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净法师:佛教关于平等的主张
妙净法师:佛教关于平等的主张
各位嘉宾、各位会友:
关于平等的主张,今以佛法的“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的原则,谨提出两点意见来说明对平等的看法:
第一、平等必需要人我共尊:
先贤曾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平等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应该顾及对方的尊严,唯有人我共尊才能达到彼此平等的境地。像东西德过去的隔离、现在南北韩、巴尔干的分裂,彼此剑拔弩张,一直无法达成和平相处。但到一九九○年,西德对东德的尊重包容,柏林围墙倒塌以后,人民心中那道无形的围墙随之冰消瓦解,从此大家在人我平等共尊的理念下,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南北韩、台海两岸、以阿之间,如果彼此尊重,人我无间,则和平又那会遥遥无期?
在佛教教义里,对于不同国家、种族、阶级、性别、年龄的人们,也最能赋予尊重,平等对待。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喊出:“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主张。正因为佛教拥有“人我共尊”的平等特性,心物一体的平等主张,佛法得以迅速风行印度,乃至流传世界,也都能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和,相互尊重,在历史上唯有佛教在流传的过程中未曾发生过战争流血的冲突。可见人我共尊是平等互惠的基石,也是和平进步的良方。
我们应该以悲愍的胸怀来看待众生的苦难,以人我共尊的平等角度来包容彼此的差异,这才能促进和平!见到别人苦难,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设想,唯有人我互易,异地互惠的平等方式,才能和平共存。
第二、平等因为是万法缘生:
宇宙万有不过是个因缘和合的假相,离开因缘,了无所得。即以我人为例,在我们生活境遇中,无处不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血亲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养我们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出门乘坐交通工具是行路因缘;观赏娱乐节目是视听因缘等。又如一朵小花,也必须要阳光、空气、水份、土壤等因缘和合而开;一栋房子,也要有钢筋、木材、水泥、砖瓦、工程师的构思等有形无形的因缘条件才能建成。人们若离开因缘,任谁也无法生活下去。
也就是说,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缘相互成就,相互存在。说到人间,有了你我他,人才能建立共存的生命。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所以即使是一人一物,一草一木,即使天涯海角的点滴事物看似与我无关,却都是我们生活上的恩惠,重要的助缘,我们也要心怀感激,时思报答。人人能平等对待万物,广结善缘,则世界焉有不能和平之理?
上面论及“平等共尊”,才能导致和平,下面要谈到唯有“和平共荣”,才有平等共尊可言!
今日世界,由于意识型态的对立、经济资源的抢夺、分离运动、恐怖主义、历史宿怨、我法执着,造成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对立,让两个国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母亲伤子泪水流个不停;波士尼亚、斯里兰卡、苏俄联邦间的内战,制造了多少死亡和仇恨!
现在我们能够昧着良心,把眼耳关闭,任世间没有光明只有黑暗?没有善美只有罪恶?没有和平只有仇恨?所以我们不得不以“平等共尊”呼吁世界要和平共存!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相上,齐头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吓阻、限武、禁核等外在措施所能达成,我们还必须注意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共识,观念的重新评估,对于如何促进和平?我谨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用慈悲能促进和平:
佛教所提倡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可以走进信徒的心中,走进信者的家庭中,当然也可以走入世界和国家,就算我们无力给荣华富贵,但我们也要发愿去解除世间人类的痛苦。
阿育王征服印度诸多小国,怨恨不止,以慈悲教化,民心才肯降顺,所以用慈悲的力量才能化解凶暴。世间上唯有法的胜利,才是完美的胜利,世间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枪炮子弹,而是慈悲忍耐的力量,才是真正的胜利。
慈,则能容;容,则能和;和,则能平。土地宽大,容积率建高建大;大海宽广,水底的世界多彩多姿。一个人若心能包容一个家,就能成为一家之长;包容一个国,就能成为一国之王;能心包太虚,就能成为法界之王!心量有多大,拥有的世界也就有多大!
今日世界所以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正是由于人类的度量被名缰利锁系縳,以致人心不平、国土不安,所以我们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扩大我们的心胸,包容异己,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才能广结善缘,涵摄十方,才能从宽容促进和平。
二、共荣体促进和平:
我们感谢世间在种族上有黄、白、黑、红多彩多姿的肤色;感谢有百多个国家可以共同往来,建立美好的友谊;感谢世间上有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佛教等各种不同的宗教,让众多不同信仰的人们,各有其精神的依托;世界各地依其地理环境,都出产不同的金银铜铁,都生长不同的花草植物;依个人喜好有酸甜辛辣之味,依个人习惯有面饭饮食,天地间都供应着我们所需,我们怎能不共同建立集体创作的共荣观念?
红花虽好,绿叶配衬,五官虽美,也要四肢健全,高楼大厦也要山水围绕。今日要以慈悲心,平等共荣,以除我执,同体共生,那必然能带来和平。
若能征服自己的贪瞋愚痴,就不能拥有慈悲喜舍的胸怀!唯有化私为公,以众为我,才能共享安乐。二千五百年前,教主佛陀所标举的“六和僧团”便是这种共荣思想的先驱。所谓“六和”的身和同住:在行为上,利益他人,这就是相处的和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这些改善虽然仅仅踏出自我框框的一小步,但只要大家肯持之有恒,在教育上,注重大悲力、宽容心的培养,并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场的美德。那么,建立平等社会、达到世界和平将是指日可待之事!
最后祈求佛光加被,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大会圆满成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