢喜母”。“暴恶”名副其实,佛经《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说她“既取我男女充食,则是恶贼药叉。”以食人为生,称其为暴恶母,理所当然。至于欢喜母,该书说此女出生时,“容貌端严,见者爱乐”,众夜叉都很欢喜,大伙儿一商量,就给她起名叫“欢喜”。又因其为五百鬼子之母,故俗称“鬼子母”。在佛经上,她又被称作“诃梨帝药叉女”。所谓“药叉”,就是“夜叉”,梵文作Yaksa,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有时作为一种恶魔出现,传入中国以后,成为恶鬼的代称。因其恶,常被用来指称悍泼的女性。《水浒传》中有一位做人肉包子的“母夜叉”孙二娘;蒲松龄也说:“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蒲松龄在俚曲中共提到夜叉15次,《俊》中的“俊夜叉”指的就是貌美而又泼辣的宗亓人的妻子张三姐。作者说:“这夜叉有俊的么?只因这个夜叉不曾吃了好人,吃的都是那些响马强盗贼,虎豹狼虫,便把他的恶处,都变成了好处,人都爱起他来了,所以说是俊夜叉。”《姑》中,安二成的老婆臧姑泼悍无比,无人能降,所以,也被视作“母夜叉”。另外,《禳》中的江城也是个典型的“母夜叉”。
阎王不如鬼公道
奉赠你带一条,两手缕缕缠在腰,果然更比灵丹妙。不过也是个拉锯鬼,还喜相公品行高,阎王不如鬼公道。
(《寒》第315页)
中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阎王”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阎魔罗阇”的简称,本意是“捆绑”,具体意思是捆绑有罪的人,也译作“阎罗(王)”、“阎魔(王)”、“琰魔”等等。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阎王是管理阴间的神,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梨俱吠陀》中已经有关于阎王的传说。而阎王观念的形成可能要更早,来源也不止一个,实际上阎王在古印度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佛教创立后,沿用了阎王的观念,认为阎王是管理地狱的神。关于阎王的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阎王观念:十殿阎罗,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俚曲中共提到“阎王爷”11次,“阎王”57次,“阎罗王”2次,“阎罗”51次,“鬼”近200次。《寒》文中描写了一群鬼在阎王的指使下锯解商礼的情节,“阎王不如鬼公道”用的是其本义。
现世报
一行走着心里只暗恼,人人都说骂的好,也是现世报。每日是降人,日头又倒照,才知道抄不的家里的稿。
(《姑》第62页)
若是我投了井、上了吊,再娶个来现世报,输的着急没了法,愁你不挂忘八号!(《俊》第406页)
骂声嫂子现世报,偏你有些胡祷告,不管人心里怎么着,进门就是瞎鬼闹。(《琴》第353页)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现世报分为两种:现世善报,指在健康、家庭、情感、财富、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都顺利,容易达成自己合理的追求;现世恶报,即反之。当人们在行恶之时,恶业能量释放出去后,必然消耗自身的正面能量,待自身正面能量瓦解之时,现世恶报就会到来,善报反之。《翻》中魏名机关算尽、魇殃仇家,结果自身却落得个家破人亡、尸横当街,这就是现世恶报。《姑》中,珊瑚逆来顺受、之死靡它、无怨无悔,坚守为妇之本,于氏遭臧姑“掘骂”后,感念珊瑚,回心转意,善待珊瑚,对珊瑚来说,就是“现世善报”;于氏遭到何大娘的抢骂,又气又羞,就是“现世恶报”;臧姑不守妇道,悍泼异常,作恶太甚,结果吃了官司、丢了土地、绝儿死女、十胎不存,就是“现世恶报”。俚曲中共用“现世报”3次、“现世现报”2次。蒲松龄自幼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深信因果报应,极力扬善止恶,诚如他言:
为善的莫辞劳,天虽远不大高,到底昧不了忠合孝。自有正神清世界,作恶终究罪难逃,还要把他儿孙报。你看那商家父子,好不待富贵逍遥。” ①
这人生在世,行好事的自有老天加护,怎能怕人嫉妒呢?那魏名的结果,还不是一个样子么?②
看起来真是行善好。③
禅和子念经没撞钟——只怕吊着不打就是击磬
胡生拾起卦盒,说“天那天!这卦也算不的了,不如去他妈的罢!阿弥陀佛!还要见贵人;禅和子念经没撞钟,只怕吊着不打,就是击磬。” (《磨》第854页)
“禅和子”是参禅人的通称,有亲如伙伴之意。和,谓和尚。宋苏轼《禅戏颂》云:“已熟之肉,无复活理,投在东坡无碍羹釜中,有何不可!问天下禅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吃得、是吃不得?是大奇大奇。一盌羹,勘破天下禅和子。”《水浒传》第五八回有:“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鲁智深只做禅和子打扮,武松装做随侍行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有:“(冯京)虽读儒书,却又酷好佛典,敬重释门,时常瞑目打坐,学那禅和子的模样。”“磬”是一种形状像钵的铜制打击乐器,“击磬”谐“吉庆”,义指“还要见贵人”,卦虽不算了,但定是吉庆无疑的。
另外,俚曲中体现着佛教色彩的熟语还有以下数条:
1)善人有善报。 (《寒》第334页)
2)裤裆里钻出个丑鬼来——唬着我这腚垂子。
(《姑》第61页)
3)铁鬼脸满地撂——丢出那丑来了。 (《姑》第61页)
4)前世里打下佛头,今世里才教你无般不受。
(《姑》第70页)
5)小鬼见阎王,命儿难保。(《禳》第528页)
二、道教熟语例释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老子为祖师爷,以清静无为为道旨,以参星拜斗炼丹取药为修炼方法,他们最高的修炼目标就是长生成仙。道教的教义,上及老庄,中述神仙,下及符录,十分庞杂。其基本教义“大道”生成宇宙及万事万物。认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教所尊奉的三清尊神,则是天地的开辟者和万物的创造者。道教重生恶死,认为“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须臾不能离。人的生命并不决定于天命,而是决定于人自身。道教还宣扬天道循环,善恶承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教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一切万物,人最为贵”,强调以人为本。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道教为上层统治集团提供精神支柱,唐代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借道教神威来巩固皇权。道教对民间信仰和习俗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以道教思想为题材,反映道教思想的文学作品数量丰富。蒲松龄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俚曲中处处氤氲着道教文化的气息。《慈》一开头就说:“惟有这本孝贤……若是看了说好,大家助毛攒毡,拿着当是感应篇,刻来广把人劝。”要人把孝贤故事比作道教著作《感应篇》,其目的即在劝善戒恶。《寒》中商礼、商三官兄妹俩人赴阴曹为父鸣冤,赴灌口二郎神处状告恶霸地主赵恶虎;《蓬莱宴》专门讲述道教故事,细致描写了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散仙等道教人物给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之妻王母娘娘祝寿的热闹场面,讲述了侍女吴彩鸾与书生文箫发生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蒲松龄受道教影响根深蒂固,俚曲中,他巧妙地运用道教意象来构思情节,恰当地运用道教法术来劝善惩恶,借此“以泄愤懑,抒写愁思”。与道教相关的俚曲熟语有如下几例,现作简要阐释:
出阳神
老婆赵氏出来说:“大清晨出甚么阳神哩?”张二说:“你唬杀我!我这里踌躇一件事。”(《墙》第16页)
出神、出阳神、出阴神都是道家的观念,内丹修炼分为下关、中关、上关三个阶段。中关要用10个月的时间才能修成。下关是练精化气,中关是练气化神,然后才是上关练神还虚。通过特殊修炼方法把元神中的阴碴炼净,这个元神就变成了纯无阴的“阳神”,道家管其叫“婴儿”。经过习练,“阳神”可由天门自由出入,摆脱肉体的禁锢而长存,获得身外之身,超脱生死之外。“阳神”是神气混融后的升华,虚灵无指而有体有用,能够“聚则成形”、“散则为气”、隐显自由,并能够分身散体,变化无穷。这是内丹修炼的终极追求。修炼完成,便可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使之“我命在我不在天”,实现人类自我超越。“阴神”能隐而不能显;“阳神”能隐能显。“阴神”只是六神通的五通,而不具漏尽通;“阳神”具足六通。“阴神”经过修炼,也能够脱体而出。这种传统内丹修炼称其为“出神”。俚曲中三次提到“出阳神”:《墙》中赵氏问张二“出甚么阳神哩”?(第16页)实指张二神情专注地考虑如何不让张大赚便宜而少养活张老一天;《翻》中“秦幌幌子见他在那里出阳神,便说:‘我有一策,可以捞梢。’”(第187页)实指仇福因输净了四十亩地而发愣的样子;《蓬》中“彩鸾正坐,娘娘回头看见,早知其意,便叫一声彩鸾。彩鸾正在那里出阳神,竟无听见。”(第371页)实指吴彩鸾因思念书生不得而“无情无绪闷恹恹”的神情。
张天师闭了眼——出神
秋桂见他只顾寻思,便说:“张天师闭了眼——你出甚么神哩?”(《翻》第175页)
张天师即张道陵,字辅汉,东汉人,是张良的八世孙,相传,是他创建了道教。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束衡薇香草给她。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张道陵是道教的始祖。民间关于张天师的熟语很丰富,《醒世姻缘传》中曾引用了许多:“张天师抄了手——没法可使了”(《醒》第一回);“张天师忘了咒——符也不灵了”(《醒》第五十二回);“张天师着鬼迷——无法可使”(《醒》第七十一回)。俚曲《翻》中使用了“张天师闭了眼——出神”,“出神”是道家修炼的一种境界,此处指仇福专心想事情时的一种神态。
文昌爷爷不坐轿——骑了牛来了
你说文昌爷爷不坐轿,这就是骑了牛来了。
(《富》第674页)
文昌爷爷即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士人顶礼膜拜,认为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二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文昌成为主管科名禄籍的大神之后,受到天下读书人的欢迎和崇奉,成为读书人的保护神,其庙宇也遍及全国城乡。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4中谈到当地的梓潼帝君庙,称文昌神“专掌注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① 道教以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旧时各地士人皆于是日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文中使用这一歇后语,其修辞手法是双关,实际意义指张得聚初次赴乡试即高中十四名举人,非常了不起。
肉头老撞着显道神——你也说不的我长,我也道不的你短
你就忒的伤惨,肉头老撞着显道神,你也说不的我长,我也道不的你短。(《富》第680页)
“肉头老”即寿星,也叫老人星,因主长寿,故叫寿星,在民间他的形象都是头上有个肉疙瘩,拄着弯头长拐杖,手中捧着一个大寿桃。《西游记》中的寿星,就被猪八戒形象地呼作“肉头老儿”。“显道神”,旧时人死出殡的仪仗中,用纸扎的放在最前边用作驱鬼的开路神。《蒲松龄全集·日用俗字》第二十一章有“哈下腰糊开路神,瞟起脸看显道神”。① 显道神相貌凶恶,左手执玉印,右手持方天画戟,又作险道神。肉头老个头矮小,显道神个头高大,二者相撞,正是“你也说不的我长,我也道不的你短”。《磨》中也用过本歇后语。这是一个双关歇后语,寿星与显道神相遇,一吉一凶、一高一矮,截然不同。文中指年小的秃妮子嫁了个一只眼的老汉子,差距很大,但命运的安排,秃妮子虽苦不堪言,却也无可奈何。
翻贴门神——左右难
好可怜,翻贴门神左右难:丑了怕你恼,俊了你又嫌,就是这模样难更变。满肚冤屈对谁言?心里的苦水变成酸,我的天,叹见人,好叫人叹见!(《姑》第57页)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门神中影响最深远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和尉迟恭。门神应该正贴于门上,若翻贴的话,就起不到驱鬼辟邪的作用了。《姑妇曲》中珊瑚“梳的光头面净”惹怒了婆婆,“梳一个不丑不俊的头,披上一件不脏不净的衣裳,换上一双不新不旧的鞋,照常的伺候”婆婆时,婆婆也不喜欢,使得珊瑚无所适从,所以,用了“翻贴门神——左右为难”这一歇后语。
聊斋俚曲是蒲翁晚年的“大俗”之作,其间的宗教熟语道气十足,禅味浓烈,是蒲翁达其“救世”婆心的宗教基础,也是彰显俚曲通俗朴实、诙谐幽默、讥讽嘲笑之艺术风格的基本手法,准确把握这些熟语,有助于深化理解聊斋俚曲的思想意蕴,洞悉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责任编辑 谭 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