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七大奇观
应县木塔七大奇观
李世温
应县木塔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景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对景观点的观赏价值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考虑;一般可模糊地划分为看景、观景、景思、景悟四个层次。所谓“看景”,就是在各种已有的介绍引导下,被动地去观赏各景观,其观赏的价值在于观赏点多和观赏点的奇妙,而口头的文学、图片、影视等介绍资料,成为观赏的前导,如果缺少这些资料,或这些资料介绍有缺陷及错误,往往会产生漏看和错误认识的遗憾,所以有些人产生对观赏点的印象会有“看景不如听景的感受。”所谓“观景”,是以观赏者为主,结合自己的爱好,有目标地发现和欣赏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景观,充分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为同一景观对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宗教信仰者和艺术家的欣赏角度会截然不同。对于“观景”层次的观赏价值,应该是能更多地满足不同类型人的欣赏兴趣。各个景点的观赏内容和观赏侧面都丰富多彩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空间。所谓“景思”,是观赏者和景点的互动,观赏者对各种景观有深入的探寻要求和与自己思维认识结合的欣赏意趣,而景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观赏者不仅观赏景点奇妙,而且引发了内心的联想共鸣,所以称之为“景思”。其观赏价值在于景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历代名人的题咏赞赏和记述表达,也有待于现代的名家巨子和文人墨客在文化层面上的展示开发,影视媒体在对景点文化内涵的梳理铺陈及扬宣评究,从而提升其在“景思”层次上的观赏价值。所谓“景悟”,是在“景思”层次上更进一步,从景点的文化内涵上升到文化发展的脉络,文化系统的理念,文化内涵对人的思维认识的感染过程及启发作用,是从科学认识向哲学观念的转化过程。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的过程,就是“景悟”的过程;而景点的欣赏价值就在于“自然景观的形成”是自然规律的杰作,其中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待我们去认识,理解;而人工景点在“景悟”欣赏价值,是在于景点的建造者在设计建造时,充分运用了自然规律和当时人文观念的合理结合,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前进动势。
应县木塔的观赏价值,就在于四个不同层次上都达到最佳,所以说是“雅俗共赏”,“长幼咸宜”;你可以“浅赏即止”也会“大有收获”,也可以“百看不厌”,成为“永志不忘”。
从观赏的角度,木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牵扯到天象、地脉、气候、物候、审美情趣、宗教理念等。下面仅就已经发现的七大奇观,展叙如下。
奇观之一:天柱地轴,满天星斗绕塔旋
每当夜幕降临,星光灿烂,如果来到应县佛宫寺山门外,站在门前甬道中央,面对正北,抬头高望,在夜色幽暗,星光熹微中,高大宏伟的木塔身影,沉重地矗立在苍穹之下,高耸的塔刹直指星空;如果你站的位置适当,则会发现塔刹的顶尖正好和北极星粘连在一起,整个天空是绕着刹顶旋转,故古人赞塔为“天柱地轴”。原来在山门外南北甬道上,铺有一块长方形石板,长约1.3—1.4米,宽约0.7米,人站在石板上,恰好是能看到这一奇观的位置,而且根据正常的人群体身高的范围,身高的人可站在石板的靠北端,身矮的人则向南后退,在石板上总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所以我们称之为观星石。在木塔的现在各种历史资料中,均未找到有关的记载。这块观星石的位置和尺寸,绝不是无意义的巧合,看来在木塔寺院布局设计之时,对山门位置和高度的选择,是在配合这一奇观的设想而定的,观星石的设置,也是在精确计算后确定的,只可惜没有记载,只能由后人去发现和猜想。更可惜的是,在晚近的一次工程中,将甬道平除,观星石也被掘弃,建成一个仿造的雕塑品;一个近千年的奇妙景观,就毫无声息的消失了。热衷于建设的人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要下工夫去研究发掘的。我们不了解的并不都是可有可无的。
奇观之二:日光沐佛,夏怡冬昀的春秋荧
木塔底层内槽正中塑有11米高的释迦佛坐像,由于底层内槽及外檐的轴线上,筑有两堵封闭的厚墙,所以只有前后两道大门和塔外连通,既是进出塔的通途,也是底层的采光洞口,如果关闭前后大门,则底层塔内漆黑一片,很难瞻仰佛像尊容。开启前面的大门,外部射人的阳光,通过门厅地面和墙面的反射、折射,使得释迦佛的主体形象明晰突出。随着一年四季季节轮换,太阳光影的斜角也在变化;在木塔底层正门前厅,入射阳光的伸人长度和地面反射光映照的部位,呈现出季节变化的差异,这种现象构成了木塔的一个奇观。由于屋檐的遮挡,每到立夏之日正午,阳光光影的前脚,正好落在正门的地袱之外,随后光影逐日南移,一直到夏至为止,以后光影又逐日北移,到立秋日,恢复到立夏日状态;整个夏季三个月,阳光不直接射人前厅,塔内底层保持清怡凉爽的环境。从立秋日起,阳光开始跨越地袱射人前厅,而且入射的光影逐日增长;直到秋分日,由于入射角度逐日放低,门高开始替代檐高的遮挡,此时地面的阳光反射光线,恰好照亮了前厅的顶上平暗,到立冬日,地面上的光影长度增加了一倍,入射角继续放低,反射光照亮的范围扩大,一直照到内槽门上的楣额,整个秋季,前厅内光线充足,荧映温和。接着入射角继续放低,光影长度继续加长,反射光则开始进入内槽,从佛像顶部逐日向下延伸,一直到冬至日,光影长达到最长,反射光则照耀到佛像的半身部位,昀融暖畅,可御冬寒。从冬至到立春,立春至春分,春分到立夏,光线的入射和反射,是沿着入射途径,逆向迭减。这种环境的处理,为释迦佛营造了一个自然调节,四季咸宜的舒适处所,真是匠心独具,精思妙理。建塔的匠师在规划塔的各部尺寸时,就对佛像的高度、门厅的长度、大门的位置、门的高度、出檐的深度和檐高这一系列尺寸的关系,从太阳与应县地方的地理关联的角度出发,动态地进行策划和计算,达到如此完美的程度,我们后人在鉴赏和剖析这些神奇内容时,能不感叹这一景观的奇妙吗?
奇观之三:塔影罩殿,檐角相衬增巍峨
木塔北面筑一砖台高约3.3米,砖台与木塔的下层方形台基间砌一砖砌拱洞桥,作为通道,后面砖台上现状为北面有大雄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左右两侧各建耳房三间,殿前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在配殿南墙外侧各建四角凉亭一座,沿砖台边缘四周筑有砖墙,南墙正中筑一门楼面对木塔,直接与砖砌拱桥连通。砖台的状态是保持了原状,其四周的砖砌护墙,所用砖薄而小,与明代以后的大砖不同,应该是辽代原物,故砖台也是原大雄殿的台基,但台上建筑均系改建。据明万历间田惠所修应州志中载《重修佛官寺释迦塔记》中称:……塔后有大雄殿九间,旧记谓通一酸茨梁,东西方丈相对向……;又据塔前的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佛宫寺碑记载称……而塔后九间殿,新立看墙又添门楼……;所以说现在的建筑并非原物,而是同治五年以后改建的。剖清大雄殿的改建情况,再回到本题,来探讨奇观内容。
高大的木塔,在阳光照耀下,必然产生塔影,塔影随太阳的位置而移动,当在中午前后塔影则落在塔后的砖台上,由西向东,扫描而过;正午时分必然落在大殿的中轴线上,另一方面,塔影的长度,是随季节而变化,冬至日最长,夏至日最短;塔的上部五层及四层的影子每层每年必然有两次和殿身重合,影子的檐角正好落在大殿的檐口线上,在大殿的面上形成一层虚拟的塔身,在殿的檐口上增加了塔檐角的参差错落及空悬风铎的摇曳,两相衬托,更显出殿的气势巍峨。
当看到塔影罩殿的景观时,使我想起一段谈话,引发了一个推测。本塔中除底层佛像前有一供桌,可供人们敬香上供外,其余各层均无此设施,而且各层佛像坛座前也没有设置供奉的余地,在上世纪80年代,我即利用闲谈机会向居住佛宫寺近70年的老住持大行禅师探问此事,他说木塔上部各层一般不敬香供奉,过去只有挂灯笼的,而且很少,主要是为了防火,我又问:有没有许愿还愿的,他说有还愿的都在阴历四月初八,还愿时都在大雄殿院内敬香上供,再问为什么如此,他说师父传的。再问即不愿多说。我多次琢磨,产生了一个猜想,可能是为了防火,在木塔上部各层都不设供桌,不进行敬香供奉,而对人们的许愿还愿又不应该禁止,于是就选了四月初八这一佛祖诞辰,在大雄殿前,进行佛事活动。而阴历一天,一般在立夏日前后,每年不同,最大相差可达15天,中午阳光斜射角在22度至25度左右。塔影落在大雄殿前,几层塔影都落在地面或罩映殿身,可以形成虚拟的几层塔座分别前后排列,上香供佛,可以同时祭告各层佛座,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满足了心愿,同时在宗教礼仪及敬佛心理上也达到恰如其分的圆满,可以说功德无量,皆大喜欢,如果能复原原来九间殿的位置和高度,再按太阳的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对阴历四月初八的塔影,逐年观测记录,会了解到这一奇观更多的含义,可惜原景不存,只能猜想了。所以说对古代建筑的修缮改建应该慎之又慎。
奇观之四:百尺莲开,十环斗拱谱华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斗拱,应县木塔所用的斗拱形式有54种之多,是现存古代建筑中斗拱形式最多的一座,而且斗拱的作法有很多是在其他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中见不到的,可以说是宋、辽时期建筑的“斗拱博物馆”,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所在。
在中国从远古时期即采用斗拱,其起源及发展过程,历来有多种说法。但从木塔的暗层和明层内外槽斗拱的作法差异中,可以看出斗拱由原始状态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使人们对此有实体模型的对比。最初的木造房屋,是四周用木料叠筑围起来的,称之为井干式结构,木料的交换点用榫卯相结咬合在一起,形成非常坚固的壁式体系;进而发展成为下部井干壁上部有悬挑出檐的屋顶,为了悬挑,井干壁的上部在木料交接点向外挑出了悬臂;再发展即将下部架空,形成柱网便于生活活动,而把井干壁缩成用多层枋木组成的复合梁,围于四周,再在其上设置有悬挑出檐的屋顶;逐步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有斗拱联系的铺作层并托撑梁架和悬挑出檐的完善结构。木塔暗层的作法即显示出由井干式木壁向带悬挑式结构发展的形式,而明层的结构形式则是暗层结构形式的发展结果,在一座建筑中提示了斗拱形成的过程和发展渊源,真是难能可贵。
宋代李明仲著《营造法式》,总结了以前的斗拱的作法,制定了斗拱的形制和尺寸标准,称为法式,是指导营造各种建筑的通用标准,符合结构传力和构造的要求,充分发挥木材构件的组合功能,形成了完善的联结体,将竖向的柱和水平的梁、枋联结在一起。斗拱的基本构件是拱和斗,由不同方向交叉的拱和托在其下面的垫木叫斗的构件,组成一层斗拱组合,然后按照建筑物的规格,形式、出檐深度等多方面的需要,选定用几层斗拱组合,层层向上叠合同时逐层扩伸展开,形成一个多层的大斗拱组合体,习惯上称为一朵斗拱。在建筑物同一高度布置多朵斗拱,其势或接或离,虚实相间,疏密互衬,形成建筑立面上极具艺术表现的横向条形装饰带,称之为斗拱带,应县木塔立面上有十条斗拱带。特别是在檐下的斗拱,由于出檐深度不同,上承梁袱大小不一致,各层各面变化出多种形式,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在深远的檐阴影中层示多姿、厚重深沉,而承受阳光煊照处,熠熠生辉,两者交相映比,把整座巨塔装点得气势非凡,丰富多彩。
木塔各部的斗拱,可以分为转角斗拱、柱头斗拱和补间斗拱三类。转角斗拱是在角柱上的斗拱;由于八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是135度,所以在角柱柱头上有三组不同方向的梁、枋交会,向外挑出的拱有三个方向。在外檐的转角斗拱要托撑挑出很远的屋檐,而内槽的转角斗拱只托承交会的梁袱;随着各层出檐深度不同,和梁袱承重的变化,木塔的转角斗拱形式就有15种组成,极其复杂,转角斗拱总数为120朵,角部出檐最深的达4.5米,最浅的为3.15米。挑出的斗拱层数也有五、四、三、二的差别,由于每层挑出的长度有限制,故出檐愈深,挑出的层数也愈多,横向扩张也愈宽;这既符合木材强度的要求,又增加了挑出部分的稳定,同时也丰富了檐角的装饰美化功能,特别是用角下昂斜向伸出加长,更加突出了檐角的气势。
柱头斗拱是在外檐八角形每边中间两柱上的斗拱,上承乳袱,外挑出檐,有左右前后十字正交的四组枋木交会,故斗拱呈顺、横双向叠交,里外两方向挑出,各层变化繁多,共有10种160朵,其挑出层数和距离和转角斗拱配合,使每层檐口形成柔和优美的空间曲线,而且上下各层又复参差伸缩,呼应配合,极富动态变化之美。
补间斗拱是在相邻两柱之间,托于阑额及普柏枋上的斗拱,外挑出檐,里侧上无承托,里外双向挑出,是专为装饰而设置的,由于无承托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于是千变万化,在层、面、开间、里外之间均各具特色,共有29种136朵,其中配置了直华拱、不同角度的斜华拱、替木、各种云形拱、蜀柱等小构件,充分发挥匠师的想象力,呈现出千姿万态而又匀称谐和,将木塔内外装点的高雅醇和,雍容华贵,气势非凡。
对应县木塔的斗拱观赏,除了其构造和功能等专业方面的意义以外,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一般有五个切人点,即势、形、雅、变、淳。
所谓“势”即气势。斗拱的气势雄宏,参差错落,承托深远,衬出木塔高大峻稳,而且由下而上逐层观看,更能感受其气势之美。
所谓“形”即“布置”。布置得体使人百看不厌,在层檐下和门窗开间之间,增加一环参差伸缩的斗拱,配合着各层各面的牌匾,突出了中国建筑的文化底蕴。在各层屋檐之上,上层栏杆之下加一组托撑外廊的斗拱带,完美地形成由实向虚的过渡,宏伟中透出俊秀。让人感叹建筑艺术的魅力。
所谓“雅”即以质取胜,不施粉饰。木塔斗拱之美在于其拱昂刚劲,层次分明,每组斗拱内不存在虚假装饰构件,充分表现斗拱在发挥实用的功能,没有一点装潢渲染的意图,同时充分暴露出木材的苍劲本色,不加任何粉饰,所谓“木德参天”正是典雅的显示。
所谓“变”,即“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从功能上看木塔斗拱仅有三类,但顺势造型,竟然变化出54种416朵。当欣赏木塔的斗拱时,必须上下登临,内外穿越,八面绕行;细数对比,才能领会其“变”的妙及“变”的美。这一感受是一般古建筑景点难以体现的。
所谓“淳”即指斗拱的谐和,对比,互相衬扶,整体的韵味品尝,当对各部分斗拱观赏时,会感到各自的美妙,但整体来观察木塔的斗拱时,会发现各部分的对比不同是遵循着一个原则,即互相衬托扶持,每一处斗拱可以是主体,但也是他处斗拱的陪衬,有了陪衬会使主体显得更有特色,但如果互为陪衬时,就显示出整体的和谐,整体比每一单体更美,韵味十足,少一个单体都会减一分光彩,醇和厚重回味无穷。对此奇观,真使人流连忘返。
奇观之五:春曦迎晖,晨霭氤托空中阁
应县地处山西北部,气候寒冷,冬季多风,地冻较深,故而春日来迟,当春分前后开始地解土润,每当旭日初升时,在田野中弥漫着蒸腾的潮气,远远望去,像一层薄雾罩着大地,日头渐高,则水汽蒸发,晨霭渐收。而晨霭与木塔相遇,构成一组在他处看不到的奇景。
每当初春之际,晨光微曦,邻近居家炊烟初升,地面晨霭轻轻散布,巍峨巨塔笼罩在烟霭之中,接着在东方蓬勃的朝阳一闪而出,红霞满天,塔的刹顶及上层展现在霞光中,由于阳光是由下方斜射,塔的东立面上部,檐口斗拱、柱顶额枋、门窗格牖,被照耀的清晰鲜亮,毫无阴影遮挡,而下部几层仍处于烟霭朦胧之中,苑如中国画中的天宫楼阁,真是一大奇景。
在木塔的正东方有一东西向的街道,直通应县旧城区的十字街的北街,欲观此景,必须选早春三月天气晴朗少风的黎明,在塔东街上等待日出。
当然也可以选择在塔上的五层东向,黎明时等待观日出,此时周围处在日出前的幽暗中,整个县城仍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突然东方一缕强光脱颖而出,观日出者置身于日光沐浴中,有一种蓬勃生动的心情,而下面的城市仍处静寂的状态,就会感到木塔的静中育动的精神,也焕发自己的能动感。
奇观之六:夏暮无蚊,群燕飞舞净院庭
每当夏日酷暑,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暮色苍茫,晚餐之后,正是纳凉休息的大好时光,老人围坐闲话家常,孩童嬉戏互捉迷藏,但此时也正是蚊蚋肆虐之际,虽扇赶烟熏仍不免遭遇叮咬,是小城农舍夏季一大憾事。但在应县木塔的前后庭院内,却是清凉好去处,庭院深深,无蚊蚋骚扰。原来木塔中住着不少俗称马燕的小候鸟,夏初迁入,深秋则去。这种飞燕体型稍大,翅长腿短,落地后很难起飞,昼伏夜出,专噬蚊蚋小虫,每当夕阳西下,群燕则由塔中楼息处飞出,先绕塔近处上下飞翔,逐次向外扩大飞翔范围,凡飞过之处蚊蚋小虫全被噬灭。此时庭院内凉风习习,暑气尽消。或月色如水,漂涤着深沉凝重的塔形,和以微风拂动檐角的铃声,时断时续,令人心旷神怡,消除了一身疲劳,陶醉在醇和宁静之中。或清空五月,繁星满天,此时万籁俱寂,拔地而起的高塔有如插入苍穹的山峰,塔刹直指天际,星空笼罩四野,此情此景,能不令人感到壮观,唤起雄心壮志,激发出前进动力。如此良辰美景,实为一大奇观。
奇观之七:秋水倒影,微风皱塔濯涟漪
木塔北面大雄殿后,有一积水潭,当地人称之为“水沱”。是附近地面雨水汇集而成,并无天然水源,故雨季时水沱水面面积扩大,旱季则水面缩小,有时几乎干涸。应县地区年降雨量不多,而且经常春旱,故水沱积水通常以夏末秋初为多。当秋水满盈,水沱边沿可扩至大雄殿后数十米之远,此时正是欣赏木塔倒影的最佳时期,站在水沱北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木塔倒影。如果你选的角度合适,大雄殿的背影恰好遮不住塔身的下部,而塔院的后墙高度又略高于塔与殿的台基,对塔身遮挡不多,塔的全高及在水中倒影,完整的显现,是摄影留念的最佳取景。蓝天白云,耸塔平殿,檐角勾栏,远树近径,既展示于自然宁静的境界,又复映现于清晰的水面,两相对应妙趣横生;如有微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塔影变成一层层扭动的曲线在清漪中反复濯洗,常常使诗人画家情不自禁地讴歌泼墨。前二年闻说地方人士创意在此水沱周围,新建水沱沿公园,筑建水沱沿岸,扩大水面,引入活水源泉,保持常年水面宽广水质清晰,如能及早实现,对千年古塔又多一处可常观品赏的景点了。
(作者: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