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寺庙里的变迁看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林布寺的舍利塔。【中国网 张露露 摄】
林布寺的僧舍。【中国网 张露露 摄】
林布寺僧人丹培加参的起居室。【中国网 张露露 摄】
林布寺僧人丹培加参在使用电脑。【中国网 张露露 摄】
林布寺僧人格列加措。【中国网 张露露 摄】
到林布寺朝拜的信众。【中国网 张露露 摄】
在扎什伦布寺外朝佛的日喀则市民梅朵卓玛。【中国网 张露露 摄】
27岁的僧人丹培
中国网8月20日讯(记者张露露)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车仁乡,有一座幽静的寺庙--林布寺。顺着一座名为长松山的蜿蜒山路走上去,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白色的舍利塔,走过舍利塔,爬上数十级石梯,就来到林布寺的院子一角,27岁的僧人丹培加参正在和小猫玩耍。
和寺里的另外16名僧人一样,丹培加参的日常生活就在这里展开。丹培加参本名丹增,家在江孜县江孜镇。问及他出家的原因,丹培加参通过藏语翻译告诉记者:“小时候身体不好,一直上不了学,家人就把我送来寺庙了。”说完还笑了笑,带着一丝羞涩。
丹培加参17岁到了林布寺,一待就是10年。据他介绍,自己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到8点念经,8点洗漱和吃早饭, 9点到11点一般都念经,有时候则会受邀去信众家里超度。下午的生活也大部分是念经或者帮助打扫和看管寺庙。
院子的另一角有数级石梯,拾级而上,就到了僧人们的住处。僧舍横排而立,一排有四个小院,据丹培加参介绍,每位僧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小院。
丹培加参带记者到了他的小院。院落的左边是卧室兼起居室,右边是专门的念经的房间。起居室有十几平方米,看起来宽敞而温馨,以藏式风格装饰,红绿色为主。房间里有一张沙发和一张沙发床,一个红绿花纹的茶几,茶几上摆着水果和零食。“有时候家里亲人来了, 就会在这里招待他们。”丹培加参说。房间里还有一台电视,正播着藏语节目。
和卧室隔着一个狭窄过道的是念经的房间。房间比起居室小,一进门就是张小桌子,桌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丹培加参说,电脑没有联网,主要用来阅读电子版的经书。房间里还放着一张窄窄的床,是他平时打坐念经的地方。
丹培加参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家近,且寺庙里有假期,家里如果有事随时可以回家,在家也不长待,往往是办完事情就回来。
在和记者交谈的时候,丹培加参一直在笑,有时候一笑还会露出门牙之间的缝隙。问及他有没有什么烦恼和未来计划,他说:“平时没什么烦恼,我很喜欢这里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就想一辈子安安分分地当僧人。”说着又咧嘴笑了。
以前的寺庙“破破烂烂”
和丹培加参不同,今年41岁的僧人格列加措刚来林布寺的时候,生活是另一番模样。
“我1990年来的时候,大殿破破烂烂的,有时候还漏雨……信教群众活动的院子没有围墙,(等于)在土地里跳(指过跳神节)。”那时候僧人住的也不好,“5、6个人住一间。”
吃饭也曾经是个问题。“不要说吃好,吃饱都困难,有时候连酥油茶都喝不上。以前主要是靠家里送糌粑和酥油茶过来。现在以寺养寺,一天三顿都在寺庙里吃。”格列加措说。
据格列加措介绍,寺庙里的僧人加入了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同时于2012年纳入了城镇医保的范围(以前是农村医保),生活有了很大的保障。最近寺里有名僧人病了,在成都需要换肾,寺庙拿出12万元,县里出了3万元,其它则通过医保报销。
格列加措说,每年过藏历年和佛教节假日期间政府会来寺里慰问,过年的时候会送来酥油、肉、面、砖茶、大米、菜等。
日益繁盛的佛事活动
对于僧人和信教群众来说,以前进出一趟林布寺十分不易。位于半山腰的寺庙虽然幽静,但由于以前上山的路是土路,交通十分不便。僧人如果从外面回来,从山脚走到寺庙要30至40分钟。而如果寺庙到江孜县城采购日常所需,物品就得靠马车拉。“以前如果从江孜买了满满一车东西,到了山下就得卸下来一部分,然后靠人背、马驮运到山上。”格列加措说。
但如今,从山脚到寺庙修起了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开车或者步行都十分方便。在林布寺短短的两个小时里,记者就看见有一些群众来到寺庙,据说是附近东嘎乡的村民。
“现在这个(水泥路)肯定更好。以前土路的话车子过不了,年龄大的来拜佛的群众基本上不来,现在的话,信教群众直接可以上来……群众来拜佛基本上是开车上来,有些是农用车,不到2分钟就到了。” 格列加措说。
除了进出寺庙方便很多,林布寺的佛事活动在这些年也日渐繁盛起来。据格列加措介绍,部分佛事活动从1981、1982年开始恢复正常。藏传佛教的一大节日跳神节则于1994年开始恢复,当年的参加人数不超过1000人,而今年的跳神节则有2000多人参加。
虔诚的信众
深山里的林布寺主要是服务于当地的群众,而与之相隔约100公里的扎什伦布寺则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信众和游客。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庙,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在这里,记者碰到了四川阿坝州的一家四口佛教徒:22岁的女孩带着自己的妈妈和爷爷奶奶专程来朝佛。一家人带着点灯的酥油,在寺庙里就地磕长头。据女孩介绍,他们从四川出发,先坐飞机到了拉萨,去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然后乘坐拉(萨)日(则)线列车到日喀则,之后还会去青海和甘肃。女孩说,一家人以前都是在四川省内朝佛,这些年进出西藏的交通改善了,于是这次专程赴藏朝佛。
而来自北京的35岁的刘先生和妻子则是寺庙的常客。据刘先生介绍,自己从7、8年前开始信佛,最近四五年每年都会到西藏朝佛,每次都待上十几二十天。“佛教的教义劝人行善,有信仰的话做什么事情都会有行善的想法。”他说。
据扎什伦布寺的寺管会干部巴琼介绍,每年旺季期间,即5月1日到9月30日,寺里平均每天会接待1500到2000人。而如果遇到大型的佛教节日,“参加的有四五万人。”
为了方便信众和游客,扎什伦布寺一直在改善寺里的基础设施。据巴琼介绍,寺里今年在修整石板路,以方便群众行走。 下一步还可能会安置电动车,“内地来的信众和游客从低海拔地区来,有些走路喘气都喘不过来,有电动车会好很多。”
走出扎什伦布寺,寺外也有一些在磕长头的信众。60岁的日喀则人梅朵卓玛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早上7点都会绕着扎什伦布寺一圈,今天因为家里有事,快12点才来。说完,她就开始朝着寺庙的方向磕头,口里念念有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