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宗教观启迪后人
陈独秀:以科学代宗教
1917年,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针对在社会急剧转型背景下出现的信仰危机,提出了“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西方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可以在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等方面全面取代宗教,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信仰。陈独秀批判宗教的矛头,主要指向儒学和佛教、道教,他认为儒学的“礼让”、佛教的“空无”以及道教的“雌退”共同制约了中国人奋发进取的精神,造成了消极的国民性,新文化运动必须扫除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相对而言,陈独秀对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一些认识较为正面。
陈独秀力图用科学理性去取代宗教信仰的主张,贯穿于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理念的始终。在陈独秀看来,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需要一种文化思想凝聚民族精神、振奋民族士气,以期救国图存。而宗教不能完成这一使命,唯有以科学代替宗教。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当然,蔡元培对宗教也并非全盘否定,他在《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中,阐述了以往各大宗教之中业已包含的“四育”因素:“宗教本旧时代教育,各种民族都有一个时代完全把教育权委托于宗教家,所以宗教中兼含着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元素。……”
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论,在当时引起过多方争议甚至反对,时至今日也未能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但客观上是刺激了当时人们对美学、对宗教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值得后人深入思考。
梁漱溟:以道德代宗教
梁漱溟提出,由于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能够给人以情志方面的安慰勖勉,因而具有教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西方社会是由宗教承担的,而在中国是由道德承担的。这就是著名的“以道德代宗教”说。当然,梁漱溟要以道德代宗教,并非要完全以个人道德自律去取代宗教上的神道设教,他特别重视的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礼乐”传统。
梁漱溟提出的“以道德代宗教”说,在民国思想界产生过较大反响,现代新儒家钱穆、唐君毅等人,都继承了梁漱溟先生的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大体上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共识。
冯友兰:以哲学代宗教
在宗教问题上,冯友兰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早期(1920年前后),他力主以“诗歌的态度”来看待宗教,反对简单地否定宗教;中晚期(1937年以后),他认为哲学能比宗教更好地解决人生价值问题,提出了以哲学代替宗教的命题。
从时代背景看,冯友兰“以哲学代宗教”的思想,可说是对近代以来强调科学、理性的启蒙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然而,作为一位人文主义哲学家,冯友兰不赞成夸大科学的作用,不认同胡适等人的科学人生观。同时,他也无法接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这方面,冯友兰与梁漱溟等现代新儒家的基本立场是相一致的。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周芳整理点评)
来源:中国民族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