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秘藏》解说词——黄河电视台
《古塔秘藏》解说词——黄河电视台
塔,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如果说建筑是人类为了生活需要而出现的产物,那么塔的出现从一开始就和普通的生活关系不大。它似乎总隐藏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后,总代表着人精神深处的一种膜拜,而塔的古韵更有着千变万化的色彩,它可以座落在汹涌的河边,成为镇守河水的镇河宝塔;它可以座落在山顶,成为镇压妖孽的镇妖塔;它可以修建在园林里,成为纪念某人的功德塔;它还可以修建在寺院里,成为高僧安葬的墓塔,或者供奉佛宝的供养塔。塔在中国的建造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砖塔、琉璃塔、石塔,其中最神奇的就是应县木塔。
古塔秘藏(上)
1966年6月18日,应县木塔的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对木塔内部进行例行检查,他们来到木塔的第三层,这里有许多的佛像,这时有一个工作人员用手电扫了一下一尊佛像的底座下面,借着手电的光,他看见在佛座下面似乎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他们把这个东西取出来,原来是一个满是尘土的盒子,擦干净尘土后仔细一看,是一个银盒子。就是这个银盒的发现,使这座木塔的庐山真面目得以有了揭开的奇迹。
中国现存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就座落在山西应县城内西北角,老百姓们叫它“应县木塔”。而它真正的名称是佛宫寺释迦塔。这,就是佛宫寺,目前占地40多亩,而在历史记载中它曾经占地达40多公顷,是当时这个地区香火最旺盛的寺庙,而应县木塔就是这座寺庙的主体建筑。应县木塔文保所所长秦亮泰说:“释迦塔是佛宫寺里面的主体建筑,关于释迦塔的建造年代、建筑历史史书记载的不多,但是从现在民间传说和推测,它是建于辽清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这个释迦塔现在和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从建筑技术和技艺的角度讲,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奇塔。因为释迦塔的建造历史比较长,比较久远,所以它是一部浓缩了的建筑文化、佛教文化和人文信息的历史”。
释迦塔至今已经在风雨和战火中度过了950个年头,这在纯木质结构建筑中绝对是个奇迹。木头遇水容易变形,遇火容易燃烧,遇尘土杂质容易腐烂,所以许多木质结构的建筑,都要配以砖石瓦片以提高塔的坚固程度,而释迦塔则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纯木质结构的建造方式,并且屹立已近千年。在这千年之中它经历的雷雨不计其数,还经受了几次大地震的考验,尤其从辽代到民国的近千年之间,在北方暴发的频繁战事中,它居然没有毁灭。最近的一次大战就是阎锡山与冯玉祥的大战,释迦塔作为阎锡山的作战指挥部,遭受了二百余发炮弹的袭击,却奇迹般的没有燃烧,也没有倒塌。
目前,应县木塔除了轻微的有些侧斜,依然巍峨挺拔。那么,这座木塔为什么可以历经千年,而完整保存至今呢?从建筑学的角度讲,它奇妙的双重套筒和榫卯结构,是其能屹立千年的真正原因。而在民间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应县木塔有三颗宝珠:避火珠、避水珠、避尘珠。避火珠是说应县木塔在战争年代,也遭受炮火的袭击,但是一概没有失过火,天空上打雷,也没有失过火,是有避火珠,把火避走了;避水珠,原来应县城四个角都有水,可是到了塔底下就没有水。这座塔寺也不下沉,这就是说有颗避水珠起了作用;有颗避尘珠,就是木塔建塔九百多年,上面没有尘土,就是说一有尘土,避尘珠就把尘土避走了,所以塔上挺干净”。毕竟这只是民间的说法,这些传说中的宝珠是什么样子,它们是否存在?一直都没有人真正在意过。一座因建筑结构闻名世界的千年木塔,今天我们的镜头却完全避开它的建筑奇迹,沿着上世纪60年代后,塔内的两次意外发现,揭开这一神奇木塔内又一个千年秘密。
根据调查,1966年发现的这个银盒,最初应该安放在四层的主佛像里,可能是在文革初期,人们打砸佛像时,偶然发现,然后偷偷的移藏在三层的佛座下面,最终由于种种原因,那个移藏银盒的人没有将它取走。被发现的银盒里,有金、银、琉璃、沉香、玛瑙、赤珠、琥珀等等。随着这些珍宝的还有大批佛经,一幅木刻的释迦说法相和一颗不知名的珠子、以及一块像化石一样的东西。应县文物局原局长、应县木塔历史专家马良说:“这批文物的发现,震惊了国内外的文物界,因为它的价值非常之大,有许多是填补了我们国内文物的空白。比如,辽代的写经、刻经,还有它的印刷的契丹藏经,这些都是国家的一级文物,特别是其中有一件,是儿童教育读物《蒙求》,在现在,我们国内仅此一件,所以这批文物可以说是填补了我们国家文学的、历史的、宗教的、好多领域的一些空白”。
当时,老百姓最关注的就是这颗不知名的珠子,有人猜测,这会不会就是传说中宝珠的其中之一呢?而考古人员却更加关心银盒里的珍宝和辽代木刻印刷品,根据以往的经验推测,这些珍宝与佛经的问世,必然会伴随着佛教的珍宝。难道传说中的宝珠真的存在?那么另外两颗又在哪里?那个不起眼的化石又是什么?这座木塔真正的身份到底是怎样的?如此精巧的木塔在当时必定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可能是民间所为,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来建造一座木塔呢?在应县木塔文保所里珍藏着一幅横幅字轴,上书“金城戍楼”,这是1981年全国政协常委萨空了在登临木塔后提笔写下的,这个“金城戍楼”的称呼,根据专家的研究是有它的出处的,所谓“戍楼”就是军事要塞和后来的碉堡差不多是一个概念,那么“金城”又是什么地方呢?县文物局原局长、应县木塔历史专家马良说:“我们应县历史上,在相当一段时间直到明朝都叫金城县,应州是后唐以后才叫的应州,这个可以从朔县,当时的朔州出土的《杭芳园碑记》找到佐证。过去朔县的城门有一块碑,是城门碑,这块碑落下来以后,发现背面有文字,背面的文字就是(杭芳园碑记),它其中有一句就是说“背倚金城之戍楼”。可见,金城在数百年之内一直是应州的别称,那么,碑文上记载的“背倚金城之戍楼”,这个戍楼还能是什么呢?县文物局原局长、应县木塔历史专家马良说:“应县木塔是宗教的产物、政治的产物、又是军事的产物,因为应县紧靠宋辽的边境,离边境仅十多公里路,所以应县木塔又起望台的作用,应县木塔的别名叫‘金城戍楼’,戍楼就是军事上的望台,说明了应县木塔的军事价值。”这样的结论,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选择在这里建塔。可其它的疑问随之出现,这样一座金城戍楼,为什么会建在这座佛教寺院里?它什么时候成了释迦塔,它若是一个军事设施,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建成,并且是不适合军事用途纯木质结构?
随着1966年,塔里发现的那些珍宝和佛经,以及不知名的珠子和好像化石一样的东西,木塔身份之谜成为一个人们争相猜测的话题。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疑问被封存起来。等待有一天有人能在这塔里有所发现寻找线索,揭开木塔神秘的另一面。
1966年应县木塔首次发现佛像内藏有宝物,引起人们对木塔的种种猜测,民间传说中那三颗宝珠是否真的存在,这座木塔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应县公安局原副局长说:“这个胸前用凿子掏了一个窟窿”。所有的疑问在随后出现的一次刑事案件中,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而传说中的一切似乎也由此有了得以应证的机会。
1974年的9月14日,又一件神秘的事件促使人们再次关注应县木塔,当时工作人员发现在塔内二层佛像中有一尊佛像的身体破损了,很显然,它不是自然形成的破损,而是有人故意砸开,于是工作人员迅速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刘耀武,应县公安局原副局长,30多年前就是他亲自破的这个案件。如今再次来到木塔,当时的情景他依然记得很清楚。刘耀武说:“这个主佛像现在能看到这样一个痕迹,当时这里面有个秘藏,就是塑佛像的时候就有一个大约三十公分宽,三十公分厚的秘藏在佛像的肚子里,在佛像的胸前掏了一个窟窿,也就是一个凹槽,凹槽里边按他们当时讲,放着一个银盒。银盒用一个黄绸子包着,当时我们来了以后,佛像肚子已经被人挖开,挖的部位就是凹槽这里有一块铁盖,有一块用铁做的盖子也已经开了,当时里面的黄绸子包的银盒都不在了,这是一处痕迹。”当时从凿开佛像胸部铁皮的痕迹来看,做案工具好像是木工用的凿子,而劈开佛像大腿处的做案工具是劈木材用的单面斧。应县公安局原副局长刘耀武说:“另外发现腿板也被人用斧头凿开了,最后我们对现场勘察以后,一看启这块铁盖的痕迹不是用钳子,而是用木匠的一种锐器,凿子启起去的,启起以后,就把银盒子偷走了,另外泥塑的部分有用斧子砍的痕迹,而腿板当时也被凿开了,凿开的地方也有砍的痕迹,是木匠用的单面斧砍过的痕迹。当时究竟盗走些什么东西,当时的文保所长讲不清楚,发现主佛像肚子的文物被盗了。”砸开佛像的工具是木匠惯用的凿子和单面斧,再加上木塔的地板刚刚请木匠来维修过,刘耀武判定这些佛像里的文物有可能是被这些木匠中的某个人偷走了。应县公安局原副局长刘耀武说:“所以说我们根据现场情况,发现一个是用木匠的凿子,启开了凹槽的那块铁,发现是凿子;第二是用斧子,单面斧砍的泥塑,从胸部到盘腿的地方,发现是木匠的斧子、木匠的凿子,加上再没有其他人,所以我们经过再三考虑分析,盗取主佛像文物的人很可能是在塔里修楼板的木匠。”通过排查和审问,终于找到做案的人并追回了佛像被盗中的秘藏。当秘藏被追回时人们惊呆了。又是一个银盒,这几乎与1966年发现的银盒一模一样,打开银盒里面又出现了和前一个银盒差不多的珍宝和两颗不知名的珠子,以及另一个类似化石的东西,三颗珠子都出现了,老百姓一下就联想到了传说中的避水、避火、避尘珠,而研究者则猜测这三颗宝珠会不会就是佛教之珍宝,而银盒里的那些其它珍宝就是宝珠的供奉品。如果这三颗宝珠真是佛宝,那么这座千年木塔会不会是为了这三颗宝珠而建。当人们以为木塔的谜团马上就要揭开的时候。在佛教界享有很高声誉的慧礼法师的到访,却揭开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慧礼法师在参观木塔时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他见到了银盒,立刻被银盒里的东西吸引了,而吸引他的既不是那些珍宝也不是那三颗传说中的宝珠,而是那两个最不起眼的好像化石一样的东西,他激动地把它们拍了下来去找自己的师傅求证,过了没有多久。慧礼法师传来消息,那两个化石一样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佛经中记载的佛教至宝——佛牙舍利。(第一颗佛牙舍利高8.3厘米,重76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部牙身纵沟内镶嵌有白色细珠,即舍利子;另一颗舍利佛牙,高6.3厘米,重49.8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凹坑有赭色细珠,即舍利子。)
千年木塔突然出现重大发现,两颗佛牙舍利惊现塔内,一连串的疑问也随之产生,这座一度被认为是军事秘密的木塔,为什么会藏有佛教至宝?佛牙舍利到底是真是假?它在何时辗转到这里?又被何人供养于塔内?这座木塔究竟还有多少未解的谜题?古塔秘藏(下)
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70年代,应县木塔相继发现了两个装有珍贵文物的银盒。其中三颗晶莹剔透的宝珠、多卷佛教经典和辽代木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唯有夹杂在这些宝物中的两个化石状奇物被所有人忽略了,直到有一天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出,专家苦苦寻找的佛宝不是别的,而正是那两个化石状奇物,它们就是佛教至宝——佛牙舍利。
舍利在梵语中是尸骨的意思,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迹,而舍利在佛教修行者的眼里则是得道的象征。目前在佛教界还有一些得道高僧和善男信女也在去世后留下舍利,像百岁公无侠法师的真身舍利;仁义师太的真身舍利等。但是在佛教信徒心里最神圣的舍利就是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它是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应县佛教学会研究员康日华说:“根据《南本大般涅经》的一段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佛荼毗以后,他一共留下七颗灵牙,七颗灵牙最后在火化之前留下三颗,火化以后留下四颗。”相传佛陀入殓后,弟子们焚化佛祖遗体,于灰烬中得四颗牙齿,以及齿骨、头盖骨、毛发等物。弟子们将佛主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虽然相传佛主共有四颗佛牙舍利传世,但公认现存的只有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供奉在斯里兰卡的锡兰称为锡兰佛牙;一颗供奉在中国北京八大处的灵光寺,称为中国佛牙,也称法显佛牙,而传说中的另两颗佛牙舍利一直不知所终。在佛经中对此有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应县佛教学会研究员康日华说:“当时释迦牟尼佛在涅之前,他告诉帝释天,我灭度以后送你一颗灵牙。到了那天帝释天就在佛祖涅以后请这颗灵牙,请这颗灵牙时他(帝释天)发现有两个罗刹,在佛经上记载叫捷疾罗刹。捷疾罗刹也随他去了,那么帝释天就问捷疾罗刹,你们来干什么?捷疾罗刹说佛陀灭度要火化,所以我们想最后看一眼佛陀。帝释天也没注意,就在这个时候帝释天把佛陀的嘴掰开,掰下一颗牙,大概不到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用我们现在的时间观念来看,当时佛陀有一个弟子叫楼豆,就发现佛祖缺了两颗牙。这时一看,两个罗刹已经不在了”。佛教产生于印度,是古印度伽毗罗卫城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悉达多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教后来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流传开来,因此作为佛教圣物佛舍利有不少流入中国。如果应县木塔内发现的果真是佛牙舍利,那么会不会就是传说里一直不知所终的那两颗佛牙舍利呢?如果是它们又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呢?我们在佛经故事里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应县佛教学会研究员康日华说:“捷疾罗刹把两颗灵牙拿走以后,实际上佛教经典上记载的是盗,因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有同意他们拿,他们把两颗灵牙盗走以后,在途中遇到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哪咤三太子。两个罗刹惧怕哪咤的父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托塔李天王,于是罗刹把偷来的佛牙敬献给哪咤,佛牙就这样传到了哪咤手中,并由他保管起来。”应县佛教学会研究员康日华说:“一直到了大概唐朝贞观初年,贞观年间有一位高僧道宣律师住在西篷寺,因为他晚上修持后,出来散步时,从寺庙的台阶上履空差点摔倒,有人就把他扶住了,道宣律师一看,说是什么人深更半夜在此,哪咤三太子说:‘我在此护持(保护)师傅久矣’”。相传哪咤一直暗中保护着这个高僧,后来哪咤就把这两颗佛牙传给了高僧。应县佛教学会研究员康日华说:“道宣律师在西篷寺,大概供奉了好多年以后,因为道宣律师按史料记载:宋朝有个《高僧传》,道宣律师先后数次来到山西,道宣律师就把这两颗佛牙带到了山西应县释迦塔。”那么,我们就能从佛经故事中勾勒出这两颗佛牙舍利大致的辗转过程。首先捷疾罗刹盗走佛牙,然后两个罗刹把佛牙舍利敬献给哪咤,哪咤又把佛牙转赠给道宣律师,最后一双佛牙舍利由道宣律师带到了山西应县。
塔内两颗佛牙的出现,引来无数的关注,而佛牙舍利的真伪也成为困扰考古界的一个谜题,佛经故事中的讲述在暗示些什么?历史记载里的珠丝马迹又在说明什么?也许没有科学的鉴定能让佛牙舍利的真伪之谜得以验证。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它不可能被当作追本溯源的根据,我们也并不能以此作为佛牙舍利来到应县的确凿证据。但是在宋代的《高僧传》里,就有对道宣律师的记载。也就是说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道宣律师这个人,而据记载,他也确实在山西应县这一带活动过,那这两颗佛牙会不会就是道宣律师带到山西应县的呢?拨开传说的迷雾,我们在真实的历史中寻找到一些珠丝马迹。应县文物局原局长、应县木塔历史专家马良说:“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是应州人,他是公元926年做的皇帝,他的生日是九月初九,把他的生日定为应圣节。在他过生日的时候,全国各地都给这位皇帝进贡珍贵物品,其中四川节度使孟知祥进献给他一颗舍利佛牙。”第一颗佛牙相传是在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过生日的时候,由四川节度使孟知祥进贡的贺礼。应县文物局原局长、应县木塔历史专家马良说:“第二颗佛牙舍利从哪里来的呢?据《五代史》上记载,《五代史.赵凤传》上这样说,有僧自西域来,献佛牙一颗,就是说有一个和尚从西域回来了,得到一颗佛牙,敬献给唐明宗皇帝李嗣源,这是《五代史》上明确记载的。”查阅史书有关这两颗佛牙舍利的记载并不多,如今只能在新五代史书中找到点滴记载的字啦。应县文物局原局长、应县木塔历史专家马良说:“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李嗣源当皇帝的时候,得到了两颗佛牙,拿回了他的故乡应州而且立庙供奉。”如此说来,佛牙舍利辗转来到应县似乎可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了。然而另一个疑问随着出现,应县木塔始建于唐朝之后的辽代,而且是由当时辽的统治者兴建,若果真是佛牙舍利珍藏于塔内,那么它是如何由一位后唐君王手里转到辽的统治者手中,并被悉心留存至今。应县文物局原局长、应县木塔历史专家马良说:“后来到了辽朝的时候,萧太后又建起了大木塔,专门供奉佛牙,这是可能的,所以应县木塔又叫释迦塔,为什么又叫释迦塔呢?没有佛的真身舍利不可能叫释迦塔,而且这个寺院叫做佛宫寺,也就是佛的宫殿,佛祖释迦牟尼的宫殿,从这个名字也可以推测出应县木塔就是供奉佛牙舍利的”。由于辽的统治者非常信奉佛教,在它强盛之际也建造佛教供养处,并四处搜集佛教供养物这也是符合道理的,那么它们为什么会选择应县做为供养佛牙舍利的地方呢?
应县也就是古时候的应州,曾经出过三位皇帝以及三位皇后,辽王朝的九位皇帝,有六位到过应州,并且留有许多在这里狩猎、寄居的记录,而且据史料上记载,许多辽的皇帝还在应州储藏宝物,建立行宫。可见,应州在辽的统治者眼里是一块风水宝地,那么在这里供养佛牙舍利也就不奇怪了。应县文物局原局长、应县木塔历史专家马良说:“辽朝当时整个崇尚佛教,具体记载的是辽僧有三公三师者,三公三师是封建时期的最高的行政职务,但是和尚可以当这么大的官;还有记载说,萧太后日饭僧三万人,每天三万个和尚吃饭。说明当时她非常信奉佛教。”西安法门寺的佛指骨是佛教界公认的佛舍利,当年在西安法门寺被打开时,随着佛指骨的出现,还有与佛指骨相关的详细文献记载和佛经典籍,可是在应县发现这两颗佛牙舍利却没有任何相关的记录,这时佛牙的鉴定和真伪都有一些疑问。应县佛教学会研究员康日华说:“我本人认为,这个记载是有的,但是已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掉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大概是1966年8月12日,这天红卫兵,那时正是破四旧、立四新,把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一层的主佛像打开了。据当时参与的红小兵或者就是红卫兵的回忆,取出来的各种书卷、帛画、玉盒、木盒堆积起来相当于二十平米房子的三间,然后付之一炬,从中午的十二点一直烧到晚上九点。”
正当人们在佛经故事和历史记载中来追寻和探索有关这两颗佛牙舍利是否真正存在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对塔内的两颗佛牙也进行了科学的鉴定,最终得出了应县木塔内所藏的确是佛牙舍利的结论。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三方面较权威的认证。
1、应县木塔文物整理组的签定:应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唐学仕说:“1979年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安排,山西文物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组长是史树青,成员有傅振龙、毕素娟等6位,他们对应县佛牙舍利和七珍,给予了认真的鉴定”。1991年,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详细地记录了关于应县木塔佛牙舍利的结论,该书叙录的第六部分是如此记录的:“六、七珍、佛牙舍利。舍利佛牙高8.3厘米,重76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部牙身纵沟内镶嵌有白色细珠,即舍利子。另一颗佛牙舍利,高6.3厘米,重49.8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凹坑镶有赭色细珠,即舍利子。”
2、荣宝斋出据的认定书:应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唐学仕说:“应县木塔,佛牙舍利和七珍,同时经常放在一块的还有一张证明,就是荣宝斋出据的证明,荣宝斋出据的这张证明上,详细地写着1966年应县出土的七珍和佛牙舍利的详细情况”。这张证明上写道:“七宝与舍利佛牙。1966年夏季,木塔四层主像胸部木骨架的方形凹槽内,出六曲银盒,内盛七宝与佛牙舍利。佛教七宝亦称七珍,诸经大同小异,木塔的七珍是金币、银片、铜币、香泥饼、水晶玻璃、沉香木、松香珠。佛牙、舍利具指释迦牟尼遗骨。牙上镶嵌之细小珍珠、玛瑙即舍利子。”
3、文物:1982年中国文物出版社《文物》杂志第六期,发表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四家联名的文章:《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了辽代珍贵文物》,首次披露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修复后共记160件,其中七珍与佛牙舍利68件。
经过鉴定应县木塔内发现的果真是佛牙舍利,然而随着一个疑问的消除另一个疑问又随即出现,这座一度用作军事设施的千年木塔为何会供奉佛教至宝,木塔的始建原因是什么呢?它真正的身份究竟如何?它与佛牙舍利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随着应县木塔内发现的佛牙舍利已成定论,人们不禁再次对这座巍峨挺拔屹立近千年的木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这座木塔会不会就是为供养佛牙舍利而专门建造的呢?如果是,那么它被称作金城戍楼又是什么原因呢?从木塔的建造手法来看它的设计巧夺天工,以科学的角度,木塔之所以能抗地震,防雷击、防火是因为它独特的设计和构造,木塔采用了内外相靠的八角形框架,构成了一个钢性很强的双层筒式结构,而榫卯相互咬合的方式,在遇到外力时可以产生一定的移位和摩擦,使整个木塔又有韧性。塔的宝顶是空心,设计的具有避雷作用。这些才是应县木塔千年不倒的真正原因。
木塔装饰也很豪华,这与以实用为主的军事建筑有些出入,关键是它的材质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选择木头,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考虑,那么似乎就比较好解释了。由此我们是不是能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首先,目前大部分发现的佛舍利都是在地宫,而应县木塔的舍利最初却是封闭在佛像里,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暗示舍利与佛像结合,代表了释迦牟尼的法身。其次,相传佛陀在菩提树下悟法成佛,所以木就具有了佛的灵性,舍利在佛教中就是代表佛在世界的真身。而建塔最初的目的就是供养佛教珍宝,那么将舍利供养在木塔里,一方面符合佛教的习惯,一方面又暗示了佛是在树下最终悟法的。也许建造木塔的人早就将它的用意公之于众,也许他们是用木塔和佛牙舍利来再现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法的一瞬间,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这座千年木塔留给我们的还有许多未解的谜题。应县文物局原局长、应县木塔历史专家马良说:“辽兴宗的皇后萧氏是应州人,而且他们夫妻两人都特别崇拜佛法,所以在他们的故乡,建立应县这座大木塔。释迦塔也可能是为了供奉佛牙舍利。过去应县木塔还有过一个名字,叫做宝宫寺。”宝宫寺是应县木塔所在的佛宫寺以前的名字,而佛家所谓的宝,并不是世俗的金、银、珠宝,而是佛的舍利,从佛宫寺现在遗留的痕迹来看,这个寺院曾经有很大的规模。根据推测,在木塔的下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宫,也许那里埋藏着有关木塔和佛牙舍利的记载,也许那里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等到地宫终于能被打开的一天,所有的疑团也许能最终破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