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4812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红尘觉悟(3)

    ,"外无一物"(《五灯会元》),因而他们都反对把开慧成佛推向遥不可知的后世。神秀在《观心论》中明确宣称,"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奥,何须晤首。"在.《大乘无生方便门》中也说:"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4650540.html
  • 红尘觉悟(5)

    只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个人欲望的实现和满足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然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社会的现实条件,却总是难以满足全部个人的欲望,因而在利益方面,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便不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4750542.html
  • 论念佛的净心意义

    佛之名号、十力、四无畏等,乃至观想佛之三十二相规则发生。在《增一阿含经》第十四(大正藏二.六一五页上)有文:“设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畏怖衣毛坚者,尔时,当念我身,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

    宏正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3050942.html
  •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

    [5] 本文所引敦煌本《坛经》为铃木大拙校本。此四字据Philip B.Yampolsky 校本(见该作者所著《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采...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551006.html
  • 佛教大藏经传入朝鲜半岛述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 见《魏书·冯熙传》。据敦煌卷子S.996《杂阿毘曇心》卷六末题记,太和十三年于洛阳任内写一切经十部,每部1464卷,此《杂阿毘曇心》卷子即是当时流入敦煌...

    杨晓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4151071.html
  • 熊十力的体用论的基本结构与平章儒佛

    熊十力的体用论的基本结构与平章儒佛  ──熊十力的体用论之“体用一二而有分,分而仍不二”与平章儒佛,并驳翟志成  赖贤宗  第三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  (1998.12.26出版)  页...与本心”,熊十力于《新唯识论》<明心上> 说:  独体谓本心,是乃吾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无取无著... 此际,则独体炯然,所谓空不空如来藏是也……此中如来藏,即本体或本心之别名。空者,  页...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3951601.html
  • 解读《鸠摩罗什传》:兼谈中国中古早期的佛教文化与史学(1)

    鸠摩罗什的一位老师佛陀耶舍(Buddhaya?as)的描写和罗什传对照,那么就又可以找到解释的线索.[41] 在僧祐与慧皎笔下,佛陀耶舍的生平除了出生没那么神奇外,与鸠摩罗什可以说十分的相像。佛陀耶舍...

    陆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5351621.html
  • 灵山佛教文化的探索与思

    是么多大,这种心理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而富人呢?很多富人家里养一条狼狗还不行,要养两条,为什么?他怕人家来杀他,保镖要好几个,如果我们的富人,能够象比尔.盖茨那样,老早就立遗嘱把钱捐出来做慈善...

    吴国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0651641.html
  • 海天佛国普陀山

    因为,莲为大士出尘相,海是空王度世心。”  16.普陀山石景  其实,除了沙滩.礁石和奇洞之外,普陀山的怪石也是让参学的佛子深思妙悟,让观光客大呼神奇的景色。古人就留下这样的诗句:“普陀石石尽成禅,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1251656.html
  • 增上信学

    上就是在成就观察忍,也就是我们看《中阿含》54经说要奉事善知识,要往谐善知识所听闻善法,听闻正法,然后观法义,内正思惟,最后要受持法,翫诵法,.观察忍,这些都属法次法向。我们了解佛法运用到生活,这样...透过增上信学方式来一步一步的逐渐逐渐由随信忍,观法忍,而最后成就信解脱的须陀洹果位。(1992.8.16讲于《台北新雨》道场,定稿经杨郁文教授过目订正。)...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395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