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中国民间的观世音信仰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唐元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民间的观世音信仰

  文:唐元恺

  观世音成为中国普通人最为熟悉和最崇拜的菩萨之一,寄托着其美好理想、理念与人生准则

  62岁的北京退休职员袁映晕车、晕船,可这根本无法阻碍她每年一次或两次的普陀山之行--虽然到达那里的交通工具除火车以外,还要乘长途汽车,更需坐轮船和快艇。

  今年,袁映特意选择4月12日上普陀山--第二天,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隆重开幕。“这一天还是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化身之一的准提菩萨的生日。”袁映兴奋地补充道。此外,与许多人一样,中国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农历一般比公历晚一个月左右,今年分别为公历的3月18日、7月14日和10月10日),对于袁映和先生岩行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三天是观世音菩萨的诞生日、成道日和出家日(一般也说是“涅槃日”),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节日。

  岩行是云南地区的傣族人,那里的百姓有很多信奉巴利语系佛教。在观世音生日的时候,信徒们便聚集在一起,亦歌亦舞,开怀畅饮,并抬着观世音菩萨塑像,到各村巡行,以示庆祝。

  普陀山则每逢观世音的节日,更是香火旺盛,前来朝拜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一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舟山群岛中一个12平方公里小岛上的山峰,是观世音菩萨最知名的道场,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千百年来,这一片圣洁的净土不断迎来八方虔诚的观世音朝拜者,其中不仅有来自各地的中国僧众、信徒与百姓,也有专程前来的外国佛教徒。

  作为佛教三大体系之一的藏传佛教的圣地,西藏也与观世音很有缘分。相传藏史上有名的大王与高僧也多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如历史上著名的大王松赞干布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等。拉萨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的名字就因观世音而起--“布达拉”与“普陀”得名一样,都是观世音住处梵文“补怛洛迦”的音译。641年,松赞干布迎娶西行约3000公里而来的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后者进藏时随身请去一尊观世音佛像,后来,她要求松赞干布建造一座寺院供奉观世音菩萨,这便是9层楼高、拥有1000间宫殿的布达拉宫,并逐步成为观世音无数道场中最著名的三个之一。

  观世音崇拜者众

  袁映甚至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因为并没有皈依,但却是虔诚的观世音信仰者。在其家中的客厅里设有佛龛,供一尊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塑像。

  事实上,中国民间不管信佛与否,不少人家的房间都会有类似袁映那样的布置,乃至有 “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对大多数中国百姓来说,也许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根本没听说过观世音的则少之又少。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大约是公元l世纪,观世音菩萨则是在3世纪前后开始与中国人结下因缘。随着佛经的不断被翻译成汉语,特别是后来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妙法莲华经》译入中国,此后观世音在中国佛教徒和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感召力最强,终于成为流布最广的观世音崇拜与信仰。

  在绝大中国人眼里,观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有关他感灵救危、度化无数有缘人的史迹与修行方法早已经是成山成海,不可胜数。而在佛经或是民间传说中,观世音菩萨拥有“千处呼声千处应”的能力,当人们恐惧和灾祸来临求救时,他总会立即前往解救,大行法力,使之脱离危险与苦难。比如,有人遭遇火灾时念诵“观世音”名号,大火即突然熄灭;有妇女结婚多年无子女,虔诚求助观世音慈悲,而获得她们想要的孩子……

  “我想,观世音菩萨令我们感觉亲近,是因为他的慈爱是无条件和无要求的,而且是无时间、无空间的阻碍。大家之所以普遍敬仰观世音菩萨,大概在于他发誓不把一切受苦受难之人救出便不成佛,不仅发宏愿要将众生在死后带往不再有业果轮回的“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更因他志在满足人类的渴望,使众生在这一世也能超脱自己“业力”(佛教语,谓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的缠缚。”袁映赞叹道。

  在专家看来,神通广大的观世音能够寻声救苦、化解灾难,正是民间对观世音崇拜特别虔诚和普遍的基础。按照专家们的说法,中国普通百姓信佛,愿意走涅槃得道的毕竟是少数,尽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为念佛者所向往,但更主要的却是祈求现实的实际利益。“寻求解决当下直接现实的苦难而不耐烦等到死后解脱,是中国人信仰习俗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形成观世音崇拜。”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刘仲宇认为。

  观世音形象“中国化”

  特别契合中国社会心理的观世音菩萨也不断激发着中国人的灵感而使之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向往不断重塑着他的形象,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观念与思想方法,拓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和成就,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寄托了他们的美好理想与理念。

  毫无疑问,观世音菩萨的“变身”本领也“方便”了中国人的创造。为了完成自己的誓愿,观世音用尽了各种方法,视各地情况、“机缘”之不同而变身,分别在不同的种族,以不同的身份和形态出现。他会化作笑容可掬的老妈妈,也可能是“邻家”小妹妹。有专家仅在尼泊尔境内统计,观世音化成的各种形象超过108种,在中国显然更多。从自古以来的形象图画和菩萨造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观世音像或英武伟岸,蓄有胡须;或清秀高雅,留有发髻;或笑容可掬;甚至也有以“穷凶极恶”的面目出现,但这是因向来慈眉善目的观世音相不足以令某些凶徒敬畏的原故。不少中国人更是对“千手千眼”观世音形象耳熟能详的,这“千手”是为了满足众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一切无尽的祈求,“千眼”则是为了寻声救苦而化。

  也在4月12日上普陀山的四川居士韩玉笑着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常常有人称“观音娘娘”,因而搞不明白这位菩萨“到底是男还是女”,并不时为此而与大自己两岁的哥哥争个“脸红脖子粗”。

  其实,据学者们考证,观世音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神通广大的孪生小马驹。在印度的传说中,观世音与大势智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三者合称为“西方三圣”。而观世音最初被传到中国的形象纯粹是男身伟丈夫相,以后随着观世音信仰的深入,从中国南北朝时期(420-589)开始逐渐被塑造为女性形象,并使之完全中国化,并成为中印文化结合的象征。

  “这实在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创造。”哈尔滨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陈星桥居士指出,这种创造绝非偶然,其原因主要是:一,缘于佛经介绍和民间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妇女广度众生;二,缘于与中国传统的女神信仰相结合,用以弥补佛像中缺乏女性形象的不足;三,缘于与人类伟大的母爱相结合,充分地体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增强其感召力;四,缘于与度化现实中超过教徒半数的女性教徒的需要相结合,并对封建社会女性倍受歧视、苦难深重的境况予以同情;五,缘于艺术家对中华文化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实现艺术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应该说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东方女性的神韵,难怪艺术界有‘西方维纳斯,东方观世音’的说法。”陈居士说。

  除了雕塑、绘画以外,大量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小说一类也进一步推动了观世音“中国化”的进程。很多人是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开始熟悉和崇拜观世音的,并没觉得他是“外国人”。

  而对于观世音形象“中国化”的文化原因,专家们认为,观世音菩萨以内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称,很能体现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色,同时也符合中国儒家“仁义存心”的主张,两者很自然地互相为融合、共同发展,更形成了“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人生守则,推动了观世音信仰的大众化、世俗化,对于化导和抚慰人心、稳定社会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观世音“共识”

  “信奉观世音菩萨的真正意义,在于‘念观音,拜观音,更要自己做个观世音’。”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师认为,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没有基本的共同信念与和谐,整个世界便会失去秩序、失去祥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和人民要和平相处,有赖“共识”的建立,观音信仰恰恰是其中一种‘共识’。”

  在采访中,戒忍法师表示,现在观世音信仰更是超越了国界,不仅在亚洲,而且在欧美亦有信众,可以说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观音菩萨以慈悲、智慧、勇气,化导众生、解消仇恨、消弭战争,顺应当今世界文明对和平追求的希望,观世音菩萨已经超越国别、人种、文化、语言,为万众敬仰。与此同时,观世音信仰也增进了中华民族与邻国乃至更多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文化传播和友好交往。在中国历史上,观世音像常被作为友好的“使者” 和尊贵的礼物穿梭于各国、各民族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有些佛经中,‘菩萨”一词是一个头衔,一个高果位的标记,但是观世音‘菩萨’更是一种行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代表、来自美国的基诺·里维斯认为,那些普普通通、现在和未来信仰观世音、行菩萨道的善男信女们具有拯救世界的力量,“从拯救坐在你们身边的人开始吧!你此生的所作所为对于整个宇宙来讲都是异常重要的!”

  附:普陀山得名之缘由

  普陀山本名“梅岭”,古时中国与日本、高丽等邻国往来,多取此地岛屿作为中转站,以候风信扬帆。而“普陀”的名称源于佛经,全称“普陀洛迦”(补怛洛迦),是梵文 “美丽的小白花”之意的音译。

  据佛经记载,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 ,那里住着一位大菩萨,即观世音。 此山位于海上,极其清净,遍山花果树林、泉流及池沼。在那里,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观世音,聆听他说法。

  公元916年,有位名叫“慧锷”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求法。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上,他见一尊观世音圣塑像极为清净庄严,动念想请回日本供养,又怕寺院当家不肯,就偷偷地将这尊圣像请走了。谁知他的坐船经过舟山群岛,却被狂风恶浪阻住了行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上忽然涌现无数铁莲花,使船无法前航,在梅岭四周打转。

  这样经过了三天三夜,慧锷跪在圣像前面忏悔说:“我国极少见到如此庄严之圣像,故想请回供养。如果因我不与而取,或我国众生无缘供养,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养圣像。”他忏悔完毕,船便疾速驶往“潮音洞”,安然停下。

  慧锷下船后,在附近找到一户渔民的茅舍,向舍主张翁说明来意。张翁欢喜异常地说:“菩萨愿意住在这荒山孤岛,说明与我们太有缘了,就请师父和菩萨一并住在这里。我把房子让出来筑庵供奉菩萨,将全山民众招集起来参拜菩萨。”慧锷也就不回日本,在此筑庵安住。民众称此庵为“不肯去观音院”。附近百姓以及过往商旅均望山礼敬,久而久之,便被更名为“普陀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由此观世音逐步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大菩萨。

  来源:《北京周报》杂志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