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含经讲义 安井广度 第一章 阿含经的地位 一 佛陀一代所说之法是渡生死海的乘物,其乘物有大小与优劣之分,于是产生所谓的大小二乘 之别,因而遂有以“阿含经”为小乘(Hinayāna)经,以“华严经”、“涅槃经”、等为大乘(Mahayāna) 经之说。然而,无论看阿含经的任何部分,都没有写明此经是小乘,反而譬喻为“天乘”、“梵乘”,甚至可见到“一乘”、“大乘”之语,故称其为小乘是不适当...
安井广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1155316.html
-
深度与广度: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 ——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者:张广艳 吴艳 来源:《中国民族报》 10月8日至1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局限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范畴内的传统模式,正如方立天教授在致辞中所言,把社会学引入宗教研究领域,与人文学科范畴内的宗教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多角度、多视野为中国的宗教研究拓宽了广度、提高了深度,实现了...
中国民族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3167732.html
-
广度一切,犹如桥梁——我心中的弘一法师
厦门 何丙仲
1928年冬,弘一法师到厦门弘法,1936年5月曾移居鼓浪屿日光岩闭关修行。当时先祖父仰潜公(传略见《厦门佛教志·居士传》)在陈嘉庚先生之弟敬贤先生的熏陶下开始研读佛经,经常到厦鼓弘公挂单的佛寺去亲近他,向他讨教佛学的常识。弘一法师曾先后赠送他《南山律在家备览》等许多著作,还应先祖父之请题写了“信解受持”四个字为...
何丙仲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054192327.html
-
据佛子在线报道:2007年1月5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十七日),恭逢阿弥陀佛圣诞,陕西兴教寺弥陀念佛七法会圆满。兴教寺将举行上堂大斋法会,礼请和尚上堂说法,广度有情。届时将邀请“长安终南山佛教音乐团”在堂前演奏几近失传的长安终南山佛乐,供养十方诸佛法界有情,同时展现长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届时欢迎十方佛子光临随喜参加。 兴教寺客堂联系电话:85938110
【佚名】
|弥陀圣诞|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1/0847317310.html
-
如本法师答:佛寺盖得庄严(梵语vyuha)而广大,若能广度无量众生,盖大寺又何妨?若不度众生,又不弘法,亦不修行,盖雄壮的佛寺,的确有劳累十方信众之财;出家人若能不重名利,盖大佛寺,依此而广行度众,弘法利生,代佛宣化,普令大地有情,因迷而悟,因悟而证,是名功德无量!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9535112333.html
-
如本法师答:常住(梵语nitya—sthita)是诸佛菩萨,乃至一切圣贤僧所居住之圣域,在常住里有弘法利生事业,是实际履行佛法的道场,古来高僧大德时常于佛寺弘宗演教,广度无量僧众,令僧众得度超脱 ,可谓功德无量!常住是清净道场,是力行佛法最殊胜的环境,应学佛所行,遵佛所言,学佛所证之圣域,是故称之为,常住即是佛学院是也。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7204712598.html
-
如本法师答:佛寺盖得庄严(梵语vyuha)而广大,若能广度无量众生,盖大寺又何妨?若不度众生,又不弘法,亦不修行,盖雄壮的佛寺,的确有劳累十方信众之财;出家人若能不重名利,盖大佛寺,依此而广行度众,弘法利生,代佛宣化,普令大地有情,因迷而悟,因悟而证,是名功德无量!
如本法师
念佛|诚敬|因果|学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8/12/21003524671.html
-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须具备“为利众生”和“愿成佛”二种道心。然而,发菩提心主要的要件有三种:一、深心:要广修无量善法。二、悲心:要广度无量众生。三、直心:要正念真如,勇猛精进,自利利他。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33777563.html
-
常住(梵语nitya—sthita)是诸佛菩萨,乃至一切圣贤僧所居住之圣域,在常住里有弘法利生事业,是实际履行佛法的道场,古来高僧大德时常于佛寺弘宗演教,广度无量僧众,令僧众得度超脱 ,可谓功德无量!常住是清净道场,是力行佛法最殊胜的环境,应学佛所行,遵佛所言,学佛所证之圣域,是故称之为,常住即是佛学院是也。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23478045.html
-
如本法师答:世间危脆,皆事败坏不安之相,非久居之处,人命无常,轮回路险,生死事大,大圣佛陀怜念众生沉沦,不知醒悟,因而兴起大慈悲心,广度有情,佛陀以大悲心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名大悲三念住。...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名第三念住。
佛已证得平等性,心始终如如不动,是故,广度有情若遇顺逆苦乐之境,内心始终一如,无取无舍,无杂无染,无惑无动,不愧是人天导师、佛、世尊。
...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22441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