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南少林武术文化概述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少林武学虽然与儒、释、道、医四家之学不能并立,但武学的存在和影响从来具有与时代同步前进的特点,用虽不同而源唯一,南少林武学当博四学之典,溯各道之源,用自己的武学去亲证武功的真谛,以技进道,从武合道,互带互动。

  禅武菩提

  禅武是一种精神力量与智慧的结合;一种信仰解脱与磨炼心志的产物;一种禅学与武学文化思想的自然融合;它承载了千年的古老文化。

  少林文化素以禅武并称天下,武以禅名,禅以武扬,始终以佛法为魂,禅法为基。所谓“百脉真气淌,微末藏禅机”。禅武合一乃是蕴含了佛教禅宗文化的智慧和中国古老文明及印度古老文明后所产生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建立在佛教无常无我的教义上,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的武道精神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已成为国际性的民族文化。其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少林功夫首先表现为一种信仰,它是一种对于超常生命力的追求和对超常智慧的追求。透由禅武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从来都是佛弟子追求真理的方法之一,这不仅是禅武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不同之处。

  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法智慧的表现,要求行者在现实生活中体悟、参研,最终实现透视现象了达缘起的目的。因此武僧的日常生活即是在修行。演炼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心。禅心蕴武,洞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体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是禅赋予了武术更高的境界。

  南少林武学的存在正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禅宗思想的兴起而产生的,并成为佛教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禅学思想与武术结合产生的少林功夫思想,则是佛教思想与武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高深境界。禅拳三昧、禅武合一、内外兼修体现出养身度生之本怀,从而成为佛教修行的法门之一。南少林武术文化源于佛教解脱的信仰,所谓:“出家修行就是为了解脱,为了超越世俗生活,超越自己,追求无上圆满的智慧和德能”。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在僧团特定的环境中,演化为习武戒约。这种约束在习武者身上则体现为武德,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少林功夫的武学风格,僧人们习武只为强体益道,调化习性,护寺伏魔,坚定毅志,完善人格,而不是为了争强斗胜。所以少林功夫处处体现出节制、谦让、收敛的特点。其招法的设计组合都符合现代人体医学,从而体现了古来大德们的对人身特点精深研究,完全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动作招式讲究动静结合,快慢相依,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朴实大方,神形兼备。

  禅宗的根本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以武悟禅正是禅武合一的最高境界。倘若不以佛学为基,以禅为本,久久习之,必定戾气伤身,走火入魔。所以必须要有佛法的禅意,以禅心为导,继而调柔,方能息灭贪、嗔、痴等烦恼。惟有对佛学之修为越深,领悟禅武之精神才会越透彻,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悟入真我本性。

  南少林禅武文化是在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空间中形成的,其核心是以武入禅,以禅习武。离开了这一特定佛教文化氛围,少林功夫的灵魂将不复存在。武术在禅法的指导下,是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法之战。即由武入禅,由定生慧,此智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智慧,非凡夫妄想之智。少林武术追求不修之修,达到拳中无拳,意中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即是禅宗的不修之修的真谛,从而使修行者获得以不动之心了达万法幻生无性毕竟空之大智慧。并且辅以坚定的大愿力,即是菩提心之因。使习武者领悟世间的苦集灭道之法,以求拳与道合、人与拳合,拳心意合,无处无我,处处无我之境。在精神的升华下超越生死境界,正确面对苦乐无常的人生,直至解脱,这才是禅拳契世弘化度生的宗旨。

  禅武普世敬畏,洗涤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修养和精神文化素质修养,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民族文化的内涵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修身养性明达事理,可以借此武术为方便法门,因为他是古老民族文化的根源。有了根源的文化素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从而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智慧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有传统底子的人才能尽其所能地贡献社会,慈念众生,更有广阔的胸怀与眼光来鉴赏他人的文化,学习他人的文化。

  从儒、释、道、医溯源看南少林武术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医、武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五颗明珠,它们都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们像长江黄河一样,滋润着神州大地,哺育着炎黄子孙。

  儒、释、道、医在历史上都是圣人证道而后立言设教,圣人之言都集结为传世的经典。儒门尊孔,孔了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其言论集之为《论语》。释氏牟尼立佛教,虽源于印度,而宏于东土。佛教经典有三藏一十二部。道教共尊老子为祖,留有道德五千言。医家早有《黄帝内经》,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历代医圣医王莫奉之为圣典。总之四家之学皆是圣者证道,而后立言设道。

  武学在历史上却久未成学。虽历代不乏武功大师,却无传世经典,虽有所谓《武穆遗书》和各家拳论,却未有武圣之经,虽有托岳飞传承达摩大师,又有《少林易筋经》。但达摩所传是佛教心法,倡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人认为,似不宜做武学祖师;况且远在达摩岳飞之前武功一事流传已久;孔子精六艺,释氏神通之拳,每每被人们视为神话,后世战将武功高超,如麻如粟。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西域高僧佛陀来北魏京都传教,深为孝文帝敬重,后迁都洛阳,佛陀随同南下宣教,因佛陀性喜幽静的谷翠山青,屡赴河南嵩岳,佛陀谢世后,孝文商下令在嵩山少室山为佛陀造寺,取名“少林寺”,自527年历时三年,达摩经广州、南京渡江,来到少林寺,在佛院开创的基础上,广集门徒,传授禅宗。少林寺闻名后,除了在佛教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著名的少林武术,7世纪初,唐太宗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因少林僧人助战有功,允许少林寺自立营盘,建立僧兵,经常邀请全国各地武术名家指教,各方武林豪杰慕名而至,取经送宝,这样,少林寺实际上已成为全国会武之地,使之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艺之精华。宋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十八家拳法之长,著拳谱于寺,留传后世。自达摩传至五祖弘忍后,禅宗因继承权问题而分裂成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慧能为首,是禅宗后代公认的六世祖;北派以神秀为首,可以说当禅学传入少林寺后,有意识的拳禅互渗,拳禅互动,相互结合就开始了。

  闻名于世的南少林寺始建于唐,民间武术如何进入佛门,以及南少林拳法的起源和代代相传,众说纷纭,却无确切史料相证。但“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却不乏历史记载。不可否认,南少林拳盛唐时期自北传南,与南拳相结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少林拳,南少林拳法是受法时流散各地拳种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然而南少林武术扎根于民间,技艺在民间,高手也在民间,有旺盛的生命力。

  数千年来,武术历史曲折坎坷,在福清尤其在民间,能矗立苍穹,经久不衰,衰而不灭,自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然而南少林武术的形成有着渊源的文化背景,它综合吸收了历代搏击格斗实战中演变而来的各家拳法,经过世代南少林武师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南少林武术。宋以前,中国的武术基本上是以刀、枪、剑、棍、拳分门别类,进入唐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中原震荡,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公元885年,王审知和大哥王潮、二哥王审邦,都于河南固始参加王绪义军,并率五千人渡江南下八闽,建立闽国,原有的南少林文化与外为文化逐渐交融,并有所创新,武术方面也有了新的面貌,产生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拳种练法。

  明代开始,武术开始形成流派或门派,即拳法和每一种器械中,有了不同风格、特征与内容的若干派别,或者说每一流派武术中,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独特的拳械方法和内容,也标志着南少林武术体系在明代已经完全形成。尤其福清既是文献名邦,而且还可以称的上武献名邦,历代武科兴盛,武杰辈出,对印证福清南少林传统武术及了解福清古代民间尚武风气都有重要意义。南宋初年福清少林院高僧“铁鞭韶师”就是一个史有明记的武林高手。清代以前,福清有史可查的武科人才有36人之多,其中有兄弟武举同科及第的,有兄弟同科一文一武的,有先中武举后中文进士之文武全才的,有武状元1人,武解元2人。清代以后,从顺治五年(1648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63科武科考试中,据不完全统计,福清人中武进士达27人之多,中武举人224人。其中有过“武科一门三进士”、“父子武进士”的佳话,也出现过武解元。

  历史上,福清人任较高武职的也不少,如任过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兵部郎中、兵部主事、镇守边区的正副统兵、副总兵、副将、参将等不乏其人。其职位次于参将的游击14人,职位次于游击的守备18人,其他如都指挥使、都司、千总、把总等各级统兵官更不遑计数。一代宗师方世培,宗鹤拳的创始人,福清镜洋西边村茶山自然村人氏,1834年出生,光绪丙戍年(1886年)季谷旦仙逝,其徒有林琴南(前清孝廉)著有《方世培传》、《技击轶闻》和誉称八闽五虎将的方永华、陈依鹤、萧孔培、陈道田、王霖等,弟子遍布闽、台、两广、港澳及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的徒弟还在台湾、美国、日本等地创办“方世培武馆”,其传奇的武术生涯已名扬四海。近十年来,日本、台湾宗鹤拳的弟子多次到方世培的故乡拜访宗鹤拳的传人,进行“返祖归宗”活动,福清也有许多弟子,如专业拳师白水司、施一峰等。名震南洋的南少林拳师周吉仙,神奇的武功,传奇的武术生涯可谓家喻户晓。福清北边的海岸线紧接长乐,是闽江口海域的组成部分,东边是福清湾,与平潭隔海相望;南边靠兴化湾,与莆田接壤。县境西部群山连绵,属于山区地带,生存竞争激烈,中央政权势力较弱,故入清以后,各种反清复明组织层出不穷,各色皇犯、响马及兵败落魄的武将等,都爱逃往福清避难,他们或入山林做“绿林好汉”,或入道观、寺庙当了道士和尚,或隐名埋姓,生活于社会下流,他们一些人所掌握的武术大大地丰富了福清南少林的武术内容。

  清康熙时起,民间传统武术活动更是长盛不衰,吸收入地方拳种与其他拳种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南少林拳,南少林武术已有了很独特的新拳种流传,但并没有完整的文字记录和具体的统计流传区域。从天地会的有关材料记载:天地会又称洪门,起源于福建,活动于福建、广东等地,是我国清代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秘密会堂,这些人一般都有相当的武功,而且所练的武功也是当时南少林比较普及的拳种门派。清朝末年,老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郑概尘先生等即为武术高手,他们倡导习武健身强族,并视之为参加革命之必备手段。革命战争年代,福清大地上武术健儿的杀敌报国英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总之,从南少林武术发展流传的历史可知,中国武术在哲学渊源上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而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不同,造成了各地武术风格的多样性,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从史料表明南少林武术是充分吸收民间武术之精华而发展形成的、汇纳了多家拳法之长,留传后世。

  南少林武学虽然同其他世间学问一样,没有共尊的圣经,但这并不妨碍南少林武学宗师达到至高的境界,这说明中国的其它学问的经典足以作为南少林武学修炼的指南,做为雪峰一门为主的青原禅系在福建由勃兴走向鼎盛,取代南岳禅系,形成覆盖福建全境的传法格局,而且福建禅宗开始成为辐射全国的辐射源,在促进禅宗青原禅系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禅宗在南少林的文化积淀。南少林武学虽然与儒、释、道、医四家之学不能并立,但武学的存在和影响从来具有与时代同步前进的特点,用虽不同而源唯一,南少林武学当博四学之典,溯各道之源,用自己的武学去亲证武功的真谛,以技进道,从武合道,互带互动。“所证之道”即万物产生,变化的总法则、总规律或宇宙万物的本原、本质。但南少林武学的过程,亦是证道的过程。古老的南少林武学的历史,应该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借鉴,应弘扬福清南少林武术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应倡导“现代的南少林武学”,着意于改革、创新,认识习武是为了“健身、防身、自娱”,这就是武术真正的本质内容。与四家之道亦是同一本质,只不过角度不同、方式不同、对象不同,因此五家实为一家,统归“道源”,合而为一,分而为五。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