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88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

    有多少呢?   53、天天三更半夜还在网上的人,本身就是养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医也是这样。还有,他们的心量也是斤斤计较,试问这样的人连自己都保不住,还怎么医人呢?   54、...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

    识体”;[54]还有玄奘对“佛性”的强调(这个词26次出现)。[55]  然而,印度佛教的这种趋向却正符合中国哲学本身的特点,因此,它就在中国佛教里发扬光大,建立起可以被称为“中国佛教形而上学”的思想。... Press, 1992, p. 204。  [54] 参见 Dan Lusthaus, Buddhist Phenomenology,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2...

    梅谦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1973473.html
  •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

    节要记录,既便记忆,亦可备异日检查”;[54]第三,再检阅三大部中的《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以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之前还没有看过的部分。   又戒律的名相太多,而且学习戒律,只可明求,切忌意会。因此,据...,第72期。   [51] 见王春娇:《弘一法师告别尘世》。   [52] 陈永革:《弘一大师研律明戒》,见《浙江佛教》2003年第3期。   [53] 同上   [54] 弘一法师:《四分律戒相表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2373475.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和‘人生佛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所关注的对象都是现实社会人生。”[53] 汤一介教授亦说:“我认为,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54]   但情形亦并...人间佛教’展望新世纪的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54] 汤一介:《人间佛教之意义》注五,《普门学报》第5期,2002年9月。  [55] 李明友:《太虚及其人间佛教》,杭州:...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佛门中的“安居”犍度

    451页。   [11] 《大藏经》第2册,676页。   [12]义净:《南海寄归传》,《大藏经》54册,217页。   [13] 《大藏经》22册,第451页。   [14] 《大藏经》第2册,...

    照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8.html
  • 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

    版,2002年3月第7次印刷,第142页。  [3]《大正藏》第54卷,第1159页中下。  [4]《大正藏》第33卷,第942页下。  [5]《大正藏》第34卷,第285页上。  [6]《大正藏》第...

    袁经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473511.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认识”等意义。而有情的认知的形成,亦由于“识”的存在,使得觉知认知过程中的各个面向,能起分别的作用(discriminative function)。[54]  Hamilton从五蕴的受、想二蕴,与...生长增广。”(T02, no. 99, p. 9, a5-11)  [10] 《中阿含经》卷54:“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更乐,缘更乐有觉,缘觉有爱,缘爱有受,缘受有有...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宋朝的佛经翻译

    致宗笔受,沙门仁彻、道满、启冲缀文,沙门守贞、继隆、希昼、道一、绍溥、智宣、重珣文秘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53、《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四卷,  54、《发菩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3.html
  • “万世立量之通轨”还是“一时之用”?

    内法传》卷四,CBETA, 2007, T54, No. 2125, p. 229, b20。  [22] [英]渥德尔:《印度佛教史》,王世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35~436页。 ...

    郑伟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124173790.html
  • 佛教哲学与京都学派:吴汝钧与赖贤宗对谈

    现在是54岁,我的一生的学思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1-20岁:这是吸收一般知识的时期。(2)20-40岁:念大学,攻博士学位,选定了佛学和哲学当作我终身从事的学问志业,不断提高知识。(3)40-53...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97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