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弘一大师德学会议论文

第四届弘一大师德学会议论文题目作者现职
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佛法门思想洪修平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弘一大师与堵申甫的友谊和道谊陈星杭州师范学报、编辑部主任;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
弘学泰斗 佛门赤子─陈老师慧剑居士侯秋东屏东师范中文系退休教授
论弘一大师休息净土所谓‘去去就来’对后人的提示释慧观西莲净苑法师、编辑;僧伽医护基金会教育组长
弘一大师人格范式对当代佛门缁素的影响于凌波李炳南居士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佛学研究者
弘一大师着《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在律学上之地位与特色释昭慧玄奘大学研究所副教授;弘誓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中华民国关怀生命协会理事
李叔同‘天津时期’的有关人物沈金梅‘天津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试论天津地域文化对李叔同青少年时代的影响李载道天津市弘一大师研究会会长
论青少年时代之李叔同人格模式及其艺术风格西槙伟爱知县立大学外国语学部中国学科助教授
弘一大师出家前佚失史料综论郭长海长春师范学院中文系退休教授
试论弘一大师早年的‘寄情’生活徐正纶浙江‘文化交流’杂志社编审
佛光开霁 史略勾沉李莉娟弘一大师嫡孙女;天津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九十年代弘一大师之研究业露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
弘一大师‘天津时期’金石作品考析崔锦天津艺术博物馆馆长
从弘一大师‘书信卷’考析其人格风范李壁苑私立华梵大学美术系兼任讲师
弘一大师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对在家居士之提示与特色刘继汉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杭州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研究员
弘一大师‘华严思想’之探究与归向龚隽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弘一大师‘温州十年’僧俗道谊合论戈悟觉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国家一级作家
弘一大师与叶为铭的友谊与道谊曹布拉杭州师范教授;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 南京大学教授 洪修平
弘一法师是近现代著名的佛教僧人,爱国爱教,曾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在近现代佛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的思想。首先让述了禅与念佛及念佛禅,其次概述了念佛禅在中土的流传发展和演变,然后探讨了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的思想及其特点,最后对弘一法师得念佛对当代佛教发展的影响作出了分析。文章为,念佛与禅,本来就关系密切,特别是在中国佛教中,两者由有特殊的因缘。弘一法师提倡念佛,并不意味着排斥经教与禅修,他主要是从"最契时机"和"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的方便角度提倡念佛法门的。弘一法师提倡的念佛对净化人心有相当的意义。



弘一大师与堵申甫的友谊和道谊   陈星
世上有关堵申甫的史料正如同他的姓氏一样十分罕见,完全可以用"点滴"来形容。因为罕见,诸如《弘一大师全集》《弘一法师书信》《弘一大师李叔同书信集》等书中涉及堵申甫的注释均是三言两语,甚至连堵氏的生卒年亦无法确认。为此,要谈堵申甫与弘一大师的交游,并先考证堵申甫的生平。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一、堵申甫生平初探──较准确地考证出了堵申甫的完整生平概况,纠正了以忘错误的表述;
二、弘一大师致堵申甫信的年代及写信地点考──将以往出版物中有关弘一大师致堵申甫信的注释作了考证,指出了错误,提出了新的见解;
三、堵申甫与弘一大师的友谊和道谊──对弘一大师与堵申甫的交往过程作了阐述,并对《断食日记》的下落作了介绍。



弘学泰斗 佛门赤子─陈老师慧剑居士 侯秋东
本文首节叙明作者尊称陈老师慧剑居士为弘学泰斗及佛门赤子之故,以及作者与陈老师结缘之经过。
第二节介绍陈老师坎坷不平,历经艰辛之童少年时代以及尔后十五年漂泊颠沛之军旅生涯。
第三节说明陈老师退役后直到生命结束,四十二年间如何忙碌于修行、写作、教书和编辑佛教杂志。
第四节点出‘学佛’二字,作为陈老师一期生命的轴心。
那是从二十五岁在舟山群岛的岱山岛得遇其皈依师─静安老和尚起,到他七十七岁往生为止,共五十二年间,‘学佛’一直都是陈老师生活的重心与安身立命之处。
第五节叙说陈老师研究、发扬弘一大师德学之经过及成果。
第六节指出陈老师对佛教的特别贡献─显正与摧邪。此种批判附佛法外道的文章及多数佛教学者无意写或避免写者。
末段以陈老师遗留的著作及人格风范直得大家欣赏与学习作为结论。



论弘一大师休息净土所谓‘去去就来’对后人的提示 释慧观
一、 弘一大师‘去去就来’之悲愿编辑之事,仅可量力渐次为之。若欲圆满其业,必须早生极乐,件佛证果,回入娑婆,只顾间事耳。
二、 净土法门‘去去就来’之意义‘去去就来’乃上品上生,乘愿再来。上品上生者,临命终时,三圣亲迎,坐金刚台,如弹指顷,生极乐国,生彼国后,见佛闻法;即悟无生,等因八地;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
三、 ‘莲华开后见慈尊,亲听法因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为安养入娑婆。’是也。
行人对于‘去去就来’之研习要‘去去就来’,须修上品上生知因,发回入娑婆之愿。

上品上生者,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像发愿心。是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像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弘一大师人格范式对当代佛门缁素的影响  于凌波
一、 弘一大师的生平
二、 弘一大师的人格特质
三、 大师人格范式对出家法师的影响[举例]
1、观愿法师
2、济涛法师
3、广化法师
4、其他:
四、 大师人格范式对在家居士的影响[举例]
1、林子青居士
2、陈珍珍居士
3、陈慧剑居士
4、其他:
五、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



从弘一大师书信简中探其人格风范 李璧苑
【摘要】
弘一大师一生被保留下来的书信之多,应该是中国历代僧人之冠!这些书信包含了在家和出家两部分,因此对于弘一大师的研究,提供了更细微与更重要的资料。
目前已经出版的弘一大师书信方面的书籍,有泉州弘一大师纪念会出版的《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卷中的<书信卷>部分,《弘一大师书信墨迹》,秦启明先生編著的《弘一大师书信文集》,戈悟觉先生主编的《弘一大师温州踪迹》等。这些編著资料的价值,存在着弘一大师的人格、思想,亦保留了弘一大师的修行精神,所以本文意从这些书信资料中,试探其人格之风范。
诚如《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卷中所收的书信数量,即有一千零三十九通之多,其中就有七百多通是手迹稿,因此除了书信内容之外,手迹墨稿的书风,又可验证中国书论中‘书如其人’的理论,是否全面恰当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有两部分:一、在家时期;二、出家时期。其中在家时期又分成天津时期、上海时期、留日时期、杭州时期等四个阶段。在方法上,则以时间的脉络为纵轴,以信件的内容为横轴,期能在时间的延展中,窥见弘一大师不同阶段的人格思想,与在学佛之道上如何达到理事圆融的心境等。




论青年时期之李叔同人格模式与艺术风格 西槙伟
论文大纲:
李叔同一生中,其人格模式有过几次转变。特别是他青年时期,正处在传统价值观念动摇、近代价值观念萌生的时代,所以,李叔同青年时期的人格模式转变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李叔同从小接受的是以成为一个传统文人立身出世为目标的教育,他在研习经典、应科举考试的同时,对历来文人的业余爱好──金石书画非常感兴趣,有很深的造诣。作为一名文人知识分子,李叔同具有很强的社会改革责任感,然而在无以发挥其才智的情况下,则以诗书画自娱,这都说明他继承的是传统文人的人格模式以及艺术方法。
清末一九○五年废除科举,这一传统文化制度被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所取代。科举制度的崩溃,动摇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而李叔同青年时期人生道路的抉择、人格模式的转变,向不同的艺术方法的追求,都是与此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的。
一九○五年秋李叔同东渡日本求学,他选择的是人格模式的转变是很大的。本文将对李叔同这一时期的人格模式转变,做如下具体分析和论述:
(一)时代意义何在?
(二)成功与否?局限性及其原因又在哪里呢!
(三)其人格模式与后世的影响。




试论天津地域文化对李叔同青少年时代的影响 李载道
一、 引言
李叔同在天津志学与成长年代时期天津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 李叔同的家世及接受的经史教育,为他早年知识积累和思想形成打下了根基
李叔同的家世。受惠于盐商和文人的双重世家,他从五岁即接受经史教育,经过八七年的家馆课程在经史诗文和文字学等方面具备了扎实根底。
三、 李叔同在津的师承关系与士林的往来以及在津学界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使他受到多方面的文化艺术陶治
李叔同十五岁时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后又师从赵幼梅学习诗词文章,师从唐静岩学习金石书画。同时还与津门文化名流时相过从,切磋技艺,受到这些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天津是西方文明引进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种西学东渐的文化氛围,为他接受新思潮、创造性地发展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合的高层次艺术,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李叔同受到当时教育界、文化界新派人物的影响,还通过研读有关介绍西方文明书籍,很早接受到新知识、新思想,受到新思潮的启迪。也就在这时,开始走上艺术教育的生涯,是推行西洋美术教学的模式和内容的第一人。
五、 从李叔同诗词作品中流露出的津乡情缘,也可看出天津地域文化对他影响之深
津估大地哺育了他、教育了他,他与故乡和故乡的亲友,有着无法割舍的深厚情谊。在他许多诗词作品中就流露出这种情感。
六、 结语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弘一大师艺术才能和思想性格的形式,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天津地域文化对他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他一生的辉煌建树是在天津地域文化的沃土里奠定的坚实基础。



佛光开霁 史略勾沉  李莉娟
弘一大师身后‘天津地区’出版,创立之纪念机构、场所、书刊文物汇述
弘祖出生于天津,与天津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天津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目前,天津的研究机构与纪念活动在不断地开展,成为‘弘学’研究热。


一、 纪念机直、场所、纪念活动
1. 天津大悲院弘一大师纪念堂
一九五六年开始策划,经过一年的征集筹备,‘弘一法师纪念室’成立。
2. 天津戏剧博物馆内‘李叔同’弘一大师展框;主要介绍弘祖早年在话剧方面的成就。
3. ‘李叔同书法碑林’选用弘祖出众前后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74件。
4. 天津李叔同─弘一大师研究会
1992年5月25日成立。1992年9月和2000年10月举行了大型的海峡西岸纪念弘一大师研究会。
5. 大悲院纪念室内弘一大师铜像开光典礼。
6. 弘一大师腊像
1995年由天津美术学院蜡像雕塑家尔宝瑞先生塑造。

二、 天津地区出版的书刊
1. 《李叔同─弘一法师》
2. 《李叔同研究》
3. 《弘一大师韵语》
4. 《李叔同印存》
5. 《天津文史》
6.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志》
7. 《李叔同─弘一大师纪念集》

另列:由华非先生制印560组‘弘一大师名号游踪印丛’

崔锦

《弘一大师天津时期金石作品考析》

一、 近年在天津发现的《李叔同印存》的真伪考试:
1. 从《李叔同印存》的流传经过(源于李叔同的忘年交徐耀庭家中)考试《印存》真实可靠。
2. 从李叔同寄给徐耀庭的信封上的用印与《印存》中的印相对照(如吉祥、庚辰生二印)印证《印存》的真实可靠。

二、 从《印存》中看李叔同与当时天津著名书画家的往来。
1. 张兆祥
2. 李澄浠
3. 王吟笙
4. 徐子明
5. 马佳同
等人传以及和李叔同的关系。

三、 从《印存》中的作品觅李叔同金石作品的风格。



弘一大师出家前佚失史料综论 郭长海
论文大纲 福建版《弘一大师全集》有许多材料未曾收入。
现分类叙述如下:


一、 诗歌 除《李苹香》一书收入了八首诗公外,还有《和冬青馆主题京伶瑶华画扇四绝》、《照红词客介香梦词人属题<采菊图>为赋二十八字》、《冬夜有感》、《醉花阴 闺怨》等。联语《题城南草堂》、《题严州佛学阅书所联》及诗钟等。
二、 文章 早期有《难得》,一九○五年有商务印书馆征文两篇;一九○九年──一○一○年有《艺术谈》之(一)、之(二)、之(三)等,一九一二年有《西洋画法》、《广告丛谈》以及《诛卖国贼》、《闻济南兵变感言》、《赵尔巽如何》等。一九一三年有《唱歌法大略》、《西洋画特别教法》等。
三、 书信 一九○一──一九○二年有致海上同人二件,一九一二年有效曾存吴、补园、毛子坚、痴子等,一九二四年有致尤玄父等共八件。
四、 书法 有自题《国学唱歌集》封面及内栏等七幅,为友人书籍题封面十四种,及其他笔迹八种、还有书写精美之《白阳》杂志全份。
五、 绘画 有《朝》(油画)、《存吴氏之面相种种》(漫画)、新新舞台之演出速写画四件,及临摹画一种。
六、 篆刻 有《后起之秀》、《完白后一人》、《城南草堂笔记》等三种。
七、 美术广告 有为《太平洋报》所作美术广告二四○多幅。



李叔同‘天津时期’的有关人物  沈金梅
李叔同同一八八○年十月出生在天津,及至一八九八年十月奉母携眷移居上海,加上以后有四次(一九○一年春、一九○五年夏、一九○六年夏和一九一一年夏至一九一二年初)短期居留,他在故土生活了大约二十年。这是李由幼年到青年的成长时期,也是他在学业和艺事上广泛吸收,不断进取到逐渐成熟的时期。这期间,他不只与众多师友、艺友和戚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他们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将要考察与描述的,即为李叔同在天津时期开始交往的部分有关人物。
文章分四部:──


一、 师友:从李叔同与严修、王守恂、徐耀廷的交往以及从学赵元礼、唐静岩的过程,看其青少年时期的师承与为学。
二、 艺友:介绍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王吟笙等,以及李叔同与这些人物终日盘桓、切磋艺事的情形,看李如何不耻下问,广收博取,从而在诗、书、画、金石、文物鉴赏等方面无一不精,多才多艺。
三、 戚友:从李叔同与李圣章、李石曾以及姚氏昆仲等戚友们的交往,看其亲爱内涵的拓展。
四、 综论:意在从环境氛围、时代思潮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说明李叔同青少年时期所遇生活圈子以及人际交往,影响了他日后发展的方向。



试释李叔同早年的‘寄情’生活  徐正纶
论文大纲:
李叔同早年曾一度寄情声色,与妓女、坤伶、歌郎,如朱慧伯、李苹香、谢秋云、金娃娃、语心楼主人:杨醉喜、高翠娥等人,都有过交往,并以诗词酬和。对于他的这段经历,目前存在两种不无片面的认识和做法:一是唯恐因此损害弘一大师的圣洁形象,竭力回避,讳莫如深;一是为了哗众取宠,对此不惜加油添醋,肆意铺衍。本文有感于此,试对李叔同早年的寄情声色生活,进行一些剖析。


全文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着重分析李叔同早年寄情声色的主客观原因。本文认为因为李叔同当时寓居于上海这样一个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他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并对西方文明作了片面理解,从而对声色生活在认识上步入两大误区;更由于他目观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心中极为苦悉,无处发泄。于是便‘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以诗酒自娱’。本文进而指出,尽管李叔同涉足声色,在主观动同上不无偏颇之处,但毕竟说明他的这一行为的出发点,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和一定的爱国情怀,这与趣味低俗的浪荡公子或狎邪文人的动机,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部份着重探讨李叔同寄情声色的过程表现。这是本文的重点部份,又分为三个部份展开阐释:其一,李叔同在寄情声色中,始终没有淡忘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他虽然处身于温柔旖旎的氛围之中,但无法摆脱因忧国忧民而引发的愤怒焦虑和悲哀。正如上海各妓朱慧伯所说,与李叔同‘过谈累日,知其抱负非常,感事愤时,溢于言表。’
其二,李叔同混迹北里,所追求是不是‘色’,而是‘艺’。他比较欣赏的乐籍中人如李苹香、杨翠喜、金娃娃等,都在艺术上拥有较高的修养和水平,各自在诗词、戏曲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尤其像李苹香,‘貌本中姿’,只是因为嫽写得一手好诗,得到李叔同的赏识。因此,他的友人姜丹书在解释李叔同与乐籍中人频繁往还时,曾中肯地指出: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在’寻觅艺术的‘知音’而已。
其三,李叔同走马章台时,曾写过不少诗词。这些诗篇大都抒发个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尤其是写赠老妓高翠娥,语心楼主的几首诗,更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凭借‘弃妇’的形象,宣泄他个人当时在仕途上极不得志的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借‘弃妇’形象,倾诉自身的不幸,这是中外诗歌史上屡见不鲜的文学现象,白居易的《琵琶行》,即是一例,因此不能与一般旧文人咏妓的艳诗等量齐观。


第三部份着重论述李叔同对寄情声色的事后反思。他早在一九○四年就对自己当年拈柳平康的这段经历,有过强烈的忏悔情绪,‘悔煞欢场色相因’。但真正全面清算他早年声色生活的,还是在他出家以后。弘一大师在出家后不久,就对当年所写诗词,认为‘多涉绮语,格调亦卑,无足观也’,作了彻底的否定。尤其是他后来竭力证明《香奁集》非韩偓所作:‘偓乃刚正之人,岂是作《香奁集》诗者?’更说明他把欣赏、眷恋深闺绮阁的旖旎风情,视为关系一个人的人格高低、品质美丑的劣迹。他出家以后甚至连书写‘女部’的字都感到‘不合宜’,因而‘不愿执笔’。弘一大师此时对声色生活的否定,固然带有佛教的宣扬的禁欲主义成份,但主要出于对自我道德完善的努力追求。在这一点上,他与那些不但不追悔反而眷恋不已自己早年艳情生活的风流文人,也划清了界线。


第四部份归结全文,指出对李叔同的早年声色生活,不能以庸俗的视角进行观照。这段经历不但无损于李叔同形象,反而以一种曲折和特殊的形式,更显示了他的思想光辉。因此,对此不能回避,也不必回避;当然也反对夸大其词,有意渲染。两者都有背于实事求是原则,都是对历史不严肃的态度,都不利于对李叔同生平和思想的全面、准确和深刻的理解。




弘一大师‘华严思想’探究及归向  龚隽
本文着重探究《华严经》中的‘念佛三昧’及其对弘一大师思想的影响,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 《华严经》中之‘理境’与‘念佛’之关联。
二、 中国华严祖师对华严理境与念佛问题的发展。
三、 近代中国佛学史上华严与念佛合一的归题:以杨文会‘教在贤首,行在弥陀’观念为中心的分析。
四、 弘一大师的‘华严为境’与念佛实践。
五、 几点结论。



《弘一大师与叶为铭之友谊及道谊》  曹布拉
李叔同一九一八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其出家的近因是一九一六年的‘断食’。而介绍到李氏去虎跑断食的是西泠印社视老叶为铭。本文根据一九九八年发现的弘一大师致叶为铭书信九通,认为弘一大师与叶为铭的交往分三个阶段,并认为叶为铭是除马一浮外,另一对弘一大师出家持完全肯定与支援态度的人。

一、 李叔同在参加西泠印社前,即与叶为铭交善。叶氏为李叔同的艺术教学提供过帮助。二人在李叔同出家前,即已是惺惺相惜的朋友。李在出家前,三次将自己的印章、书画及治印讪具赠西泠印社。叶为铭为之庋藏。
二、 弘一大师出家后,叶为铭曾携时令蔬菜去探望。弘一大师感念在心,于一九二○年赴新城闭关时,作书叶氏表谢意。
三、 一九二三年,叶为铭在西泠印社为已故父母建塔回向,请弘一大师书阿弥陀经。此塔至今犹存。
四、 本文对弘一大师叶书信九通的时间先后作了辨正。



弘一大师‘温州十年’僧俗道谊合论  戈悟觉
弘一大师在温州前后十二年(一九二一~一九三二)。期间时有外出。大师自书:‘居温州最久,约十载’。出家廿四年,温州几占一半。他在温与僧与俗都有密切交往和深厚情谊,在近代佛教界罕见;温州僧俗道谊在成就他为近代高僧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 弘一出家的特殊性注定了他的僧俗道谊。
1. 卅八岁出家,已有漫长的俗家经历。
2. 他的出家受到学者马一浮等的影响,是出儒入佛。
3. 出家是他的文化选择,是理想的追求和理智的人生感悟。

二、 弘一在温州僧俗道谊事略。
1. 大师对温州与温州僧俗的评说。
2. 来温起由:温州人林同庄(一八八○─一九三六)介绍。在周孟由(一八八七─一九五八)吴璧华(一八七七─一九二六)陪同下来温。
3. 他与温州人林同庄、丁鸿图、李德生、刘景晨、陶文星、黄漱兰和陈阿林等人的情谊。
4. 他与寂山和尚(一八八七─一九六二)、因弘(俗名高文彬;一九○五─一九七六)、通如法师、芝峰法师和竺摩法师等的情谊。

三、 依旧书生本色。
1. 入山第一天,大师就立下宏愿:不当住持,不为他人剃度,不作依止师。
2. 在温期间与丰子恺、夏丏尊、刘质平等学者、专家书信来往频繁。从温州发出的136封信函中,15封寄予僧人,121封寄予俗界友人。
3. 出版《护生画集》(弘一作词),《清凉歌集》(弘一作词)。

四、 乃是佛学大师。
1. 历代不乏精通书画的高僧。弘一出家后完成了书法艺术的嬗变,形成独特的颇含禅悦的‘弘一体’。
2. 在温历时四年,完成近代佛学经典之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潜心披览研读佛经,多有著述。
3. 严持戒律,至为感人。
4. 恭请寂山和尚为依止师。荐引因弘和尚。

弘一在温州僧俗道谊,互补互动,互为因果,大师多次言及在温‘一切安适’、‘诸事安适’。

弘一大师着《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对在家居士禁戒之提示与其特色’   刘继汉
论文共列九分支:

一、 序言。文章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而论及佛教的修心养性的戒律为序言,渐次铺陈戒律的缘由、发展……。
二、 戒律之缘起。先明‘戒’和‘律’两字的不同概念,以及戒律最早生成的原因;然后引用‘大般涅槃经’的原文,以说明戒律在佛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以戒为师’法语的来历。
三、 律藏之支派及在中国的传播和嬗变。自佛灭度后,当优波离尊者第一次结集诵出‘八十诵律’,到律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大致概况而论及大约于三国曹魏嘉平2年(公元250年)中天竺高僧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心》,直到隋唐间高僧道宣律师开创《南山律》四百多年间律宗在中土演变的概况。
四、 道宣律师与南山宗,较详细地介绍了道宣律师的生平,及其创建南山宗的缘由,以及弘一大师对南山宗的阐述。
五、 弘一大师与南山律,从弘一大师自幼所受教育而形成的性格,在悟入佛门后专致律学的必然因果;以及从美学,论和佛学理论印证大师重兴南山宗的因果关系,并简述了他弘扬南山律的心路历程。
六、 編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之缘起,简述僧俗两众的七种戒律,以及从传统白衣不能诵律的禁戒。尽管大师在‘征办学律义八则’一文中引用古德明示白衣亦可以习比丘律之训诫但以弘公凡事认真,出家后凡事更小心谨慎的精神,他以不悖古制又适应白衣学律的旨意而编写‘南山律立家备览略编’的良苦用心。
七、 南在律在家备览略篇’的特色,阐述了弘一大师編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的宗旨以及成着的三大特色:一、广博详尽,二、严谨及其权威性,三、图表骥索。
八、 ‘略编’对在家居士的禁示及其深层含义‘略篇’所包容的内容足可为僧俗两众学佛的必读经典;尤其是‘成律体章名相别致‘可谓囊括了佛教中最重要的基本原理;而‘持犯篇’和‘忏悔篇’的内容包含了为规范一个学佛音的思想行为的全部奥义。从弘一大师一生弘律的坎坷的经历,他深深地感到佛教之表征现象会随时递增。他唯恐‘所有唐宋诸家的律学撰述数千卷悉皆散失’的厄运再一次出现,于是乎他萌生了藏宝于民的方法,将‘南山律’的精华浓缩于‘备览’中散布于民间,不致使‘南山’再成绝学。
九、 余绪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是大师六十多年前的著作,在漫长的风雨中,天灾人祸频仍,佛教文化摧残惨重,但我们迄今尚能一阙大师当年的心志,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界更是佛教界的一大损失。



www.jujubetree.com
枣子树网站佛教导航联合制作-报恩斋专题网站
www.seach.org
首页 加入收藏夹 返回页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