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与佛教制度
明朝政治与佛教制度
由朱元璋(明太祖)建立的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王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经历了17个皇帝,276年,朱明王朝建立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过改革后,使中国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朱元璋在加强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文化教育方面的统治。在朱元璋统治的三十多年中,基本奠定了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他还肃整了佛教,此后中国佛教融入了本土的制度环境,基本消解了政教冲突。
明太祖的佛教政策
元代由于过分崇佞喇嘛教,以至于教团弊病丛生,而错误的宗教政策,更是导致元帝国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就对宗教进行大规模的整顿。
在清教政策上,首先是僧官制度的建立。洪武元年时,太祖即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总管全国佛教,又设置统领、副统领、赞教、纪化等僧官,掌管全国寺院住持的任免等工作。
为了防止僧团过度膨胀,太祖对僧籍人数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洪武五年,免丁钱发给全国僧尼度牒。十七年规定每三年发一次度牒,并进行考试,不通经典者淘汰。二十五年时又命全国各级僧司造僧册刊布各寺院,名为《周知板册》,同时对于私自剃度及私创寺观者,给予严厉处分。
又为了整顿佛教内部,太祖于洪武二十四年发布《申明佛教榜册》,将佛教分为禅、讲、瑜伽三大派,令其各司其职。且规定除从事经忏的瑜伽僧外,禅、讲僧都必须常住丛林,不得奔走市村,违者处以严刑。此外,太祖对僧人的行仪、诵经的内容、经忏法会的价格等等细节,也都有具体且详细的规定。
除了制定种种法规以肃整僧团,控制僧尼的数目外,对于佛教的教化功能,太祖也没忽视。
有鉴于佛教对于国家社会所产生的安定力量,,因此太祖除了严厉的整肃佛教教团之外,对于僧团也采取了一些怀柔政策。包括广荐法会、遣僧出使、敕建赐物、祭祀僧人,规定五色人不得辱骂僧人,不得贩卖僧田等等。
明太祖一方面加强对于僧团的统治,以防止僧团的扩张;另一方面又肯定宗教教化人心的功能,因此又有一些怀柔与礼遇的措施。可知太祖对于宗教是采取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政策。明代的佛教政策大多定于太祖时,而这些政策对于明代佛教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
明成祖的佛教政策
明太祖建立了一连串的佛教统治制度以整顿教团,但这些政策在明成祖的时候,有些已遭破坏。明成祖朱棣以僧人道衍为谋士发动“靖难”,于1402年成功的夺取帝位。为了加强政权的巩固,成祖继位后便积极的投入文化事业的建设,如《四书、五经、性理大全》、《永乐大典》等书籍的编纂。同时为了“正人心,兴教化”大力提倡佛教与道教,也是成祖的政策之一。
成祖对于僧人也采取相当宽容与保护的政策。永乐五年成祖亲自下诏,保护行脚僧,根据洪武时期的法令,僧人是不得以任何理由游走于乡市,违者得处以极刑。成祖不仅免去了这项禁法,而且还下诏保护游方的僧人;妨碍僧人活动者,甚至要遭受到流放的处分,此外,僧道限田制度,也在此时废止,足见成祖对于佛教的保护。因此可见佛教在永乐一朝的兴盛。
无论是在对僧人的赠封,寺院的兴建,经忏法会的举行,或是经藏撰写刊刻等等,成祖都很积极。对于佛教,成祖可谓崇奉备至。
成祖以后的佛教政策
明代自成祖以后的诸帝,除世宗外佛教都受到相当的礼遇。佛教在明代一朝历久不衰,万历一朝对于寺院兴建所投入的费用更加庞大。
总之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对于明朝的佛教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明成祖因受僧人的帮助篡夺帝位,一改太祖对佛教严统的态度。成祖对佛教的尊崇,带动了以后各朝的佛教发展。各朝的帝王几乎都好佛。由于帝王对于佛教的崇信,无论在藏经的刻印、寺院的兴建,都有很大帮助。王室支持的态度,对于明末僧人佛教事业的推动有极其正面的影响。
然而帝王崇信佛教,对于僧团的发展也绝非只有正面的影响。朝廷错误的宗教政策,使得僧团过度的发展,导致僧侣素质低落,这也是造成明末佛门衰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明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达到极盛,后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直至被清消灭。可不论怎样,明代是个多变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