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藏文化
北京的藏文化
□ 胡晓娟
藏族是个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的先民不仅善于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善于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开去。作为自元代以来就成为三朝定都之地的北京,是各族文化的荟萃之地,藏文化也在这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并留下了大量古迹。
首先是建筑艺术。依据其不同特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宝瓶塔,以白塔寺和北海之白塔为代表。前者建于元代,后者建于清代。在这两座佛塔的形制中,蕴含着藏文化的意境。如塔基象征须弥座;座上部的3层寓意为金刚圈;再上面为覆钵式塔身;塔身之上为相轮,别称十三元;顶部为铜铸镏金华盖,分别表示天、地、日、月、火。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另一种表现为寺院建筑。如颐和园后山香岩宗印之阁,它是仿照西藏桑耶寺的式样建造的。该建筑主体部分原为三层结构,阁四周建有黑、红、白、绿四色的琉璃塔,并附有小台建筑。高大红墙一律装有梯形藏式小箭窗,阁下为须弥灵境。这种建筑布局,实系仿照桑耶寺围绕须弥山的四大洲和八小洲的佛教胜境的象征修建的。
二是藏文佛经。书籍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藏文化向北京传播的同时,藏文佛经也随之传入。藏文佛经的传播,大致可分为抄写、木版印刷和近代铜刻画三个不同阶段。不仅官方令寺庙抄写藏文佛经放于宫殿之内。民间也有百姓或僧人抄写藏文佛经,而且比官方还早。
三是雕塑和绘画艺术,包括塑像、壁画、图案和各种象征符号等。在北京的众多寺庙、宫殿等宗教场所里,都保存着难以统计的雕塑和绘画。它们有些是从藏族地区直接传入的,如1777年,六世班禅贡乾隆皇帝的“七佛唐卡”绣像以及一些佛像、舍利等;有些是藏族人在北京直接创制或监造的,以白塔寺主殿内的绿度母等8幅壁画精品为代表。
总之,自元朝以来,藏文化就不断向北京传播,并对京城文化和市民的传统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