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梧州宗教历史文化之旅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承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梧州宗教历史文化之旅

  吴承华

  梧州旅游的规划定位

  根据广西旅游规划格局,全区分为八大旅游区,其中梧州和玉林、贵港属于桂东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区。这种规划格局比较符合梧州、玉林和贵港三个城市的旅游实际情况。梧州、玉林、贵港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贵港市有南山寺和桂平西山,玉林市有云天宫和沟漏洞,梧州市有四恩寺、白鹤观、孔庙、龙母庙、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梧州的佛教历史源远流长

  1901年,梧州海关代理税务司阿拉巴德在"十年报告 梧州(1892 - 1901)"中提到: 冰井寺始建于唐代(约公元600年,后来1924年拆毁),门口的对联写着:“冰井唐贤迹,云山古佛场”,说明梧州白云山很久以前就有佛教活动场所了。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途径,和中国对外贸易的途径完全相同,即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和东南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佛教早在汉朝就从西北陆路传入京城长安,但是西北陆路要越过高山大漠,行程艰辛,而且沿线有一处发生动乱,就妨碍全线畅通,东南海路则不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早期是合浦、徐闻,后期是广州等地。随着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广州与其他地区海上交往比以前频繁。这其中也包括僧侣的往来。梧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商品经这条通道出口的同时,宗教也沿这条通道传进来。佛教从南亚经合浦传入,最早是经南流江——北流江——浔江这条水路到达岭南腹地苍梧(梧州)并建立寺院传教,然后再沿桂江经灵渠进入中原地区。于是,梧州很早就有了佛寺,并由此孕育出一批佛教名人。东汉时代,苍梧人牟子所著《理惑论》是中国第一部佛教专著。牟子生于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他一生潜心研究佛学经典,用儒家、道家学说来研究印度佛教,为佛教思想本土化作出了贡献,并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据广东学者考证,牟子还是“佛”译名的始祖,第一个把握住佛的真谛、将Buddha译为“佛”字,而此前佛学界把Buddha译为“浮屠”。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时,称“浮屠教”,牟子结合儒家、道家教义,首次给“浮屠教”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名称:佛教,并一直沿用至今。梧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汇处”,佛教自然将其作为便道之一,从南亚经东南亚、南海口,沿珠江、西江、桂江,过灵渠,而北上“东传”中原。

  在中国禅宗的历史中,把印度以心传心的禅法传到中国的第一人公认是达摩。达摩是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中国佛教禅宗之源在哪里?在西来庵,也就是华林禅寺。两晋南朝(265-589年)期间,一批印度高僧由海道络绎前来广州,再转入内地传教。而达摩就是其中的一位。菩提达摩,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身,出家后倾心大乘佛学和禅法。达摩为到中国传教,远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经过三个寒暑的跋涉奔波,终于在南朝梁武帝七年(526年)来到广州。梁武帝时代,当时广州下九路一带还是浪涛喧哗的古海岸。达摩在绣衣坊码头登陆上岸。后人尊崇他是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便称他最初登岸的地方为“西来初地”。从西来初地登岸,达摩就在不远处结草为庵,禅坐传教,他弘扬禅宗妙旨的地方就是西来庵(1655年改为华林寺)。达摩到广州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都城金陵(南京),梁武帝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当时,达摩是从广州出发,乘船沿西江到梧州,在梧州做短暂停留后再乘船,沿桂江、过灵渠北上的。梁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达摩于是不辞而别、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梁武帝见达摩走后就后悔了,派人前去追赶。达摩被追到长江边、只见江水茫茫无舟辑可渡,这时观音菩萨化作洗衣老妇,给达摩一根芦苇。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然过江。达摩渡江后到达嵩山少林寺并传授禅法,在寺后一个天然石洞(后来成为著名的达摩洞)里面壁坐禅。9年以后,达摩离开石洞,在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的影像。

  梧州佛教所宗仰的流派是禅宗,而且是与惠能六祖的南禅一脉相承的。六祖惠能(西元638——713年),俗姓卢,是广东新兴人,自幼丧父,以卖柴为生,后来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出家,取名叫惠能,寓意“惠者以法惠施与一切众生,能者将来长大能作佛事”。当时,惠能为寺里的火头僧。五祖弘忍老了,要衣钵相传,于是让其门下七百余门徒各作一首偈,以察看每个人修行的境地。当时所有门徒中最著名的是后来成为北宗禅宗师的神秀,他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赞叹一番,但是认为此作还未进入禅悟之门。慧能对此偈的反应是“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没有文化的他有所顿悟,请人在神秀偈语的边上写下自己的体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便将衣钵相传给慧能,慧能成了禅宗六祖。惠能这样一个火头僧轻易地接过衣钵,便惹来大师兄神秀等人的嫉妒。神秀等人由嫉生恨,起了杀害之心。惠能为避免众人的迫害,按弘忍的嘱咐南下在西江一带隐遁起来。在隐遁期间,慧能曾到过梧州。十三年后,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僧人为“因风吹幡动”而争论,慧能一语道破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印宗法师马上猜出答者是五祖弘忍的传人,并在寺内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度。从此,慧能才真正做了和尚,印宗法师反过来又拜在慧能的门下。惠能重新出山后回到韶关曹溪宝林寺(南华寺的前身)传播禅宗。六祖禅宗经弟子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与地区。连佛教创始国印度也建有南华禅寺,弘扬惠能禅学,足见其影响之大。1956年,毛泽东对广东省委领导人说:“你们广东省有个惠能,你们知道吗?惠能在哲学上贡献很大,他把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了高峰,要比贝克莱早一千年,你们应该好好看看《坛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实际上,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公开评价和赞扬六祖惠能,甚至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六祖惠能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塑像被陈列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后来,梧州佛教也一直宗仰南禅。1935年1月西竺园落成时,南华寺住持虚云和尚不但派侍者释清凉任西竺园僧伽教导员,还帮西竺园培训尼姑。因此,梧州与惠能,与南华寺有直接的传承源缘。

  梧州建佛寺始于唐代,设立有光孝寺和冰井寺等。

  光孝寺位于云盖山麓,为唐初鄂国公蔚迟恭所建。头门3间,后山水月阁3间。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六月二十七日,鉴真和尚率僧徒及日本来唐留学僧荣睿、普照一行14人来到梧州,受到光孝寺僧人的欢迎。鉴真是扬州人、唐代著名高僧,他应邀去日本讲经,开始了历时十二年之久的六次东渡之举。鉴真一行曾六次起行,然而因海上航海条件影响,前五次东渡日本都不成功,其中第五次渡海最惨。鉴真和尚一行14人,从扬州东渡,刚起航不久,便三次遇上特大风暴,在海上漂泊数十日,几至绝境,最后漂至海南岛南端振州(今崖县)。鉴真一行人渡海越过雷州海峡,沿南流江、北流江到藤州、在沿浔江经梧州溯桂江至桂林,最后经陆路回到扬州。在梧州,鉴真和尚卓锡(居留)光孝寺,传授菩萨戒法。藤县通善寺尼智首等3名和尚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公元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这一次成功了。公元958年,南汉皇帝刘晟病危之际,宠妃才人卢琼仙提:“苍梧山连五岭,水汇三江,八桂之户,灵秀所聚之地。若在该处铸一铜钟,乃象征皇业声振南疆之兆,定能保龙图永固,圣寿万春也。”于是一道圣旨下来,限令时任梧州招讨使的吴怀恩于当年六月铸成铜钟,挂在云盖山下的感报寺中酬神,为皇帝冲喜。吴怀恩是乾和元年(943)十一月被南汉皇帝刘晟派往梧州的。吴怀恩领命后,立即搜括民财,招募铸工,传说中又得高人帮助,终于在大宝元年(958)顺利完成。南汉铜钟全是用黄铜精铸,呈垂铎形,兽首,高120厘米,口径56.7厘米,重250千克,钟上饰有十字线隔开的花纹及铭文,铭文共87字,其内容为吴怀恩所述“龙图永固”的历史。然而,南汉王朝并未能龙图永固,而是一个短命王朝。从南汉铜钟铸造到南汉王朝灭亡,前后仅13年。南汉铜钟后来还放置于光孝寺(大雄寺)冰月阁、风台书院(今东中路第一幼儿园),1931年移至中山公园晨钟亭内,曾作为市民报时用。清顺治七年(1650年),明臣方以智被清军俘虏,诱降不屈,次年到梧州削发为僧,即卓锡于光孝寺。顺治十五年,道守陈宏业,在光孝寺基址建大雄寺,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增加修缮。后寺废,遗址为今市第十四中学校园。

  唐代,诗人元结带给梧州冰井泉香一景。大历三年(768年),元结被从原任的官职(湖南道州刺史)调至岭南道(分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五管)的容州任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容管经略守护使——这是集行政、军事于一身的“封疆大吏”。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十年,但是容州十几个州中仍有八个州少数民族造反。作为容州刺史的元结无法来容州府衙坐班,只能寄居于苍梧(梧州)办公。在梧州,元结游冰泉,亲自率众开凿了“冰井”,打水尝之,水甘寒若冰,又鉴于此井与隔江的火山遥遥相对,乃称冰井,并在井之侧建冰井寺,称作“梵王宫”。大门左边写着“云山古佛场”,右边写着“冰井唐贤迹”。元结为之立碑刻铭:“火山无火,冰井无冰;唯彼清泉,甘寒可凝。铸金磨石,篆刻此铭;置于泉上,彰厥后生。”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设立梧州关,由外国人任关务主管,称税务司。当时税务司的官邸就设在冰井寺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废科举兴新学,于是在冰井寺基础上建里冰井学堂,此后冰井寺不复存在,遗址为今市第二中学校园内。

  宋代,梧州的寺院有庆云寺(城北二里)、光华堂(藤县城内)、广法寺(藤县东二里)、众福院(藤县西七十里),圆明寺(岑溪市内)等寺院。其中,藤县因出了一个学问僧契嵩而闻名于世。契嵩字仲舆,时人称他“诗如老杜”,“千年犹可照吴邦”,著有《镡津文集》存世。宋神宗任他为僧录司僧正(国家佛教协会会长),宋仁宗赐号“明教大师”。契嵩在著名的杭州灵隐寺当住持、也在灵隐寺内圆寂。

  明清时,梧州市仍有七、八个寺院。到了清末民初,地方官府毁寺兴学,梧州佛教处于低潮。

  民国22年(1933年)建西竺园,佛教在梧州重新兴盛。西竺园为妙真创建。妙真俗名梁秀珍,出生在梧州一贫苦渔民家庭。她16岁时父病死,无以为葬,遂为桂系军人曾其新出资纳为妾。但婚后一直不育,1929年新桂系又反蒋失败,梁秀珍随夫出走香港。适逢广州的达禅法师云游香港,梁秀珍遂往拜达禅法师为师,昄依了佛教,取名妙真。1931年,妙真回到梧州后,劝曾其新出资,并得李宗仁、郑建民等参与捐资建庵堂,1935年1月落成。由于妙真还没有受戒,尚未符合任当家的资历,所以广东韶关南华寺住持虚云和尚派侍者释清凉任西竺园僧伽教导员,辅导妙真学佛学,弘传佛法。2月,西竺园佛堂举行开光仪式,由觉澄法师主持,标志佛教在梧州恢复。

  民国28年(1939年)6月,释慧德(女,俗姓刘,桂林人,于32岁的1926年到浙江天童寺受戒,1936年到梧州西竺园挂单。)在钱鉴路大石磊(后来梧州罐头厂处)买了山地一块,便在那里结庐、化缘、建庵。1940年,庵建成,取名为紫竹林。紫竹林禅院规模较小,佛殿为砖木结构平房,供释迦牟尼及观音菩萨瓷像两尊。释慧德为当家,有弟子2人,自组念经等宗教活动,遇有盛大佛事活动,则到西竺园参加。1977年7月,释慧德圆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梧州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修建东环路,需征用建于 1939年的紫竹林禅院,决定禅院异地重建。西竺园、紫竹林住持清凉法师不顾90多岁高龄,不辞辛苦,爬山涉水,为重建寺院选址。他走遍了梧州的山山水水,最后选定在白云山。1999年12月开始筹建。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抱病为新寺题名为“四恩寺”。2000年12月,释成清法师来到梧州,任西竺园、四恩寺住持。2001年农历八月初六,四恩寺正式开始奠基。2006年9月27日,四恩寺举行大雄宝殿落成剪彩和佛像开光仪式。

  梧州宗教文化资源种类较为齐全

  梧州是河神之都。西江河神龙母出生在梧州藤县。传说中她抚养五龙,又利用长大的五龙呼风唤雨,开辟山川,治理西江,利泽人民,故被称为龙母。后人为纪念龙母,以悦城和梧州为中心,在西江沿岸及全国各地兴建数以百计的龙母庙。梧州现存4座龙母庙:市区的龙母庙、藤县的龙母庙、岑溪的大竹龙母庙和三堡龙母庙。龙母在珠江流域,特别是粤港澳享有盛誉,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与妈祖媲美。

  梧州很早就有了道教文化的踪影。据《图经·金石山下》记载:三国时,有道士牵牛过西江,对舟人说:船内牛粪可作舟钱。舟人视牛粪皆金,回望道士及牛,已隐于石下。传说西汉时,梧州城内就有会“栖仙之数”者,每晚凌云归家,清晨乘白鹤到州城治事。太守欲学不成,翌日清晨令卫兵用旗杆扫打白鹤,使其不能下。乘鹤者气愤冲霄而去,留下鞋一只,成为鹤冈。又说州城东山上,有李上座者长期在此修炼,一日道成,大吼一声,山中猛虎四肢发软下跪,故称为伏虎岩。唐宋时期,由于到都峤山、勾漏山、白石山都要经水路过梧州,故有不少道士在此停留传道。唐代的蒋道士接待过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苏东坡到梧州,有邵道士相伴,还在梧州家中款待了这位大诗人。唐朝时,全国各地大兴道教,梧州也建有道观——白鹤观。

  解放前,梧州是广西洋教最为兴盛的城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梧州成了洋教传播中心之一。天主教以农村为传教重点,设立了梧州教区,创办了公教进行会,圣心仁爱会女修道院、圣心小学,并组织了梧州圣母军。基督教则有浸信会、宣道会、循道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甚至还有水上布道会,设置水上福音船向水上人家传道。基督教各派以办医院、学校和养老院拉拢群众,招徕信徒。先后设立了思达公医院、西医院、安息会接生留产处,建立了道基书塾、道基小学、汉英小学、嘉蜜小学、嘉蜜幼稚园、开明学校、培正学校、培正中学、明新小学、三育小学、思达护士职业学校、梧光孤儿院、宏道幼儿园。解放后,外国传教士退出,梧州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摆脱了国外宗教势力的控制,逐步走上了自治、自传、自养的道路。现在,民主路有天主教堂,大中路有基督教堂,而工人医院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南方浸信会办的教会医院,珠山上还有美国基督教办的圣经学校的旧址。

  圣文园是一处儒家文化的景点。圣文园座落在西江南岸,是一个弘扬儒家文化的综合性乐园。梧州历代信奉孔子,早有孔庙里、孔庙一说。圣文园内有72圣贤画廊、孔子出游图等景点

  在此对梧州的主要寺庙一一介绍:

  四恩寺

  位于梧州市白云山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梧州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修建东环路,需征用建于 1939年的“紫竹林”寺,决定寺院异地重建。紫竹林寺搬迁到白云山重建时,释清凉法师向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去信告知梧州建新寺,希望赵老能为新寺题名留下墨宝。赵老抱病为新寺题名为“四恩寺”。“四恩”即报三宝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四恩寺于2001年农历八月初六开工建设,是岭南现代第一寺,占地65.7亩,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仿明清风格,气势磅礴,符合阴阳宇宙观和对称、稳重的审美观。整个佛寺规划格局呈现为七个平台,寓含“胜造七级浮屠”之意。规划建筑有上山进寺台阶、天王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东厢房、西厢房、观音殿、地藏殿、法堂、文殊殿、普贤殿、藏经楼、宝塔、阅经亭等。2006年9月27日开光前,四恩寺已完成一期投资约3000多万元(总投资为7000万元),建成规模宏大的大雄宝殿、东西厢房、钟楼、鼓楼、牌坊等建筑。其它建筑将在开光后按规划完成。其中大雄宝殿于2003年建成,占地面积1245平方米, 建筑面积1489平方米,殿内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举行法事活动。大雄宝殿高25.6米,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9.5米,其中佛像法身高6.6米,其规模在国内排在前茅,比著名的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规模还要大(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占地1030平方米,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法身高5.3米)。已建成的东西厢房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90平方米,主要用做客堂、斋堂、佛经流处、祖堂、功德堂及运水堂等;大雄宝殿广场面积3000多平方米。大雄宝殿前广场左为钟楼,右为鼓楼,钟鼓楼各占地面积50平方米,为两层明清风格建筑。钟楼的铜钟为浙江温州制造,重6.6吨、高3.6米,轻轻一敲,声音悦耳,回音长达两、三分钟,大钟的表面雕有《金刚经》经文。将经文刻在大钟上,意思就是要弘扬佛法,让佛经传诸久远。击钟一下,字字皆声,等于诵读一遍经文,功德无量。钟楼的壁画画的是西游记的故事。鼓楼上的大鼓为浙江温州的水牛皮制成,直径 2米多,用四个木雕狮子做鼓架。大雄宝殿正面走廊有两根腾云驾雾的龙柱,龙柱正面两条龙的龙头向外,表示接引信众、天下客人;龙柱内侧两条龙的龙头向内,表示守护大殿、佛祖。后面有一条小龙,精神抖擞,龙柱的人情味十足。

  西竺园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梧州市岗岭路珠投岭上。从河东市区中山公园北面走200米即达景区。是梧州市区著名的佛教寺庙。始建于民国23年(1934),为妙真(1896——1971)和她的师父达禅法师创建。当时,桂系的曾其新、李宗仁、郑建民等参与捐资建庵堂,1935年1月落成,2月,西竺园佛堂举行开光仪式,由觉澄法师主持,标志佛教在梧州恢复。庵堂初名西竺堂,以唐僧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即印度)这个西天取经的故事和史实取名。次年,由广州六榕寺觉登大师将“堂”改称“园”。1983年6月9日,西竺园重新举行佛像开光仪式,由广东云门大觉寺佛源法师和柳州西来寺智禅法师主持法会,标志梧州佛教的新发展。西竺园内砖木结构房屋6座,东西座为餐厅和会堂,中座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外观是绿瓦、黄墙、红柱,瓦脊上用瓷瓦筒装嵌两条古龙戏一朵球状莲花。殿里宏丽肃穆,中间供奉着三尊檀香木饰金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左边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右边是南无阿弥陀佛。再向左右角伸展,为地藏菩萨(檀香木涂金)与观世音菩萨(瓷器像)。楼上为藏经楼,是收藏各类佛经的地方。藏经楼收藏藏有一套珍贵的宋朝砂碛本《大藏经》。该经书包括天竺和中国的佛教历代著述共7173卷,俨若佛教的百科全书。大雄宝殿后山第二级山坡有一观音殿,安奉一尊涂金的观音菩萨。观音殿两侧为祖师堂与功德堂,均是灰墙灰瓦、保持佛教徒的纯朴。祖师堂,上层中间安奉达摩(正中)、玄奘、太虚;中层安奉虚云、巨赞、达禅、觉澄、观本、道安等祖师莲位。三层安奉妙真、清凉、妙观师等。功德堂乃佛教徒及其家属、亲戚死后寄托亡灵的佛堂。

  龙母庙

  梧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梧州市河东旧城区,沿鸳鸯江口桂江上游500米处即到龙母庙,市区1路、18路等公交车经过景区。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年间均重修,是一座为纪念我国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一支的女首领“龙母”(西江河神)而兴建的庙宇,是一座兼有宋、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是广西少有的保留宋代建筑特色的文物古迹。

  龙母诞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90)的农历五月初八,距今已有2000多年,梧州藤县人,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一支的首领。这支百越民族生活在西江流域一带,当时的西江流域还属蛮荒之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险恶,龙母率领这支百越群众开荒山、治旱涝,带领这支百越群众战胜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使百越苍生得以安居、生息、繁衍,龙母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爱戴与拥护,后人于是在此建庙纪念龙母。

  龙母庙枕山面水,景色秀丽,与地通灵。龙母太庙是一座建筑群体,原由山门、前殿、后殿、左右厢房、角亭等组成,古庙延伸至桂江边。前门壮丽,后殿崇饰。后因战乱,部份建筑受损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逐步加以重修、扩建。现在的龙母庙,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有广场、牌坊、龟池、五龙喷水壁、正殿、后殿、行宫、关帝殿、赐福亭、观音亭、龙母纪念品商场等主要建筑。龙母庙一年四季香火鼎盛,各种庆典活动不断,春天有“龙母开金库”(农历正月廿一);夏天有“龙母诞”(农历五月初八);秋天有“龙母得道诞”(农历八月初一);冬天有“朝母节”(农历十一月初一)。每次庆典活动前来参拜的人群万头攒动,十分热闹,其中又以农历五月初八的龙母诞为最。诞期的庆典活动往往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至五月十五结束,但高潮是初七、八两个昼夜,加上初九的白天,共三天两夜。龙母诞期,外地游客一般都是在正诞前就已组团前来贺诞,他们的贺诞团有的竟达上千人之多,要专租几条大的客轮,在大客轮两旁拉起“参拜梧州龙母庙”的巨幅横额标语。抵梧后,醒狮起舞,锣鼓喧天,入庙后即献上烧猪、全鸡、果品进行祭奠,往往到乐助处捐赠香油钱。某些团体或个人还主动地为龙母献上新的金首饰、龙衣,为龙母太庙更换旗幅、帘幕、灯笼等。因此,每年的龙母诞,龙母太庙焕然一新,张灯结彩,跟过春节一样隆重、热烈。龙母诞来参拜的群众除了上香参拜龙母、龙太子外,许多人还要从事摸龙母床、从龙母妆台照龙母镜、用龙母梳梳头、用银仔掷龟、洗龙母水、喝龙母茶、玩龙洗盘、买龙母像章和其它祥瑞物品的活动,整个龙母庙都成了万众欢腾的场所。

  白鹤观

  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梧州城西鸳鸯江畔白鹤岗之南麓。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14),是道教供神、诵经、修道的场所,是广西保存较好的道教观宇。据干隆年间的广西通史记载,咸通中(860—874),翰林承旨学士郑畋被贬谪为苍梧太守时增修观宇,康熙年间重修,光绪九年(1883)重修,2001年再重修。现白鹤观占地面3000平方米,建筑保存基本完成。从明成化年间起,两广总督韩雍开始在白鹤观立绿漪书院,清道光年间梧州知府钟录又在此办绿漪大学。白鹤观已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沦桑,岁月风雨的无情侵蚀。建筑物有些风化剥落,墙壁图案和石柱上的对联字迹依稀可辨,可见白鹤观当年的兴盛景况。白鹤观由牌坊、门楼、廊房、厢房、广场、主殿等组成,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清水墙,板筒瓦面,庄严肃穆,极具南方建筑风格特色。观内设有“三清宝殿”、“白鹤殿”、“三界殿”、“三清宝殿”供奉的是道教三位最高之神——三清尊神;“白鹤殿”供奉的是白鹤真君,“三界殿”供奉的是三界圣爷。白鹤观内珍藏有明朝大石龟,它打造于明成化六年(1470),石龟长3.3米,宽1.8米,高1.2,重11.56吨,是广西目前发现的最大石龟之一。另外还藏有由唐末时期华山道士陈抟在梧州冰井寺撰写的“寿”字,该字一气呵成,笔势遒劲,陈抟传世墨迹不多,故此字极为珍贵。

  冠盖总庙

  冠盖总庙位于苍梧县大坡镇,建筑年代无考。历史上,大坡所在地曾叫冠盖乡。整个建筑物分山门、正殿和后殿。庙前有一对石狮子,左雄右雌。山门由72支莲花托砌建,正殿供奉欧、莫、李三相侯王,有八仙过海和十八罗汉等雕塑,同时带有道教和佛教的色彩。解放初期,冠盖总庙被拆毁,所供奉的神像、石狮子、铜鼓全被丢进河流。现在的冠盖总庙是1989年村民集资筹建的,从建筑工艺上看,比不上原来的庙宇精雕细刻,佛教的十八罗汉也是重建时加上去的。重建的冠盖总庙更富有香土气息,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和市民来烧香和燃放鞭炮,香火十分之旺。

  藤县龙母庙

  从南梧二级公路到藤县县城大桥右边、龙母庙在浔江边。是传说古代西江流域的保护神龙母的出生地。北宋《太平寰宇记》曾对藤县龙母庙位置作了记述。毁于“文化大革命”,1994年民间重修,现有龙母庙印章、蛇身狮面神兽一尊、莲花柱墩,以及雕刻有“龙母娘娘”字体香炉等文物。藤县是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与西江流域以至东南亚群众信奉的龙母及龙母传说有关的豢龙潭、龙颈、回龙洲、龙潭峡、龙湾、龙巷露台、石龙、龙巷村,历代《藤县志》均有记载。每年农历初一“龙母诞”和八月初五“龙母得道诞”,信众都到龙母庙举行仪式祭拜。“龙母诞”前夜,藤县民间会选派四名净身的良家妇女至龙母成长地的广东德庆悦城龙母庙,为龙母更衣淋浴,仪式神秘。当地群众敬仰龙母“利泽天下”,有功于国,有德于民的“龙德母仪”。

  邓公庙

  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岑溪市南渡镇南渡街。距梧州市区100公里、距岑溪市区20公里。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当地民俗文化的游览胜地。该庙为硬顶砖木结构,由前殿、后殿和中廊组成,以青砖为墙,梁架为穿斗构架,梁、柱、枋、檀均为格木制作。前后殿雕板封檐、红柱挺立、画栋彩梁、如意斗拱、街接前后殿的廊为券栅卷顶、左右两侧饰镂刻花卉。它始建于明末,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的。庙内有4根盘龙柱,高4米多、直径40厘米、每根木柱精雕一条神态威猛的蟠龙,是广西唯一仅存的古代木雕艺术珍品,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

  在邓公庙旁边,还有建于清代的关帝庙。

  大竹龙母庙

  位于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距梧州市区60公里、距岑溪市区20公里。龙母是梧州藤县人,因藤县县志也有龙母出生在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的记载,因历代行政区域划几经变动,二十一都的筋竹村后来与大化村合并为一村改称大竹村。因此,另有一说认为龙母出生在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大竹龙母庙是以龙母文化为基础,以弘扬龙母文化为主旨,以“龙母源”为主题,突出“母仪龙德”的文化精髓,结合岑溪市的民俗文化,开展以宗教朝拜、文化溯源为主的宗教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龙母始祖庙,创建于秦朝,同治六年重修,文革期间被毁,现已在遗址上重建;二是龙母早期生活的重要遗迹豢龙潭、撕麻石、父老河等景点该文化苑着重反映龙母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和背景,与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着重反映龙母后期生活之地和墓葬之地有一定的差异性和较好的互补性,是龙母浔源的旅游胜地。

  在大竹龙母庙附近的三堡乡也有一座龙母庙。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