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贵阳黔灵山
弘福寺的历史不长,距今也就有300余年,在众多的古老寺院中,也许提不上。但在贵州,这座寺院却非得提一提不可!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有一位四川潼川(今重庆潼南县)的赤松和尚...
佚名
|朝圣|弘福寺|赤松和尚|黔灵山|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16424836427.html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梧州骑楼街的牟子雕像。 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牟子,生卒年不详,名融,东汉末苍梧郡广信(...
康忠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114785840.html
-
唐三藏取经《佛教东传故事画卷》
根林
敦煌壁画颂扬高僧弘佛功德
唐三藏故事成为西游记蓝本
中国高僧千百年来致力弘扬佛法,实是印度佛教得以在华发扬光大的关键,敦煌三大历史故事画之一正是记录其事迹,歌颂其功德。最为中国民众津津乐道的,自然是唐三藏取经的故事,莫高窟壁画也以此为重要题材。
被誉为佛教一代宗师的玄奘,为河南洛州人,俗姓陈。他早有慧根,幼时随兄长学佛法,...
根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3578595.html
-
西域高僧,如鸠摩罗什等,深得礼遇。有了这一种非常宽松的传播环境,佛教在五凉生根开花结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凉州境内也出现了不少高僧,他们跋涉西行,携经回国,聚众弘佛,从事译著。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144982940.html
-
产生的,由多种因素促成。这些因素大致有四:第一,大乘佛教要求僧侣学习“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包括佛学、音韵、逻辑、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以便弘佛,“普度众生”。因而,有相当...
朱建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041785350.html
-
隋文帝敕葬舍利
隋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曾三次下令全国各州建立塔寺,派高僧分送佛舍利于各州,供奉于佛塔内。在隋文帝的推动下,包括朝阳(当时为营州)在内的全国各地,佛教迅猛发展,...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8445192198.html
-
粤东名僧释根宽
作者:林湘雄
在粤东现代佛教史上,有一位热忱弘佛,积极济世的名僧,他就是潮汕地区佛教领袖之一,岭东佛教会的创始人释根宽和尚。
根宽和尚,俗姓周,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生于潮南区峡山镇泗和乡桥东村一户清贫农家。他少年时聪慧颖悟,夙具善根,其胞兄少年悟道出家,他受熏陶,也继之发愿出家学佛。
1900年,他正值18岁之年华,便立志远行求师,...
林湘雄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53195594.html
-
约前350年 古印度信徒于加德满都(今属尼泊尔)建覆钵形十三层窣堵波以弘佛。 约前250年 目犍连子帝须在古印度孔省王朝阿育王支持下,于华氏城(今属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召集一千比丘举行“第三次结集”,以编纂佛教巴利文“三藏”。 印度桑奇大窣堵波(一号窣堵波)建成。 约前249年 阿育王赴蓝毗尼园、鹿野苑等佛教圣地朝觐,并建柱塔以纪念。 约前240年 师子国建睹波罗摩塔以弘佛。 ...
虚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31740995.html
-
所译佛经五部及所撰《西域记》呈唐太宗。唐太宗为玄奘的弘佛精神所感动,亲作答书,重道轻佛之心有所改变。 西藏大昭寺破土兴建。 648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唐太宗下令建北恩寺,以礼请玄奘居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3465124.html
-
寂寺、净影寺等都为名僧住持,佛法因此呈蒸蒸日上之势。《法苑珠林》记隋朝两代帝王的弘佛功绩时说:“隋文帝开皇三年,周朝废寺咸乃兴立之。名山之下,各为立寺。一百余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万人,立寺...29172部,治故像101000区,造新像3850区,度僧6200人。 右隋二君47年,寺有3985所,度僧尼236200人,译经82部。隋朝两代帝王的弘佛功绩,为后来唐代佛教艺术达到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0356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