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为文化的宗教
试论作为文化的宗教
来源: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
作者:张树卿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但是,有了人,并不等于就产生了宗教。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还根本不知道宗教为何物,只是到了原始社会中晚期,宗教观念,宗教思想才得以萌发和形成。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口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问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可见,宗教是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一种歪瞌的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社会意识。“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生产力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愚昧和落后,恐惧和无知既是宗教赖以产生的基础,又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列宁称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马克思、列宁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长期成为人们评价宗教的惟一尺度,自觉不自觉地习惯把宗教与鸦片划成等号。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需要弄清楚的是,马克思对宗教本质的揭示用的是一个形容词——“鸦片”,也主要是针对欧洲基督教发展情况,特别是以德国的基督教为其背景作出的结论。列宁的话则主要是针对俄国东正教情况而言的。吗克思、列宁的本意在于从理论上揭示宗教的非科学、非道德、非理性,以及其愚昧、落后、虚伪的一面,旨在唤醒在宗教思想束缚下的广大群众的觉悟,使他们能够丢掉幻想,面对现实,投身于争取自身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行列。这样做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完全必要的。至于宗教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宗教在人类文化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了哪些作用等问题,由于革命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他们还未来得及论述,这当然不是革命导师的过错。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而不是僵死的教条。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迷信古人、伟人、书本都是有害的。对宗教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仅仅以“鸦片”、“劣质酒”的结论为结论,显然是不妥的。既无助于宗教学术研究的深入,也无法解释清楚由宗教自身发展带而来的诸多社会现象。
一、宗教与文化存在客观联系
宗教与文化存在的客观联系,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这是因为,人们生存的空间和时间及其产生宗教与文化的物质条件大体是一致的。都受其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制约。具体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宗教观念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维的进步;二是早期宗教内容与活动是人类被压抑的“自由理性的理性”,是用幻想去战胜自然,反而却增强了对自然的恐惧。从历史上看,所谓宗教,就是幻想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的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社会和人生,冈而对之产生敬畏和崇拜。自从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已不再单纯是为了追求衣、食、住等物质方面的满足,还追求一定的思想为其精神寄托。而这种思想正是自然与社会在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人们对其生存的周围世界,诸如日月升落,山洪爆发,草木枯荣,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经过漫长的“尝试—错误一再尝试”的过程,逐渐认识到各种事物、概念间的联系,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确认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至于神祗观念,是在人们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具有简单推理阶段时萌发产生的,大自然的神秘莫测,风、雷、雨、电等自然气象的喜怒无常,部落间的相互仇杀,氏族与氏族间的混战,无形中造成人们敬拜与恐惧的心理、离奇虚幻的梦境,人类自身的生生死死,有力地强化了有神有灵观念的形成。使人们普遍感到,成事在神、败事在人。在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神秘莫测的力量在起作用,万物皆受“灵”或“神”的支配。神灵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尽管神灵意识不符合客观实际,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毕竟是人类最初理性的思维成果。谁也否认不了宗教神灵意识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神灵意识成为原始人类指导形式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由此构成的原始文化各种表现形式,又无一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一一宗教的烙印。在不知不觉中,宗教在客观上充当了文化载体的工具。从而形成了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结合。
二、宗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指出,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及其从该集团中所获取的社会遗产”。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并在其中生活的整个世界,即他们的传统、经济基础、信仰和价值体系。一个民族的文化所有组成要素都同样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反映了一个统一连贯的世界的某个侧面,作为文化形式,艺术、宗教、烹饪,服饰和婚盘凶习俗同等重要。由此可见,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宗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各种文化形式中,客观地存在着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造成这种宗教文化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宗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一般文化现象,就其表现内容来说,大都是单一的。譬如科学,无论各门科学多么不同,其目的都旨在揭示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客观真理,用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简言之,科学追求的是真。再如艺术、绘画、建筑、雕刻、音乐等,形式虽然各异,但它们都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精神上的愉悦,艺术上的满足,简言之,艺术追求的是美。再如道德,不管国家、民族、社会制度如何不同,它总是被当作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起着调整人与人之间,各阶层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简言之,道德追求的是善。然而,宗教却大不相同,它几乎无所不包。就艺术来说,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国内外,东西方,许多人类艺术的瑰宝几乎都曾留下了宗教的痕迹,有的就是以宗教艺术而闻名于世的。像东方古代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石刹,西方古代希腊的雅典娜神庙,罗马式建筑,哥特式教堂建筑等就是如此。宗教与政治有关,世界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宗教改革,政教合一的政治实体,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古代阿拉伯半岛就是以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统一了四分五裂的民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又以“圣战”名义建立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我国解放前的西藏也是如此。宗教与经济有关,举凡世界历史上宗教战争或宗教改革,都旨在变革社会经济。宗教徒虽然声称看破了红尘,但他们又无法摆脱物质刚扰,为了延续自身的生存,一点也离不开社会经济。各宗教都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逐步确立了以地产为主的独立经济辖区,形成了寺产、庙产,教产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宗教与法律有关,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既是宗教经典,又是国家法律。基督教历史上的宗教法庭,宗教裁判所就是宗教与法律有关的铁证。宗教与教育有关,如教会学校、神学院、经堂教育等。宗教与医学有关,如教会医院。还有科学,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慈善,施舍机构和方式……。总之,宗教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宗教就是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宗教文化。
其次,宗教又具有极大的摄取性。宗教为了完善自己常常对各种文化持忍让态度,本着为我所用的取舍原则,加以吸收和融合。譬如:宗教说教的抽象而晦涩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成为它传播的障碍。而文学艺术与宗教说教恰恰相反、具有感性直观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最易为广大群所喜闻乐见。因此,文学艺术的形式就被宗教所吸收所利用。为其图解教义,宣传教理服务。并以文学形式把宗教内容编成故事、问答、传记,以扩大宣传。宗教还把音乐建筑、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分,应用于为宗教服务的领域和地方,用形象突出宗教的感染力和神秘性。宗教的摄取性也使它本身具有了相当多的世俗文化成分,程度不同地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其次,宗教又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表现为在宗教文化范畴内,往往相反的、对立的文化现象可以同时并存。宗教总的来说是非科学的。因此,哥白尼的“日心说”论著不得不在他临终前才敢于发表。伽利略因反对教会主张的“地心说”而判管制,布鲁诺由于伸张科学真理而遭火刑。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为宗教热情所驱使的僧侣和术士,在炼金和炼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追求精神,从而积累和总结出大量化学和药物学知识的时候,便不能不承认,这里蕴含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成分。宗教总得来说是非理性的,对上苍的祷告,对神祗的顶礼膜拜、盲目崇信、禁欲主义,扼杀了独立人格和人性的发展。然而当我们看到在各类宗教经典及文献中,关于思辨、范畴、规律、认识论、辩证法的记述和思想时,便不能不承认,这里蕴含着理性。所以,宗教的两重性,决定了宗教研究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都是错误的,只能导致宗教研究在简单化、教条化、公式化的范围内绕圈子,很难对宗教作出较符合实际的评价和结论。作为文化的宗教,具体有以下表现形式:
1.宗教与艺术黑格尔指出:“每个民族文化的进展一般都需达到艺术指向它本身以外的一个时期”。而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宗教的真理”。事实也正是这样,客观上存在一种宗教艺术。古代宗教曾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中世纪的宗教艺术曾独步一时,近代宗教艺术仍有一席地位。可见,宗教艺术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着不可剥夺的地位。
绘画:在整个西欧文艺复兴时代,许多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学者,因为种种原因有的与宫廷有联系,有的与教会有联系。他们以宗教内容为体裁,创作了许多艺术珍品,有的艺术家还亲身参与了著名教堂建筑的设计式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画家、建筑家拉斐尔,曾创作圣母题材的画像多幅,其代表作品是《西斯延圣母》画像。后世人认为,画中的圣母玛利亚已不再是虔诚神秘姿态,而是平易近人、温良贤淑的女性形象。艺术大师达·芬奇,取材于《新约》“福音书”,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而创作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通过高超的技法和人物矛盾心理的刻画,惟妙惟肖地展示了画中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表情,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巨人雕像,被称为划时代作品。另外,其创作的西斯廷教堂八百平方米天花板上的装饰画《创世纪》,壁画《最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奴隶》,皆为蜚声艺坛的艺术珍品。在中国,佛教壁画艺术尤以甘肃省境内的敦煌莫高窟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丰富。此外,山西省境内云岗石窟,河南省境内的龙门石窟,俨然是一座座佛教壁画之都,誉满海内外。所有这些艺术成就,不仅展示了宗教艺术的风貌和艺术水平,也展示了宗教艺术人才的创造力,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建筑:宗教建筑除建造者有意使其蒙上神秘色彩外,一般都具有庄严、宏大、古老、精致、坚固等特色。一座教堂、寺院、清真寺其本身就是多种艺术成分的综合体。是当时所能达到的综合艺术成就的体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就颇具特色,如西班牙哥多瓦的大清真寺,其大殿东西长26米,南:化进深¨2米,十分壮丽,顶部层次重叠,显得天穹幽渺深远,足以唤起八,~41q,虚幻神秘之感。国新疆的喀fl艾提卡尔礼拜寺,既有异国风情,又具有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特色,堪称我国清真寺建筑艺术的典范。印度教的J卣宇以其独具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欧洲基督教建筑,尤以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著名。这些教堂建筑充分展示了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气势宏伟,装饰富丽堂皇。中国上海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就属哥特式建筑。中国的佛教建筑,较好地体现了中印文化的结合,仅以西藏拉布达拉宫为例,相传始建于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至17世纪 40年代经达赖五世扩建后才具有今口规模。它高达13层,房屋近万问。既是当时西藏宗教中心,又是政治中心。所有中外著名宗教建筑,又大都保存有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吕,远远超出了宗教艺术本身的局限。
雕塑:在世界各地宗教雕塑艺术创作上,佛教的石窟雕塑尤为显要。我国现存石窟遗迹多达120余处,其中以云岗和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最为精湛。云岗石窟创建于北魏中期,现存主要洞窟53个,佛教造像达51000千多尊,菩萨、力士雕像形体各异、生动活泼。龙门石窟是继云岗石窟之后开凿的,造像有lO万余尊,尤以飞天姿态之轻盈,神情之优美闻名于世。此外印度的旃陀罗石窟的罗汉的石造像、石狮子、吴哥窟、婆罗浮屠等都以精美的石雕著称。在西方,浮雕艺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如夏尔特教堂的《耶稣诞生图》,巴黎圣母院的《最后的审判》,都是当时的力作。
声乐:最早的宗教作曲家有米兰的僧侣圣·安姆波罗斯等人。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主持编定了《格列高利颂歌谱》,即格列高利圣咏,使之至今继续通用于天主教会弥撒仪式中。在音乐乐理方面,法国北部削芝教堂的僧侣胡克巴尔撰写了调式理论的著作,建立了新的调式体系。而后阿佐地方的规多又创立了有线记谱法,对后来的五线谱记谱法有着直接影响。一些著名音乐家在宗教音乐的启发下,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譬如德国古典作曲家巴赫创作的《弥撒曲》,被后世认为是同类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可以说西方近代音乐及其理论是奠基于基督教音乐之上的。中国佛教的“佛乐”,不失为音乐殿堂里的一个分支。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同为人类音乐艺术的组成部分。
2.宗教与文学整个中世纪的欧洲文学,几乎皆以基督教为题材。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和诗人但丁的《神曲》,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名作《失乐园》《复乐园》,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等人的不朽之作,许多都是以基督教思想和题材为核心进行创作的。中国文学受佛教影响很大。佛教为了宣传其教义,把深奥抽象的佛教理论编成故事,用说唱形式进行布道,这就是“变文”,这种“变文”直接促成了中国小说的形成。寺院在印刷佛教经典时,总是把佛像印在经卷正文之前,这种形式促成了中国小说插图的问世。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想象力。如《西游记》,取材于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拿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使小说充满了极大的想象力。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语录体,影响并吸引了一大批中国文学家,如王维、陶渊明、自居易、王安石、苏轼等人,他们从思想近佛,从文学近佛,创作出许多文学佳作。宗教对我国文学内容的影响,莫过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宗教与文学之所以能够彼此借用相互影响,原因就在于教俗两界人们共有的除暴安良、彰善铲恶、扶正祛邪的心理。但二者的借用和影响又是有区别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世俗文学引导人们与“命运”抗争,宗教文学则引导人们屈从于“命运”。
3.宗教与法律宗教一向以仁慈善行相标榜,似乎与暴力的象征——法律不沾边。其实并非如此,宗教虽言称与世隔绝,不干涉世俗事务,但它又不是处于真空,人类自身的需要以及由此诱发的犯罪,宗教界也是不乏其人的。所以,宗教不但与法律有关,而且各教都有其法。如犹太教的“十诫”、佛教的成规、基督教的戒律、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教法。
在欧洲,基督教承袭沿用犹太教“摩西十诫”,曾是欧洲4世纪社会法律、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曾制定有著名的《罗马法》,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法的精神却通过日耳曼人得以保存和发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会法的形成。在整个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法规、教皇圣喻、《圣经》皆成为法庭判案的法律依据。直到11世纪末叶以前,欧洲没有专业的法学家,只是在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这250年问,由于王权与教皇争夺权力,各自都需要一批法学家来为自己权力高于对方作辩护,遂此有了职业法学家,他们成为律师的前身。他们复活罗马法而制定出国家法,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又逐渐完善民法。罗马教皇虽然在与王权斗争中败下阵来,但教皇重视法律、重视法学人才培养却沿袭下来。罗马教廷培训法学家来充任教廷官员,国王也开始培养自己所用的法学人才充任政府官员,这对欧洲政府机构的组成和施政能力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4.宗教与道德柏拉图曾说过:至高的善只能靠“灵的飞翔”才能达到。基督教思想深受柏拉图主义哲学影响,在道德上追求“爱神爱人”,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要求做到爱人如已,这颇近于我国古代墨子的兼爱学说。此外,摩西十诫中的第五条,孝敬父母: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第九条,不可作假证陷害别人;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之财等内容,都是信徒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伊斯兰教尤为重视道德作用。法国社会学家葛斯塔夫·勒本博士指出:“《古兰经》中的道德原理远远高于其他宗教经典的内容”。《古兰经》载有的美德条目有:(1)守正、正己、自洁:(2)善行:(3)敬畏;(4)坚忍和忍耐;(5)宽恕:(6)诚实。《古兰经》还明文反对顺从私欲、骄慢自大、饮酒赌博和淫乱等几种恶行。所以,作为人类道德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发展阶段,宗教道德占有一定的地位。况且,宗教道德抛开其宗教色彩外,也是社会道德所要求的。
5.宗教与教育在不同民族和国家中,宗教与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从欧洲历史上看,一些教育制度教育机构与设施的产生都与基督教会分不开。欧美各大宗教组织办学是相当普遍的事。12世纪以后出现的大学,如法国巴黎大学,就是在大教堂学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北部以研究法律著称的波隆大学,是由主教批准建立的。这些新兴的的大学虽然还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必修神学及其他宗教课程,但是,已经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了过去修道院教育的框框,引进了思辨式的思维方式。加之,这些新兴大学都建立在商品货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里,更多地受到新兴市民阶级要求更新文化的影响,使之大学教育内容逐步用人文科学代替了宗教神学。在埃及与爱资哈尔清真寺齐名的爱资哈尔大学,是11世纪法蒂玛王朝文化极盛时期创立的,至今已成为埃及伊斯兰教的最高学府。除研究伊斯兰教的学院外,其余院系还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传播文理科知识,使科学走进了神学殿堂。这列保存、传播和发展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对进行现代化教育都起了很大的作井。此外,我国傣族地区的佛寺,过去也具有启蒙学校的作用。出家人在佛寺学经文的同时,也具有学文化的意义。傣文经典除纯宗教内容外。还载有不少历史、文学、诗歌等内容。由来可见,研究人类文化教育史不弄清楚宗教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不能随不是一个缺欠。
6.宗教与民俗宗教中的某些内容,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已经成为峙俗。如国封建社会后期,行业神崇拜盛行,其中多为道教尊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祟梅葛仙翁;刺绣人崇妃绿仙女;墨匠崇吕祖:乞丐剃头匠崇罗祖大仙;文具商崇文昌君等。这些行业尊神今天虽然不见了,但他们还部分地保留在一些人的记忆中,并在商品广告展览橱窗、商品包装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反映。过去在春节前后以道观为基地举办的庙会,已演变成民间游艺、娱乐、商业性等综合节日活动。由佛教村妇施粥救佛祖的佛教庆典活动,演变成民问吃“腊八粥”的习俗。至于基督教在西方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更是随处可见。例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两大节期,已成为社会的节期。其中圣诞节在西方隆重热闹程度不亚于我国传统节日旧历年。在西方公务人员就职或在法庭上作证,以手放在《圣经》上所作的誓言为最神圣的誓言。在中小城市和乡村,教堂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人们还常常以《圣经》中的人物名称给其子女起名,男的多采用大卫,彼得,女的多米用玛利亚、伊莉莎白等。可见,宗教影响已经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之中。
7.宗教与科学当我们在读自然科学书籍,特别是古代自然科学著作时,也会碰到宗教。我国上古时代,巫和医是不分的。《国语·越语上》载“将免者以告,公醫守之”。“普”就是现通用的医字。“医”字本身就说明了巫医不分的情况。历史上有一些科学家如陶弘景,就是一位大道士: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本身就是一位普寂学禅僧人。英国著名哲学,实验科学之父罗吉尔·培根是一位方济各会会士,他的《大著作》等书就是献给教皇的。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及其意大利人伽里略都是修道僧。明未来我国传教并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意大利天文学家、数学家利玛窦,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一些自然科学著作中往往夹杂着宗教的内容。例如汉代人徐岳著的《数术记遗》,书中关于“幻方”的记述,是数论中这一发现的最古文字记载之一,电是最早记述“珠算”一词的古老书籍。书中在阐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涉及到些五行、八卦以及有关占卜的方法。在不少的宗教著作中也包含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仅以道教著作为例:公元2世纪,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被认为是最早的系统介绍练丹的书。书中对卤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盐在煮沸时会发生致冷效应。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救卒》一书,关于天花症状的正确描述和关于慧虫病的记载,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葛洪著的《抱朴子》书中的符咒图,据外国学者研究,很可能是粗糙山脉位置图。元朝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汜录了元代著名道士邱处机在蒙古北部克鲁伦河畔对日全食的观测,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日食阴影在地面上移动的一次记载。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宗教与科学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矛盾和对立,但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奥秘都怀有极大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从而使两者在研究对象上有了一致点。
8.宗教与哲学宗教和哲学其实是最难分辨的两种文化现象。就唯心主义而论,宗教是粗俗的哲学。相反,唯心主义又是精致的宗教。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它承认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包含有辩证法因素。
佛教中的哲学思想是相当丰富的。以巾国佛教而论,首先,佛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范畸,如心、色、谛、识、法界、动静、因果、顿悟等等。其次,佛教还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唐代的华严宗提出一系列相对的概念,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矛盾斗争以至消亡的过程。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独到的见解。
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没有脱离宗教唯心主义的范畸。费尔巴哈虽严厉地批判基督教,但他又企图创立“爱”的宗教。可见,宗教与哲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宗教与哲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所以,宗教无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宗教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证明真理,指导人们正确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便是宗教与哲学的根本区别。
宗教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歪曲认识与解释,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量实例足以说明,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涉及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的贮存,直接与间接地参与了人类总体文化的构筑,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三、宗教对社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坚持辩证唯物的态度。对宗教作用的评价也是如此,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首先,宗教对民族统一有着促进作用。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被人民群众的某些领导用来动员和组织被压迫人民同压迫阶级进行斗争,用宗教的形式广泛而有效地发动群众,增强自身的权威性,说明斗争的正义性。例如,伊斯兰教在阿拉鸺国家的统一中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氏族社会处于解体、阶级社会形成这一巨大变革的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借助于神的威力和影响,以宗教形式,把四分五裂、互相残杀的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部落团结成一个强大的阿拉伯民族,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此外,有的民族在其形成发展中,宗教曾起过某些纽带作用。以色列民族在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被奴股、受歧视、遭迫害、被迫流亡异国他乡,然而这个弱小的民族,历尽民族苦难,亡围之痛,却能顽强地保持民族性与活力。对散住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来说,语言可能已不相通,生活方式也已大都八境随俗,唯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成为维系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
其次,宗教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唐高僧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传律”、“受戒”,在他带去的大量文物中,除佛教经像外,还有艺术珍品、药物以及医学、雕刻、绘画、文学、书法等文籍,他还在日本建造了有名的唐招提寺。鉴真的这些活动,对传播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是有很大贡献的。唐代另一高僧玄奘经西域中亚至印度研究佛教典籍,足迹几乎遍及全印度,历时lO余年归国。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12卷,是研究古代西域、中亚、印度以及南亚一些国家与地区历史、地理、物产、交通、风俗文化的重要资料。
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如: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与发展与宗教的传播分不开。7世纪前期的佛像雕印已成为雕版印刷术的起源,至9世纪佛教经籍电使用雕版印刷,表明雕版印刷术已趋于成熟。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王王介在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应当指出,宗教也有它消极作用的一面。宗教教义主张苦修、忍耐、服从,寄希望于轮回转世,等待天国到来,倡导导灵魂升天堂等内容,束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剖裂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使人迷信神权、迷信权威,丧失对现实人生的生活信心,看不到人的力量和作用。宗教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往往被剥削阶级用作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武器,抹杀阶级对立,从思想上瓦解人民的斗志,使广大人民永远处于政治上受压迫,精神上受奴役的地位。
尽管如此,也抹煞不了宗教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宗教文化所特有的文化遗产,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提供有利条件,也为宗教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所以,我们应认真总结这笔人类文化遗产,正视这一文化现象,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和可以借鉴的东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就是研究宗教文化的目的所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