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6篇,用时1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新戒为何要“五戒”

    新戒为何要“五戒”  果一  佛陀尚未出家以前的印度,就已经充斥了许多出家修行的沙门,他们各自依著对于出世法的理解,而过著修行的生活。基本上他们都含有出世的色彩,可以追求的层次仅止于天人的福报,...说:诸比丘废毗尼,便读诵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诃责。”因此“佛制,比丘五以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可学习经论。”如同《四分律藏》中所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为...

    果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70269438.html
  • 遵循“冬修夏” 莲开净寺圆满举行佛七共修

    精进念佛 大众共修 佛七现场 莲开净寺报道:广东莲开净寺是倡导以“持戒为本、净土为归”的修学宗旨的道场,遵循着“冬修夏”的祖德遗风,夏天举行“结夏安居戒”,冬季举行“静修佛七”,每年冬季都要打几个念佛七。2005年,莲开净寺原计划打五个佛七,因举办冬令营活动,日前,提前一周圆满结七。

    佛教在线

    |遵循|循“|“冬|冬修|修夏||”|”莲|莲开|开净|净寺|寺圆|圆满|满举|举行|行佛|佛七|七共|共修|修图|图|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1/2002562600.html
  • 五台山普寿寺举行念佛堂结念佛七法会

      2008年11月28日,普寿寺开始洒净结佛七。  五台山一直以来是冬修,为了更好的让修一体化,普寿寺念佛堂开始洒净结七,准备结五个佛七。  这次结七是对内的,参加人员是普寿寺念佛堂的同学为主,知事在下午五点半参加一堂念佛。如瑞法师每天给大众开示半小时。

    佚名

    |法会|佛七|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1/10024632377.html
  • 玄奘大师年代之论定

    ,大抵十六、七年以上,即可称「年将二纪」也  。  『行状』之「法师年二十一,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  ,坐律」。『慈恩传』全同,但作「年满二十」﹔年满  二十,即中国习用之二十一岁。『僧传』亦同...及隋  、唐之际,固为教界所共知者。律说﹔「五年以前,专精戒  律」。此非谓不经论,而是受具足戒已,五年内依止师长  ,修学戒律,不得离依止师。故依佛制,受具以后,即应坐  律。以此,『行状』及...

    印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4871161.html
  • 为何7成网友支持以暴制暴

    这种信任危机继续扩大,导致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和不断激化的矛盾。 銮说,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加剧了中国人的负面归因倾向。社会结构转型就像一场核裂变:一方面它释放出无比巨大的热能,...ldquo;墙倒众人推”甚至“落井下石”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这反映了中国人社会本位和法治意识的淡薄。 銮认为,改变国人心理,关键是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区分...

    佚名

    |社会|教育|纪实|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7/09552486768.html
  • 佛教史地考论(六)

    无不合。将者,将至未至,大抵十六、七年以上,即可称「年将二纪」也。   『行状』之「法师年二十一,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律」。『慈恩传』全同,但作「年满二十」;年满二十,即中国习用之二十一岁。『...教界所共知者。律说;「五年以前,专精戒律」。此非谓不经论,而是受具足戒已,五年内依止师长,修学戒律,不得离依止师。故依佛制,受具以后,即应坐律。以此,『行状』及『慈恩传』所说,「年满二十,即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63240519.html
  • 具有高旻特色的佛事活动

    一刻的功德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一念清净成正觉”,说明了禅堂是个转凡成圣的地方。所以每年都有许多信众来参加打七,而且是法喜充满,甚得受用。  (二)、:“农禅并重”的出坡、讲经活动   “冬参夏...旻寺于农历四月至七月的结夏安居期间,大和尚往往会安排一些讲经活动,带领弟子们学习经律。但高旻寺讲经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安排在晚上。那是白天要出坡的缘故。高旻寺的也就包括了出坡与讲经两方面。  有的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1151652.html
  •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纪念碑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俗姓陈,本名袆,为世家之后。幼习儒典,长饫佛经。年十一,披剃于洛阳净土寺。游历讲肆,洗耳净心。年二十一,成都受具,坐律,练志菩提。既遍谒贤,备餐其说,惑宗途之异,遂誓游西方。贞观三年,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经行数万里,游学百余国,目晓耳闻物产风土之差、习俗山川之异。归作《大唐西域记》,成就世界文化名著。奘师游学,转益多师,棲迟名寺。那烂陀寺,僧徒常有万人,并大乘兼十八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65570374.html
  • 玄奘法师年代考

    为无  可易者。  至玄奘受具足戒之年,行状谓其乃以武德五年(公元六  二二年)于成都受具,「坐律」,时年二十一岁。慈恩  传亦谓其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戒,「坐律」,惟时年  为二十岁。...也。  至慈恩传与行状所以皆云玄奘于武德五年受具足戒者,  殆误将玄奘「坐律」与受具戒之年混合而为一耳(注16)  。而究之则受具戒与「坐律」,本为不同之二事,不能  强合为一。考行状,谓玄奘...

    罗香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473561.html
  • 关于〈读后感〉一文之回应

    模式打转,如此才能超越两性的对立意识,而体现佛意,下知读者大德以为然否?  三\关于五戒  其实所谓;“五戒”的提倡,是律中的通义,·八从)文及(读后感)中所争的应是下句:“五之后方许听教参禅” 。光说“五戒”四字,决无论证“下得习教参禅”的可能。只因中国人好简,古德就五下离依止之义,而简述为“五戒” ,笔者当然清楚它在律中难得文字上完全相同的“文证” ,但就意义上言,那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35764733.html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