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寺传灯录
无为寺传灯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
南无无为寺历代贤圣僧
法不孤起,依缘而生。
昔日,佛陀因大事因缘出世,为迦毗罗卫国王子,感念生死轮回之苦,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历尽六年雪山苦行,终悟道于菩提树下。初转法轮于鹿野苑,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大启清凉门于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众生指明解脱之路。
大理,妙香佛土,为三世佛道场,佛法兴盛之地。山川大泽,尽得诸佛菩萨加持授记,众多圣地更是佛菩萨度化众生之殊胜道场,如灵鹫山、鸡足山。诸上圣地皆由千佛护持,无量菩萨云集,龙天护法四时守护,真正稀有难得之清凉光明境,无量佛子于此得殊胜法益。
众生颠倒沉沦,迷堕苦海而不知,佛菩萨以大悲心、大智慧、大愿行恒顺众生而救度。地狱不空,终不成佛。为善巧表法,佛法遂以衣钵传灯,代代相续。
灵鹫山无为寺,南中千年古刹,自唐开山以来,历代祖师大德为传承圣教,呕心沥血、不辞辛苦,修寺建塔,开山演教;大节高风,人天钦仰。
为祈愿正法久住,国泰民安,众生安乐。亦感念赞叹历代祖师之无上功德,参考《妙法莲华经》、《僰古通纪浅释校注》、《大理古轶书钞》、《大理县志稿》、《大理白族佛教密宗》、《苍山志》、《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白族学研究》、《大理总管段氏世次年历及其与蒙元政权关系研究》等经典与著作,遂重辑《无为寺传灯录》,勒石以志。
大悔居士 林泽宇 恭撰
第一世开山祖师赞陀崛多
窃闻佛陀起于西方,佛祖知人生老病死轮回因果,而求超脱,终悟道于菩提树下。后转法轮于娑婆,人间方闻大道。玷苍古灵鹫山支脉,佛祖三临中峰,讲大乘金刚诸经,净饭王悟法而建白子国,迦叶修行东山鸡足,而石开华首。洱河源自吊鸟之湫。罗刹横行而民难聊生,幸观音菩萨施计而镇妖于铁树。铁杖穿崖,洱河如泻,得山河百二十里。鹤拓古泽而辟阡陌,民乐业而安居,酋治里而有序。自此,苍洱胜境福泽之地,全蒙观音庇佑,佛华生辉。
历五百余载,蒙氏渐兴,吞五酋而建南诏。蒙本九隆后裔,崇佛向道,以厚德传名,率三十六部为盟主。诏则召也,可召诸蛮酋而议事歃盟,以王首居。蒙氏发源于洱河南百里哀牢乌蒙蛮,故曰南诏。至第四王皮罗阁,与唐讲和,赐云南王。罗阁崇佛,中原高僧闻苍洱为释迦牟尼讲经地,朝山于中峰。
至阁罗凤立王,王妃白蓉,幼学法于吐蕃雪山圣峰寺,寺有高僧赞陀崛多,为天竺高僧,精瑜珈金刚大法,立志南下传经。至南诏,化缘于太和城,时有二牛斗于朝门,牧童无计。师分之而咒,二牛俯首而散,众奇之。王知,见赞陀,为凤演法,撒豆成兵,草木化虎豹,皆成。王曰:“天久旱,能至雨乎?”。赞陀至殿前,仰天而咒。烈日炎炎,酷暑燥热。初咒毕,阴生而密云布。再咒,山风至而寒气生。三咒起而电掣雷鸣,雨点如豆,三日三夜而南诏雨水足。
王封赞陀崛多为护国法师,问陀所求?曰:“只求尖峰之地,以建栖身伽蓝。”凤以龙渊上下十里赠之,永不纳课。赞陀至龙渊,知为龙脉之地,夜有龙光出渊泽,出一牛蛟,吐珠如拳,交会月华。陀以钵盂收珠。牛蛟哀求,愿归沙门,陀允,封其护法青龙。赞陀结蓬于龙渊后,参禅讲经于渊侧三年。收董伽罗尤为徒,并传密法于白妃,妃得迷魂大法。
赞陀走遍南中,除山精水怪四十八而入天竺,八年归。时逢天宝争战,其徒伽罗尤、白妃杀戮众多,陀责二徒面壁悔过。凤殁,异牟寻携王子寻阁劝拜赞陀。时陀天竺归,携香杉五株,赞陀、伽罗尤、白妃、异牟寻、寻阁劝各置一株。时异牟寻问赞陀:“植树何为?”。忽见庄严妙香公主大士至菩萨相,踏云而来曰:“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寻喜发十愿,大士为寻摩顶,寻于贞元九载归唐,建无为寺,修龙苑十二院阁,封赞陀为护国大法师,封龙渊青龙为施雨龙君,封伽罗尤为无敌国师。赞陀八十四,闭关于薛萝阁,九十九坐化,传灯董伽罗尤。
第二世无敌国师董伽罗尤
洱河东有九莲曲,玉案毓英,凡人之奇士,有灵秀天育。东山箐有渔夫摩把伽,夫妇晒网于岩口,闻婴啼于岸,攀寻之。见二仙鸾育一婴儿,以食哺之。把伽怜而养之,少聪慧。
一日,仙鸾衔一帛书至,上书“童子顶生草”,不解其义。时赞陀至东山,请解之。陀曰:“草生于首为董。仙鸾抚养则天人临凡,以董为姓,名伽罗尤。”收为徒。鸾衔帛书本天书,亲授之而得大法。十五,才智非凡,能兴云布雨。
阁罗凤闻之,用于军中。天宝十三年,佐凤与李宓战,佐以法而胜,封国师。伽罗尤通天文,又赐职天官,赐白妃妹为妻,生子三廓,背负七星。凤赐三廓鄯阐王。伽罗尤六十辞官,返无为寺,接赞陀传灯,为无为寺二代祖师。
寺前有龙渊,青龙常为罗尤以法扰之。龙怒化虬髯僧曰:“吾本汝师兄,何如此无礼,扰我静修。”罗尤曰:“吾本师传主持,汝本异物,亦当护寺,若要清净,可返寺后,吾为汝建龙苑阁安静修身。”言毕,执蒲团抛向千尺深渊。渊平,辟为山门荷池。以禅杖于寺后穿崖,涌清泉,让青龙栖身崖宫。后建龙苑阁于泉右,为青龙闲游之所。异牟寻封青龙护法龙王而正果。
罗尤八十圆寂,建浮屠于龟山,供养舍利于内。
第三世佐国禅师雄仙
唐中原高僧,唐贞元丙子年入南诏,讲大乘于崇圣寺,时董伽罗尤听经于座而识雄仙。邀游无为寺与伽罗尤讲三乘,颇广见识,留于寺中职阿阇黎戒师。伽罗尤繁于国事,常委以诸务。
后伽罗尤返俗,携眷至鄯阐开拓东,无为寺住持为雄仙,升三代。伽罗尤授仙衣钵,诏王封仙佐国禅师,持金券丹书。雄仙博法精武,性善,释青龙于崖禁,常听经于席。一日,青龙听经化一巨蚓,盘于蒲团。一挂单武僧由天竺至,不知青龙本身,为得座而掷蚓于地。
青龙怒现龙身,粗三围,将吞天竺僧。雄仙曰:“出家龙与人同,戒杀生”。青龙化沙弥,跪雄仙前曰:“谢师兄提醒,吾性急,不然罪过也”。至此青龙僧貌出现,历三十余载,居龙苑阁中。
雄仙常至阁中为青龙讲《华严经》。雄仙住持无为寺三十四载,八十六岁坐化,结五舍利,置于峰顶岩宫。
第四世护国律师一化
一化和尚,自幼出家于湖州八圣道寺,真乘律师弟子,后随韦皋入南诏,时年二十。拜于雄仙门下,受比丘戒。一化喜研诸经,才思敏捷,喜研六祖遗经。每三年闭室面壁一百日,十日进水一杯。至隆舜四年,雄仙圆寂,而传灯一化住持无为寺。一化修建文殊院,达摩堂于寺南,常住寺僧三百余。
能讲经者四十余众,讲经于千里外。其弟子分布南诏诸地四百余寺。一化善书法,有右军遗风,书法遍及各地,著有《静止心地论》、《龙苑集》、《妙香国考源》、《佛是心论》。住持无为寺十八年,传灯知善。后入山岩洞,自封入寂。
第五世护教国师知善
知善,南诏世隆王之清平官,杨酋庆长子庆元。幼习武,曾学法于崇谟。随征巴蜀,喜杀劫。后谟败,知无为寺住持一化为第一德智高僧,拜一化为师,法名知善,受菩萨戒,戒师阿阇黎伽安。
闭室悔过于寺北云翠楼,日诵《金刚经》十遍,自号大悔和尚。时海东金山有巨蛟为患,知善施法立至,以竹削剑,化罗荃寺石龙为苍龙,与蛟斗三日,蛟疲,知善以竹剑斩之于玉案山斩蛟台,舜化初,为无为寺五代住持,知善喜游方,至建昌,西海有水怪赤蛟,食人无数。善以豚为饵,烤黄,腹藏刀十八,拌以十毒。待二夕,赤蛟至,投之。蛟吞豚,次晨翻滚挣扎,水为血染半里,终毙。
知善住持无为寺六年,一夕,召全寺僧讲《无法于止观》曰:“止生于静,静生于寂,久寂而归,吾将归也,诸事由来者主持。”言毕圆寂。时有一游方老僧入寺挂单,众推老僧为住持,老僧法名慧云,自幼出家长安弘法寺,后游巴蜀,闻南诏多高僧,则至。忽知善衲中得一贴,上书一偈:“无为无法,僧来四方,慧云大智,位居方丈”。寺僧推慧云入主六代方丈,改法名大智禅师。
第六世大智禅师
大智禅师陇西郡人,父入仕,母梦一僧入室而生子,异香满室,哭三日不止。忽弘法寺高僧慧光至门化缘,婴儿闻声而言:“师兄至也,爹娘快请吾师兄入室,慧云求见”。慧光见曰:“说来就来,转世随缘,一念萌动,传经南国。”慧光讲慧云始末,云求母三岁舍子出家弘法寺。父母诺。三岁,果送慧云入寺。云自幼闭门读阅诸经于藏经阁,十六岁登台讲《法华经》。
后遍游天下诸寺,每至必登台讲释诸经,解诸疑难。历四十年,至南诏年已花甲,改名大智,隆舜封大智为护国大师,至蒙氏灭。一日,召全寺僧至,讲《了缘随缘不灭记》。讲毕曰:“吾随缘了愿,今将归也。身轻如烟,欲登彼岸,彼岸即心,心彻自明,”作偈毕,身即自燃化青烟,瞬间而全焚,异香三日不散,而袈裟完好无损。
第七世护国大阿阇黎龙鉴
龙鉴法师,相传为药王菩萨化现应世,太和人。幼出家竹峰寺。母梦游山,见一天竺僧,赐一有角翠蛇,母惧而惊醒。生鉴,取名翠子,自幼不食荤腥,七岁剃度出家无为寺,长而大慧,通诸经,并得无为师高僧传授金刚妙庄大法、药师方伎。求医皆愈,为南诏第一神医,救人上万,每日寺若门庭,人称药王菩萨。
九十四,无疾坐化。舍利数百,流光灿烂,为信众争相供养,感应皆不可思议。留世有《百药论性》,中载南诏诸药三百余本及其性,遗方六卷。
第八世觉莲法师
郑买嗣窃国,杀蒙氏宗族八百六十二口于五华楼下,南诏灭,郑买嗣建立大长和国。郑买嗣自思罪孽深重,遂铸佛万尊,以赎前愆。此时,无为寺龙鉴大师已入灭。僧众推举觉莲禅师为住持,觉莲禅师,父母不详,六岁时浪迹于街市,
后被无为寺龙鉴法师收留,见觉莲聪明伶俐,慧根深厚。遂令其就学于无为寺。及长,剃度为僧,法号觉莲。觉莲深得龙鉴大师真传,医术出神入化,二十九岁即开悟,悟道后四处云游,游戏街巷之间,不时以神通度化,活命救人,民众深爱之。一日在拓东城酒肆聚众饮酒,忽然止住不饮,谓众曰:“吾师已圆寂也,吾当归”。言讫,人遂不见踪影,即日,即出现于无为寺,为师送行。后被僧众推举为住持,整顿从林,讲经说法。
郑氏欲召之辅助国政,皆被师婉拒。后至杨干贞建政,师入无为寺后山山洞闭关,山洞传说为当年释尊修习苦行时所住之山洞,师入洞后,自封洞口不出,十年后坐化,时年九十有三。
第九世护国法师达岸
达岸法师,张建成后裔,世代于南诏王室为仕,出身显贵。家族世代信佛,尤崇敬观音菩萨。父母生师时,梦见青莲花开,为吉祥之兆。师自幼喜静,不好嬉戏。幼学圣贤书,尤好佛经。十五岁出家大慈恩寺,精进修佛,尤善讲经,口吐莲花。三十岁时,参学无为寺,拜觉莲为师,学习医方明,精研数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为感佛法护国之恩,于无为寺后新修华严寺,延请达岸法师为华严寺常住,师欣然而从。
数年后,觉莲法师坐化,无为寺群僧无首,因达岸法师名声日隆,修行圆满,僧众推达岸法师任无为寺住持,达岸得到文武皇帝段思平支持,遂受之。后因德行高远,常为王室讲经说法,深得宠幸,遂被封为护国法师。达岸法师八旬圆寂,缁素相扶而恸哭,可见达岸法师之深得人心者也。
第十世文经皇帝护国法师宏修
宏修法师,大理国文经皇帝段思英,文武皇帝段思平之子,母杨桂仙,通紫宫妙法,习文善武,为思平钟爱。夫人善卜,生思英,生时梦观音领一僧入室,悟而生思英。思英少年贪玩,烦于习文尚武。
思平薨,继位为帝。登基日,天晦暗。叔思良曰:“君不像君,日与诸少作乐打猎于山野,斗蟋蟀于草地。用勇无谋,每月半数日子侍于佛寺,身披袈裟,成何体统?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僧不像僧。为君十月,而选美女三十六妃而不止。沉于酒色,不理朝事,拥花抱玉于光天化日。何以为君?”英与思良争执,忿曰:“吾为君不足一年,阿叔拈长道短。阿母在世,常言及叔有为帝之心,今果然。其实,自吾登帝,方知不自在,打战杀人一念间。阿母要我修行积善,连入寺吃斋念佛,阿叔说长论短。唐朝皇帝可养三宫六院,妃子数十,宫娥彩女数百,而无非议。阿叔拥十六夫人,世上多少言说,而双目难视已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叔公之心,意得天下,汝若能治好大理,吾愿出家为僧。”思良曰:“治国何难,汝若出家为僧,吾愿以国资一半让汝花销。汝喜何寺,则替汝重修,华贵如皇宫。建三十六院,供三十六妃一块吃斋念佛用。让汝自选法名,愿否?”思英曰:“那好。明晨吉旦,吾为和尚,尔治国”。英拉思良跪拜上苍,各照誓言办事:“君无戏言,永无反悔”。
次日,思良登基,思英为宏修大法师,出行全副銮驾,住持无为寺。扩建无为寺为护国禅寺。宏修法师演武,辟演武场。皇室弟子均到寺中习武三年载,执黄龙剑,佐国辅君。
历时八年,寺院落成。出家清平官三,军将八员,文武臣佐一百余,及将士五百余。三十六妃各有庵堂,众虽出家,犹如置身宫廷。宏修于各院堂铸佛三千,塑八百罗汉壁于罗汉堂。佛像千姿百态,栩栩于须弥山间,无一同者。宏修五游中原,善交往,喜诗词,著有《宏修空门梦悟诗集》、《黄龙金戈剑道》二十四卷,为无为寺密藏宝鉴。至元世祖驻跸寺中,寺僧藏书于山洞,世祖知而未得。宏修五十四彻悟志心,精习佛学。朔望日,说法于龙苑池边,听者万余。国人敬之,若在世罗汉,圆寂时九十七。宝雨天花异香,三结舍利六子,大者若枣,夜放紫光,建舍利宝幢于薛萝崖。
第十一世大智护国禅师法成
法成,为中原人,自幼出家,法眼宗门人。觉悟后云游天下,云水一襟数十年,不知疲倦,随机教化,后慕大理国佛法昌盛,乃古佛国。遂云游而至,初至大理,盘桓数月,为淳厚之民风所吸引,遂留居,后入无为寺挂单,遇宏修大师,对答间,电石火光。宏修大师深为钦服,挽留之。把手共行,甚为希有。
后,宏修法师将法成荐于大理王室,并于为其设立讲席,常为僧俗讲经说法,传正法眼藏。听者甚众,德名远播。宏修法师生前曾对众僧说:“吾圆寂后,法成师当为住持”。宏修大师示寂,法成继承住持位,常为王室讲经说法,指点国策,后被册封为大智护国禅师。
法成师七十二岁时,返中原,后未归。
第十二世鸠摩法师
鸠摩大法师,西域密僧,精通咒术,能降龙伏虎,呼风唤雨,后入大理国,为王室器重。法成师返中原后,被王室推为无为寺住持。
鸠摩大法师生性刚烈,威猛有加,如金刚再生。住持无为寺期间,修葺殿宇,扩建从林,传金刚密法,皈依者甚众。
师有降龙伏虎之手段,神通过人,相传苍山豹时常伤人,师往擒之,降伏后,为其说法,令勿伤人害命,豹诺,远遁山林,不再伤人。民众感师恩德,尊称为“伏虎罗汉”。
师六十二岁,离开无为寺,返西域,未归。
第十三世秉义皇帝梵通法师
《段氏传灯录》载:秉义,素廉侄,精武善文,深得素廉重任,做事慎重。素廉子素通沉于酒色,病殁。素贞年幼,难以务政。素廉病重,危夕,召见素隆而传位。素隆立,改元明通。日夜操于国事,段氏渐强。素通有子素贞,少年而有夺位之心,常与群臣言:“吾父虽故,位当属孙,阿叔居之而国理何在?”素隆耿直,于天圣四年召见大理国诸要臣,云:“吾受先帝之托,今阿贞已懂事,将于六月还位阿贞。”并诏谕诸州、郡、司、府《秉义皇帝出家许愿文》,于六月初一出家无为寺,并受菩萨戒,戒师阿阇黎性圆高僧。自此永诀国事。
素贞苦求曰:“阿叔精武,国中诸官,军将随叔出家,国中万一有事靠谁?”秉义许以和尚遇国有事,将效南诏扶国保民。贞喜。时随秉义崇武,尚刀剑,于无为寺龙苑南,辟崇武堂,编罗汉兵八百,皆受比丘戒。秉义法号梵通,终年八十四。
第十四世圆赞法师
秉义帝为僧五年,喜游学,入建昌,于途遇圆赞。圆赞苦行僧,金陵健康世家子。父为官扬州,宋初,生圆赞。赞,幼慧而喜武。父从其志,喜少年游。入开封大相国寺慧林禅院,拜智德法师为师。学瑜珈、唯识诸禅,间摹吴道书而得其神。学成,遍游名山而遇秉义帝僧。
邀至大理,讲经传法于无为寺。因赞击技超群,而聘为武师,传技八百罗汉兵。叶榆诸官皆以子弟投其门下,历二十四年,后返中州。十二年重归苍山,时年七十岁,居龙苑阁。圆寂于九十二,建舍利塔于阳峰兰坪。
第十五世圣德皇帝伏龙法师
素贞本素廉孙,继位于素隆,在位十五年。一夕,梦与群臣狩猎于神龙雪山。风暴骤起,群臣不知去向,百呼不应。信步而行,忽繁花丽景,世外桃园。大路金镶,往来皆佛门弟子。素贞随人潮而进,见一伽蓝广极,殿槛金碧瑞霭。一匾:《蔓陀罗园》。皆善男信女。顷刻佛祖至,众皆拜。素贞居中虔诚礼佛,佛祖讲“佛不灭”论:“心有佛则生佛,持善则佛,佛则意念,苦海超脱。无我无忧,有为无为,人生苦海,茫茫无边。欲登彼岸,一念之间”。素贞听经入神,忽晓钟惊梦。
次日,素贞召群臣,传位素兴。料理毕,于无为寺剃度,出家为僧,后往崇圣寺,任大住持,时年三十,后游天竺,归由西域至敦煌,转长安入五台,苦研佛学。后入南海普陀梵音洞,居一年。转峨嵋,居三载。归叶榆四十八,居罗荃寺八年。后入浪穹,建兰若寺于观音山麓,坐化时年七十九。寺后有伏龙法师舍利塔,内置舍利七枚于金盒。
第十六世孝德皇帝广德法师
段思智,思平曾孙。子名思廉,少慧,精文崇武,骑射皇族第一。素兴即位半月即离开大理,抛群臣而长住拓东。国有金银十二库,半为南诏遗留。素兴即位于东都,大兴土木,挥霍无度,五年运旧库金银五库,六十余万斤。叶榆百官震怒如此败国之君,密议废素兴而立思廉。思廉立,拟素兴十过。高智升入东都宣诏,削素兴帝号,缴国玺,废兴为民,居河阳郡。时侬智高叛,为狄青追逐而走姚州入宾川,入龙首关,为守关大军将杨朝磨擒。思廉令斩智高首,盛款狄青。
至此大理国重与宋交往,派官家子弟入学成都、汴梁。思廉又派智升佐宋,伐杨允贤。至此往来密切,神宗派六使臣讲学大理。思廉在位三十载,体力渐衰,召群臣,传位于长子义连。时思廉四十九岁,出家于无为寺,建云栖禅堂于寺西北雪兰坪。时有中原高僧普明游南中,与思廉识。普明善知识,精佛理。思廉拜明为师,佛号广德,随师遍游中原名山古刹。六十四返大理,于浪穹观音山,建兰若寺于观音箐。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有弟子百人,皆以止观之道静修。建禅台于恭罗崖,崖有仙猿数十,亦学广德坐禅,与僧善处而不惊。寺僧多舍食喂猿,猿亦常为寺僧摘药、寻薪。广德法师每年必返朝,为诸臣讲经,国人称之为老活佛。八十二无疾而终,建舍利塔于玉案山。
第十七世上明皇帝实灯法师
大理国神圣文武皇帝段思平传十二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杀廉义自立为广安皇帝,年号德安。 四个月之后,鄯阐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上名皇帝段寿辉,年号上明,段寿辉在宋神宗庚申元豊三年即位,该年因日月交晦,星辰昼见,段寿辉认为天变,遂禅位于思廉之孙段正明,出家为僧。
段寿辉出家无为寺,法名实灯。实灯法师喜禅静,常常栖身崖洞,打坐参禅,功夫深厚,可数月不食,后被寺僧推为住持,但实灯大师意在清修,不善营生。数月后,即辞去住持位,入后山崖洞闭关坐化,彼时天放大光明,地涌金莲,瑞相万端,遂成正果。
第十八世保定皇帝逍遥法师
秉义皇帝孙段正明,六岁入学,十二岁随叔寿昌入学成都。《段氏传灯录》载:“按制,皇族直系,六岁习文武,十岁善骑射,十三演阵操兵,十五文能诗词牍文,武能带兵打仗,无能者,皇子难登大位,将以皇族文武全才有德者荐为国君”。此制为文武皇帝段思平定。思平又定:“若国中皇室无良才,朝中若有文武双兼大才德者,可立为君,贤者居之。”段正明文才超群,武以刀剑超群。自大清平官高升泰辅之,而得寿辉传位。正明登基喜游乐,取国中有文采五女为后妃,皆通五音,善词赋。正明风流帝王,每月与群臣议国事三日,则率诸妃寄情于山水、诗歌,并托国事于鄯阐侯。正明善书法,喜烧香拜佛。常言前世本佛门比丘,六根不净,虽有大功德,罚到世间了却诸孽。自称逍遥皇帝、居士段正明。正明为帝,于大理国建三百小寺,九十九大寺。自曰:“若满一百大寺,将弃帝出家。”时正明在位十二年,国中君臣知正明无心国政。群臣懒散,军不操练,一旦外人兵戈入境,何以御敌?议立鄯阐侯。
升泰与正明深交,苦劝正明务政。正明曰:“这皇帝本为贤者居,十余年来大事由尔管,吾本逍遥居士,今当出家逊位。”下令建佛国寺于点苍后山。一年寺成,让位高氏,落发受戒于无为寺,三月入佛国寺为一代住持。五后妃皆受居士戒,居佛国寺后明月庵。正明著有《楞严释义》、《南中伽蓝记》、《逍遥居士诗词》、《逍遥和尚文集》。正明出家三十余载,常携诸前妃游于宋朝诸名山,有游记《名山胜览》十二卷。盖大理国土盛产金银,国人集市多以贝物交换,亦用金银。国有金银矿(土荒)四十余所,皆由囚奴开挖冶炼。另有铜铁矿(土荒)十四所,为民间挖,课六成。
故金银库满,多用于与中原交往。正明出家分金一库,每外出必由随身沙弥以二十骡马满载金银。中原虽多盗匪,而大理国逍遥和尚手下随行皆一以抵十强,知者皆让之。正明暮年,归隐荡山,建大明堂于药师寺后。
第十九世妙湛禅师
妙湛禅师,江南人氏,幼出家于湖北五祖寺,习禅,慧根具足,觉悟后,行脚南中,入大理。说法于崇圣寺,天花乱坠,舍利自生,人天恭敬。后被迎请至无为寺讲经传禅,法席大盛。
逍遥法师入中原日久未归,寺中无人住持,僧众推举妙湛法师担当此任,妙湛禅师坚辞不受,称逍遥法师乃住持,吾等德行浅薄,不堪此任,但可代管寺院。师常为王室眷属讲经于龙苑阁。数年后,逍遥法师归,遂传住持位予妙湛禅师。师于无为寺领众三十余年,弟子数万,遍布南中。八十六坐化,舍利封于兰峰顶。
第二十世天佑法师
天佑法师,段氏子,乃王室眷属,出身显贵,父母信佛甚笃,茹素终身,师乃胎里素。自幼就学于无为寺,习文练武,听经闻法。后皈依逍遥法师受戒,受教于妙湛禅师。显密圆通。年方十八便被推为首座和尚,一时声名鹊起。
师二十,朝礼中土,参禅问道,隐迹三十余载,潜心修道,后证得飞行无碍。后归无为寺,接替住持位。为文安皇帝段正淳披剃,三年后,入鸡足,亲见大迦叶尊者,后不知所踪。
第二十一世文安皇帝修空法师
段正淳,保定皇帝之弟。保定时,官佐国布 ,司掌八节度。正淳母生淳前,梦白鹤入怀。长而勤学精武。无为寺妙湛大师见淳资慧,收为徒,传以止观大法。十七大考文蹉第一,武试居寺之三,而学成入仕。正淳勤于政务,与升泰知交。升泰有妹升洁,国中才女,幼学于本慧国师精奇门。升泰撮之而适正淳。夫妻喜争辩,皆洁占上风。
《段氏传灯录》载:正淳年二十二岁,作赞妻文有:“国有巾帼,家有娇妻。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东走莫西行,朝东甜言蜜语,朝西比武赛诗。丈夫天生不才,难与红妆娇妻比高低”。正淳性纯和。升泰继位,封正淳佑国布 。正淳慎重,诸事皆顺。绍圣三年,升泰夜寝风发,日重,召诸朝官。高、段二族众酋至而立诏:“国本段氏所有,正明帝让位不得已事。今吾将死,还位于段正淳。正淳仁,精通国策。凡我高氏子孙,世代扶段而不存二心,众遵之。”次日立正淳为帝,改国号后大理。升泰知正淳登基,曰:“吾可安心而去”。笑逝。
正淳封升泰子泰明为相国公,封土威楚五百里,子孙世裔清平官。时,后大理与宋交往频繁,派高泰连入宋朝参,贡金鞭玉锏、良马金杖,宋徽宗赐诸经史鉴、百家医书,并厚赐高氏。派四大学士入大理讲学,建孔庙,习六肖。崇宁四年冬末,彗星初现西方。至次年春发,慧长六丈,帚扫东南,三月流星如雨。疫起永昌,东延鄯阐,至冬初,死三成。豺狼四串,食人无计。是年洪水四溢,田事歉收,开仓取食。正淳惧,许愿出家于大观二年,禅位长子和誉。受戒无为寺妙湛法师,持戒以比丘戒受之,戒言:“鹤翔飞点苍,返我须弥山。跳出轮回道,净修空参禅。”
正淳法名修空大师,后入鸡足,建龙潭寺。随徒四十余,尽为僧。
第二十二世正静法师
正静法师,乃文安皇帝随身侍从,随文安皇帝出家无为寺,拜于妙湛大师门下。师聪慧谦让,为士林所重。
师武艺超群,曾被尊为南中第一勇士,剑术尤精。入无为寺后,任无为寺武僧总教席。教授王室子弟和贵族子弟武功。日久观苍山云气变幻,自创一路剑法,剑法自然,行云流水,如神入化。
文安法师入鸡足后,正静法师接替住持位,一年后,亦入鸡足。未归。
第二十三世宣仁皇帝广弘法师
后大理国二世国君段和誉,幼喜刀戈,七岁人学,就学于龙苑六铉大师。大师天台高僧,游方入滇,遇逍遥大师,论佛法,一见如故。六铉学识渊博,文韬武略,与中原周侗齐名。六铉长侗二十四岁,妻亡出家,慕大理龙山苍屏而留居无为寺。为大理国王室治学,治学之严,有蒙诏郑回遗风。六铉喜誉慧根超群,与妙澄大师共授技于和誉。妙澄大师入白崖水目寺,誉从之。澄授誉六门妙法,皆异术奇门。大观二年,因大理疫疾整年,六铉以无为寺香杉叶、龙苑泉水煎服,皆愈。慧现疫起,国人有更王之心。时和誉年二十六,当立之年。妙澄、泰明、祥明入见正淳,淳有传位避隐之心。淳曰:“已为君无能,灾星现而疫起,玉龙雪崩山流。今和誉长大,储立为君。况年事已高,今与宋通,国中多事,为君不能统军驰骋沙场,何以治国?今意定。”拜国师无为寺主坐大法师为戒师,择日出家无为寺,并禅位立长子和誉。
誉立,二十二国、三十七部诸夷酋首,皆入大理朝贺于暮春三月。大宋亦金书册封,派使臣入贺。时方外诸技、八方歌舞、日夜笙歌于五华楼,盛况一方。和誉勤政爱民,国中渐富。历三年,至辛卯夏晦,地热水浑,六畜不安,地大震,月余始止,毁房万间。海东十六寺全倾废,死三千余。民房多毁于火。时水旱相连,高氏课重。三十七蛮多变而拒课,高氏率兵平之。
誉令高氏以重兵守鄯阐诸隘要地,国渐宁。泰明故,八子皆封地。一夕,智昌与帝宴于弄栋。智昌醉失言:“段家为帝了不起,若无我高家保主,主子将作崖下鬼。如今皇帝本属我,是我父听阿爷言而让位段正淳。你段和誉当上皇帝,我就不服。”段和誉后以忤逆罪,遣智昌拓南城,半载,瘴疾而故。誉悔,抚其眷,于次年七月,以法事度之。其属将谋弑誉于地藏寺,伏于门后,为侍卫擒获,供不讳,誉赦之。二士弑王不成自尽,誉建义士冢葬之。政和六年,誉遣使爽愤李紫琮,以三百良马、百二十众入贡,并以乐工四十八演幻戏南曲。徽宗亲临观之,乐奏《五华爨弄》、《南诏朝天乐》,厚赐乐师段皓德。皓德,叶榆人,幼好五音,后随素兴入拓东,官爽陀司乐大夫。兴废,回叶榆,作《五华爨弄》、《三塔弄》,而名振南中。
徽宗册封和誉云南节度使、大理王。已亥春,彗星再现,诸部蛮再叛,攻鄯阐,杀高明清于东堤。事平,擢量成为相。后靖康事发,宋朝渐弱。誉年事已高,渐渐与宋疏。誉因国中王室纷争,力不从而禅位正兴,计在位三十九年。削发出家于无为寺,住持寺务,八年,令工匠凿石罗汉五百,重修罗汉堂。自凿无为寺历代高僧像。先后住荡山、崇圣寺,法名广弘,终年九十四,为段氏诸帝王第一高寿。和誉善书荷花,喜琴,著有《玉荷诗笺》四卷,《琴谱》一卷,遗曲三首。
第二十四世方林禅师
方林禅师,南中禅门泰斗,曹溪法嗣,自幼出家,觉悟后,云游天下,入南中。以讲授《金刚经》而名著大理国。先入荡山寺常住。与广弘法师相识,常一起参禅问到,机锋往来。后广弘法师推荐方林禅师任无为寺住持。
师辩才无碍,般若大智。于无为寺讲经,法会人常过数万。时往来大理禅僧逐年增多,皆慕师高风,前来参禅问道。
师智慧深广,龙苑阁施雨龙君龙王受师感化,常化人形听经于侧,或作劳役,服务承事,凡人不知。
师为龙王受三皈依,嘱其适时行风布雨,造福生灵。龙王叩谢。
师住持无为寺二十三载,讲经不辍,后坐化,苍山白光乍现,百鸟哀鸣,异香三月不散。建舍利塔于救疫寺后。
第二十五世宏广禅师
宏广,游方僧。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至大理,挂单无为寺。时,住持僧方林讲《金刚经》,忽见二狮子入寺,群僧大惊。宏广起座至狮子前,以兽语与狮子通言。狮悟,伏地皈依,听法师讲经。至此,每逢经日期至,三年。一夕,至寺与方林泪别。宏广送至山后,二狮自此远去。宏广对众曰:“二狮来自恒河,游方至点苍,而返。四年后再至点苍,愿为无为弟子。”期至,果返。后宏广接方林传登,封双狮为山门护法,从不伤人。二狮以狼为食,至此,点苍无狼,民敬双狮,常以三牲喂之。
十二年后,狮别宏广回恒河,宏广与众送行百里。宏广通鸟语,能召百鸟至寺。一日,忽召二巨雕至,雕为众起舞。至申时,雕饿,广示雕南山有豹伤人,可取食。一雕展翅而去,少时叼金钱豹至,双雕共食,顷刻而留枯骨。
宏广精剑术,为景宗皇帝段正兴师。传轮剑二十四路于十二弟子,段智兴为长弟子。后神宗皇帝出家,宏广为兴智传戒于崇圣寺。宏广后游中原,于五十八岁后入陇西,未归。
第二十六世正康皇帝易长法师
景宗正康皇帝段正兴,年号永贞、大宝、龙兴、盛明、建德,在位二十五年,相传为观音菩萨因世,尤崇敬易长观音,并以易长为名号。
主政大理国期间,造寺建塔,铸佛印经,广施恩德,以佛法治国,一时国泰民安,南中俨然净域。
执政二十五年,一日忽对众臣曰:“吾自幼信佛,恭敬三宝,治理国政,不觉已数十载,吾当归也”。次日,传位于智兴,出家无为寺,礼宏广法师为师,受比丘戒,弘传观音大悲法门。
圆寂时,天现瑞相,香花飞舞,百鸟来集,其中有各类五彩之鸟,从未曾见,鸣声欢唱,皆和雅音。师竟望西飞身而去,众咸惊讶,发愿精进修行,以报佛恩。
第二十七世神宗皇帝永惠法师
大理国神宗皇帝段智祥,年号天开、天辅、天寿。在位三十三年,后禅位为僧,法号永惠。
永惠法师,出家无为寺,受戒后三年,住持寺务。数年后,辞去住持位,专心禅修,以求开悟。
师曾在薛萝阁闭关禅修,已垂垂老也,亦未能大悟,心急上火,枯坐终日,后病倒,粥米难进,侍者急,恐师故去,遂下山禀报常住,准备后事。是夜,师于恍惚中,见观音大士至,观音大士谓师言:汝至心求道,甚为精进,可知佛法乃中道,参禅亦如此,譬如琴弦,太紧则断,太松则无声,适当之间,放能奏出美妙声乐。师既醒,思大士之言,深谙意趣。大病亦愈,后坐禅,三日后身心脱落,大彻大悟。
三月后,示寂,茶毗时,佛珠于火中光焰万丈,烧毁不坏,后得舍利四百余,以金匣储之,供养于寺内,时常放光。叹为希有。
第二十八世护国法师正黎
正黎幼丧母,父殁于军。五岁入崇圣寺,拜泰阿法王为师,学金刚大法。阿阇黎毗罗尼,以秘室传授异术幻化。十七,住持无为寺。赐大法师。忽必烈伐大理于甲寅。先年观星,知大理国数已尽。叹曰:“兴智,天意也,非吾辈挽之。”智怒,贬正黎为罗荃寺住持。后忽必烈以囊奇渡石门。沙坪高氏兵败,段氏降于无为寺翠华楼。后段实封大理总管,正黎佐之,出奇术,战必胜。随实入朝大都,时成宗手患巨痈,百医无效,实荐正黎治痈。黎以净水咒三遍,喷成宗手,后以白绫包臂,咒三遍。后以竹刀刮殿墙,再咒以法水洗墙,解成宗臂绫,痈消痛止。赐正黎为神医。
次日,成宗传正黎,宫廷地室有妖,令黎制之。黎咒以法,霹雳交加,曰:“怪已灭。成宗亲临地室观之,预伏八侍卫皆蜷伏而殁,焦如小儿。成宗悦,赐国师。返榆后,闭关不出。延佑年坐化,建正黎舍利塔于黄龙池南。
第二十九世了尘法师
了尘法师,大理望族赵氏子,幼喜习击技,为平章麾下军校。元亡,大理阿荣请之为教席,辞不受,忧而出家,仍习技如故,后为寂照寺住持。洪武中,随无极大师入朝洪武,封赏甚厚。回榆后,曾掩护建文帝避隐南中,并收建文帝随从曾凤诏,赐法名“应光”,付以衣钵、度牒,时应光五十四岁。无极大师住持荡山寺,寺前有空心树一,为古檀香树,种于大理国初,粗六人围,元初遭雷击而中空,俗名“空心树”。光以树为禅室,内置一禅床,一尊镏金佛像置于树壁,为金陵佛灯大法师赠。
实则空心树实为建文皇帝大理接头之四,为贴身流亡之诸大臣知,旁人无从知晓。
了尘法师后为无为寺僧众延请住持,教授僧众武术,师居数年后,圆寂。
第三十世无依禅师
无依禅师武功盖世,为少林南宗传人,云游天下,见无为寺地灵钟秀。卧虎藏龙。慕无为寺了尘法师奇功,交手三日,无胜负。为了尘挽留,住持龙苑阁。了尘圆寂,为当家师。收弟子达智,后归中原,不知所踪。
第三十一世达智法师
大理邓川人,九岁出家无为寺,为无依禅师第一高徒。无为寺自南诏以来,为习武重地,精于刀剑、戈戟、棍棒,而无依轻功、罗汉刀、奇门拳功夫独到,惟达智得袭南中历代功夫,及无依禅师所传少林南支功法集于一身者,后圆寂于洪武十八年。
第三十二世中峰法师
中峰法师,具足大比丘,德行高蹈,世人钦敬,无为寺第一大善知识,名震一时。
师浪穹人,书香世家,自幼饱读儒书,钻研道学,才高八斗,名闻一方。后得明师指点,值遇佛法,遂发愿出家。受戒于无为寺,精进修学,往中原江南参学,江湖栖息,悟道后返无为寺,中兴道场,后任住持,弘化一方。
师九十圆寂,建舍利塔于后山。
第三十三世普通法师
普通大比丘,赵州人。望族,少读诗书,常攻诸经史,读遍知寺南诏抄本八百卷,悟,弃功名,入点苍谒中峰和尚于无为寺。论佛学三日。峰导入静,现三世身,一世身为军将奔驰于沙场,杀人如儿戏。后决战于大江边,获敌二百余,皆释而遣归田里,积大功德,抵前罪。亡后,居思过山居二百年。后生于中原,为淑女身,自幼灵性不灭,心慈善。于延佑年为某翰林妻,得二子三女,皆培植。五十六,无疾终。投生赵州王家,将入空门正果,乃前生誓言,为人发誓佛前,如立铁券,于三世内应之。今已三世,将显于世,眼底场景历历轶出。急晨钟起,拜中峰,愿为弟子,涤洗心尘。峰赐法名普通,号德存,精研佛学于翠华楼。
游遍南中诸地。罗自蒙氏九隆至元末革鼎以来记佛刹古寺三百余。名僧传记八百余,著《南中高僧名刹校录》十二卷,二十余万言,藏于翠华楼紫椿匣,与蒙段历代秘典共储于石柜。后许愿入鸡足山,结庵于玉泉飞瀑,建道化阁。年九十八。一日讲经,忽仙鹤至,普通示偈曰:“来时平平,去则悠悠,了结尘海,游荡九州。随风归兮轻似絮,荡极乐兮无忧愁。心结菩提子,坚似金刚实,普渡河边金莲现,广施佛号赞弥陀”。一阵轻风,异香如檀,普通眼前石崖顿开。
普通顶门顿开,现金莲,仙鹤衔之西去。肉身自入崖壁,崖闭合,满崖香风十日,群花顿开。崖前长木莲一株,开花九十八朵,洁白硕大如盆,奇香如兰麝。龙潭寺僧法源派人移栽,霎时花枯叶落。忽现普通法身于崖上,曰:“大修大行,小修小行,不修不行,得法实行,佛行在心,心为法行,心行不正,白白修行,若要正果,广施德行。”言毕化风去。
第三十四世智能法师
智能,天台僧,游方至榆,为段隆主大法事,善说法,博诗文。一夕,于段府演剑法,如雪花缠身。留焉,拜大住持,赐金线袈裟、紫金钵盂、金镶禅杖,居无为寺。洪武初年坐化,舍利得数斛,尤为殊胜。
第三十五世达果法师
达果,大理总管段隆四子。生悟,素食。九岁出家无为寺,拜师住持智能法师。取法名达果。达果双靥,爱笑。俗家以“哈哈和尚”称之,久而忘其名。十五岁,书画、击技冠南中。洪武初,智能坐化,升无为寺住持,与安道、无极交,娱于山水。洪武平滇,总兵徐进慕其才,五访始见。演玄武剑,势如游龙翻江,腾跳如仙猿。洪武二十五年,与杨黼、宝姬共结七子诗社,世称南中七隐。后与玄素、应文僧三游中原,多次救文于危难。晚年著有《十方集》。八十余岁仍能举五百斤石狮若闲常。年一百三十岁时方示寂,舍利塔建于寺后。
第三十六世建文皇帝应文法师
明朝靖难之变,叔侄争位,建文帝出走,易为僧容,法名应文。永乐元年正月抵滇。随行有应能、应贤二僧,皆心腹随臣。颠沛流离,辗转至无为寺,拜达果和尚于紫竹院禅室,隐居两月。达果和尚侠肝义胆,会同南中七隐及诸多高士共保应文三僧,避隐于南中、滇西等地,辗转流亡,以避官军追捕。后入兰若寺,结茅隐居。迨至永乐驾崩,朝廷不再致力追捕,事渐平。应文始得安宁,来往于无为寺和兰若寺之间,闲暇时云游天下名山古刹。为僧日久,智慧渐生,于佛法生起信心,参禅念佛,朝诵楞严,夜读诸经。逐日远离恐怖,得大自在。应文法师收弟子七人,即文慧、文恕、文慈、文悲、文思、文忍、文愆。常于无为寺讲经说法,深得信众嘉许。后年老力衰,思乡深切,返燕京,英宗厚待之,宫中造别院以供养,尊称为老佛,后圆寂,已成正果。留有诗词二百余。应文善画,无为寺宝姬兰苑多其兰竹画。无为寺存《十八罗汉图》、《七子三僧一道图》、《求雨图》,栩栩如生,行笔入神,皆应文法师画作。
第三十七世明清无为寺诸贤圣僧
盖因众生业力因缘故,明朝中后期至清一朝以来,无为寺日渐荒废,或毁于兵火,或造流寇贼众破坏,逐渐为世人遗忘,文史资料亦未曾记载,此期间历代大德高僧名讳亦不可考。但法灯未曾断绝,故按惯例,将此百多年之贤圣僧归为一世,以示恭敬。
第三十八世仰学法师
清乾隆年间,仰学法师重兴无为寺,师江南人士,后至大理,住持无为寺,仰学法师乃无为寺中兴祖师,于林莽荒榛间恢复殿宇,开辟田园以供常住,恢复龙苑阁、救疫寺,一时常住僧众过百,成为一方大丛林。
仰学大师圆寂后,无为寺佛法衰败,后毁于杜文秀叛乱之兵祸。
第三十九世明元法师
明元法师,相传为太平天国战败之武将,乡人传为翼王石达开。相传石达开起兵反清前,曾拜一僧人为师,学习武功,临行前曾赠石达开一铁箱,并告之须在生死关头方打开,后参加太平天国,屡建奇功,被封为王。因太平天国内讧,石达开引兵出走,部众被朝廷伏击全歼于大渡河,石达开单骑飞逃,沿江而下,追兵渐至,已无路可走。翼王万念俱灰,欲投江自尽,下马时无意碰到当年恩师赠送之铁箱,忆起恩师之言,打开铁箱,见一剃刀、一领袈裟,一镜。翼王恍然大悟,遂剔除须发,穿上袈裟,沿江而奔。见一梢公在岸,遂呼救。梢公见一僧人,遂摆渡救之。
数十年后,石达开逃至大理,正式出家,法名明元,隐居苍山无为寺。时寺已毁于兵火。明元法师开蔬园,引山泉,建一小庵栖身,晨钟暮鼓,清苦度日,并传授乡人武艺。
师年过九十,仍身手矫健,孔武有力。师已悟道,并得神足通。相传曾纠工修建大殿,上梁时需玉片,次日即用,四下寻求不得,工匠着急,谓师曰:“法师可有良策?”师笑曰:“勿急,明早即可有腾越良玉”。众弗信,师曰:“非但良玉,腾冲包子亦可携至,明晨令众等吃早餐”。众大笑,皆不信。次日,工匠醒来,即见良玉数块,滕越包子赫然在目。众大惊,皆拜服,谓神僧也。
明元师示寂于民国十年,年逾百岁,无疾坐化。
第四十世妙严法师
妙严法师,安徽人,自幼出家少林,功夫超群,能徒手搏猛虎,行侠于大江南北。后入大理,上无为寺。时明元法师已圆寂,建有僧舍若干,大殿一座。经近千年历史沧桑,无为寺已不复昔日之盛况,寺院已无僧人常住。
妙严法师见此地乃清修之地,遂留。四处募化,修建寺院,境况艰苦,收徒大成,授其武功。后坐化于民国二十九年。
第四十一世大成法师
大成师,大理银桥双鸳溪人,自幼父母双亡,为村中富户收留,牧牛于苍山。常至无为寺与妙严师闲谈,后跟随妙严师出家,法名大成。师得妙严师真传,功夫了得,轻功出神入化,可在水面疾行。乡贤李莼曾回忆幼时大成师施展轻功一事,李幼时随父至无为寺敬香,李父与大成师交厚,相谈甚欢,遂将李莼遗忘一旁,李便哭闹,大成法师慈悲哄之,遂在山门放生池面行走如飞,李遂破涕而笑。
共和国建立,大成师于文革浩劫前坐化。
明 李浩 张继白 原撰
大悔居士 林泽宇 补辑
无为寺住持 净空大玄 谨识
佛历二千五百五十三年
公历二零零九年十月 中秋吉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