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李显成: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伟大意义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2日
来源:菩萨在线   作者:(文:李显成) 编辑:妙若 责任编辑:李蕴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见性开悟,不在将来,就在当下
 
    最能体现上成下化、最能彻底改造人生宇宙者,莫过于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最伟大的意义则又表现在立足于现实,狠抓当前,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如《大阿弥陀经》中所说的先达诸法性,梦幻本是空;次度诸众生,远大无穷极。并以此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乃至令诸有情同登彼岸,共趋法城,把娑婆世界转变为极乐国土!所以,大乘佛法坚决主张学佛修行不在别处,就在人们吃饭穿衣、待人接物等一切现实生活中;见性开悟,不在将来,就在当下。《金刚经》、《维摩诘经》、《解深密经》、《六祖坛经》等就明显地具备了这方面的思想。尤其是《金刚经》,更为突出。现在,末学就着重以《金刚经》为背景,又分别从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依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证、在现实生活中的笃行这三个方面来作一肤浅的分析,以此求证佛法的现实义。
 
    一、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依据
 
    (一)事实依据:说佛法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依据的是什么呢?《金刚经》序分中有言: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己,敷座而坐。此段经文,虽然文字甚少,但内容却丰富多彩,特别是把佛陀那具体的生活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真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这在其它诸多经典中也是不可多见的。此中尽有佛陀化食的时间(尔时,即这时)、地点(舍卫大城)、用什么去化(持钵)、是怎样去化(次第,即不分贫富、远近、亲疏而行平等化食)、在化好了之后又到什么地方去吃(还至本处,即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吃了饭之后又做了些什么(收衣钵、洗足已,然后庄严而坐,为宣讲无上甚深微妙大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经为什么要把佛陀的生活琐事如此详细地尽现给我们,并作它的开头呢,难道说这是多余的吗?但在末学看来,一部十分难得的《金刚经》,可以说句句经典、字字珠玑,岂有多余?此经能作如此的安排,必定有它甚深的含义。窃以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要告诉我们:一者显示了佛之身教重于言传。佛陀度生,既有言传,亦有身教,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增一阿含经》中言;诸佛皆人间出,不在天上成。义谓:成佛一定是在广度一切众生的现实生活中而成。于是,佛陀以身作则,为我等后学的修行作一楷模、树一榜样。二者显示了道不远求,就在人们吃饭穿衣,行住坐卧等一切现实生活中,离此无别。三者显示了大乘佛法是一门实事求是,立足现实,反对玄虚、空洞的特殊科学。由此,佛法决定是在现实生活中,离开了现实生活,学法无益,成佛无期。以上便是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依据,十分的重要。这也就是此经为什么要把它作为开头的所以然。
 
    (二)圣言依据: 除了在《金刚经》中能找到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依据外,我们还可以从本经或其它的经典中找到诸如此类的圣言依据,如本经中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见闻觉知的现实生活中不即不离)。又如《维摩诘经》中说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道不离平常事)。心净则佛土净(净土不在它方,唯心所现,心净者能入世而出世,于烦恼的当下证菩提,生死之中见涅槃)。《解深密经》中说:于一切行成就大觉(在日常生活中觉悟)。具有代表中国本土佛教的《六祖坛经》,亦作如是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人若修道,一切尽无妨(学佛修行,应当在现实生活中不拘一格。)等等,处处皆有,枚不胜举。这也充分证实了佛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的可信、可行。由此也可以窥见:《金刚经》不仅是释迦如来一代在现实生活中亲证法界平等流出的圣教,更是三世十方诸佛辗转传来的无上法宝,犹如本经中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中出。禅宗五祖弘忍在世时也常劝僧俗受持《金刚经》能直了成佛,其弟子惠能直接就是依此经而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第六代大祖师。因此,《金刚经》也无疑成为了我们修学的指南、生活的准则。既然释迦佛是在(不断度生的)现实生活中而成就的,那么对有志者来说,理应常随佛学才是。佛是人,我也是人,佛能在现实生活中成,我当亦复如是。正如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若果学人要远离见闻觉知的现实生活而另想求得佛法之真谛,那也只将会是缘木求鱼,唐捐其功。所以,六祖又说: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若果佛教一旦脱离了现实,远离了大众,那么它的存在也就毫无意义与价值可言了。因此,近代又有不少的高僧大德(太虚、印顺、朴老、星云等)有鉴于此,于是大力倡导人间佛教来力挽狂澜,作中流砥柱,至使佛教又才充满了生机、活力、以及希望。以上便是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圣言依据。
 
    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证
 
    (一)从缘起无常义上而证:仅有事实、圣言依据是不够的,还得要实证才行。那么,作为我等后辈要怎样才能在吃饭穿衣、行住坐卧的现实生活中去证得佛法的妙义呢?这就要在大善知识的引导下,深入经藏,通达缘起,依缘起而生般若智慧。要依般若智慧,方可无倒实证佛法的妙义,即真空本性。因此,我等学人,非通达缘起中道了义不可。古印度的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言: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佛陀在《大般若经》中更言: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义谓宇宙万有,小自微尘,大至世界,皆随缘生,亦随缘灭,于此中,找不到有个独立存在、真实不变的我及我所。如人吃饭,所吃的饭是由大米、水、锅、灶具等,经过一定的时间加工而成,纵然也有它的形状、颜色、香味,让人见后对它生起欲望,食之则口爽且能饱肚,但如果离开了所有的因(根据)缘(条件),哪还有个实在可吃的饭呢?若人喝水,所喝的水,也仍然是由氢和氧和合而成,若果把两者分离开来,哪还有个实在可喝的水呢?因此,凡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法(事物)虽然是有,但无实体,若求其实体,则了不可得。而且缘生诸法又是时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一切都抓不住,比如刚所才吃的饭,以及所喝的水,到了现在却变成了它物。就连吃饭喝水的情景也早已烟消云散,无迹可寻的了。缘生诸法,本生无常,故不可执著。古希腊哲人赫那克利特曾言:濯足长流,屈伸之间,已非旧水,正是此义。从所吃的饭,所喝的水而言,了不可得,当体法空;就是从能吃饭,能喝水的人我而言,仍然如此。每一众生的根身,是由色(物质部分)、受、想、行、识(精神部分)五蕴和合又假名为我,况且由这五蕴和合之根身却要生、老、病、死,于中求其常如不变之实我无有是处,当体我空。正如《心经》中所言五蕴皆空。能所双遣,我法二空,这时,内心清净,究竟涅槃。又如《心经》中所言: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吃饭喝水如此,其它一切亦然。因此,悟甚深之缘起,证二空之真如,不在别处,就在吃饭喝水等一切现实生活中。
 
    (二 )从缘生如梦幻义上而悟:缘生诸法,虽然客观存在,不可否认,但它的实质是有相无体。如人处梦中,分明也有各种现象、各种情景、各种感受,并错执为实。于是,心随境转,时而被梦中情境所笑醒,时而被梦中情境所 哭醒,但当觉醒时,才知梦中所有一切子虚乌有,荡然无存。所以,玄觉大师说: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其实白天所见所闻与夜梦中所见所闻完全一样,只有似我似法的相,无有实我实法的体。就是当年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以及他那吃饭穿衣,讲经说法等一切事迹,在今天看来,也早已过眼云烟,恍如旧梦。因此,学佛之人切莫在缘生诸法的幻相上执著它的真实。为了破凡夫的执著,我佛如来,厚德无疆,慈悲无量,于是在《金刚经》的最后作有一纲领性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也为我等后学画龙点睛地道出了诸法的真实相。此之圣言,犹若春雷,发聋振聩,千百年来,不知惊醒了多少沉睡中人。原来世出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心识所现的一种幻相,若人知幻即离,方可为觉醒见道。佛陀又在《华严经》中亦言:于一切境界,观如梦如幻,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如是菩萨能如实观行相应,不生二解,一切佛法当即现前。也只有把法当梦幻观,不起执著,才能离苦得乐。但凡夫之人不达一切缘生有为法,如梦、幻、影(无实)、泡(无坚)、露、电(无常)的道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颠倒梦想,执幻为实,把假当真,起我法二执。有了二执,便生烦恼,造染业,感苦果,死此生彼,轮回不尽,苦海无边。而诸佛与菩萨就在经行晏坐、讲经说法的现实生活中了达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一切都了不可得,于是在缘境时,不取一法,不著一相,内心清静,了无牵挂,从而获自在、得解脱。由此也可以看出凡夫的迷是在现实生活中而迷;一切圣众的悟依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而悟。所谓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如用《解深密经》的话讲,凡圣的迷与悟都是在同一依它起的事相上,只不过凡夫是在依它(因缘)起的幻相上执种种为真实而成遍计所执;诸佛与菩萨却在依它起的幻相上空去种种实我实法的遍计所执而证圆成实。因此,破迷开悟、超凡入圣,不在别处,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
 
    (三)举例旁证:末学虽然自认为在生活中有了些证悟,但所证悟的又是否正确呢?为了印证这一点,现略举两例来说明。①唐时有一禅德,名庞蕴。其全家人都学佛,并且都很有成就。某一天,当家人闲坐论道时,庞公言:学佛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探(义谓学佛在没有找到方法,没有掌握到重点,那么见性成佛也就很难)。庞婆言: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义谓只要懂得缘起性空这一绝对真理,那么就在一花一草上都能见到印度佛祖传来的教法,一以惯万,法法皆是佛法。正如《金刚经》中言: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也是《华严经》中所说: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之义)。最后女儿灵照言:也不易,也不难,饥来饭食困来眠(义谓佛法的妙义就在吃饭睡觉等一切现实生活中,只要观它如梦似幻,都无有一实法可得,那么见性证真也就不难。当然,理须顿悟,只在当下。但要觉行圆满,却非朝暮间,而是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渐修方能成就,所以也不易)。②明时的王阳明(被后世称为古圣先贤)先生亦有一偈语:饥来饭食困来眠,从此功行玄更玄(妙),说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迷神仙。其义仍然是说佛法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当吃饭时,如时如量而吃,当睡觉时如时如律而睡,一切一切,随缘任运,乐在其中。然而世人不知菩提须向内觅,却偏向身外求,其结果只能是与道相违,渐行渐远。所以,真实的佛法就在点点滴滴的现实生活中,现观现得,立竿见影,并非如某些人那样故弄玄虚,神神秘秘,说什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至使诸多学人舍本逐末,浅尝辄止,总在门外徘徊。学佛也更不是要入深山古林,岩栖谷隐,远离人群,隔绝社会(闭关修禅者例外)。若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们的福德智慧又从何处而集积呢?若果不善积福德智慧二资粮的话,那么与不学佛的人又有什么区别?是故经中有言:众生是福德的海洋,智慧的源泉。一切众生如树根,诸佛菩萨如花果。具有高度真参实悟,真知灼见的六祖惠能亦言: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则觅佛难逢。因此,见性证真,超然洒脱,不在别处,依然是在现实生活中。古德如此,我当亦然。
 
    三、在现实生活中的笃行
 
    有了事实、圣言依据,以及实证、旁证,接下来便是笃行,即实践了。学佛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求知求觉得解脱;学佛的意义不在其它,而在于广度一切众生,令他解脱。因此,在自己有了证悟之后,还得心存善念,时刻想到其他未证悟的众生。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其意义才伟大。那么,我们要怎么来行持呢?大致说来,就是学诸佛菩萨那样,在现实生活中始终坚持以悲智等运,福慧双修来饶益有情。就佛菩萨的大悲而言:诸佛菩萨本来早已解脱轮回,出离苦海,但为了度化苦海中的众生,于是又无数次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如释迦牟尼,他本来就在色究竟天的大自在宫成了佛的,但因悲悯众生,见时机成熟,便退至兜率天,次入(摩耶夫人)胎、住胎、诞辰等八相成道,示现于古印度来教化众生。又如文殊(龙种上佛的化身)、观自在(正法明如来的化身)、维摩诘(金粟如来的化身)等,为了助佛扬化,于是共同化身到印度,并与众生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生活,其目的就在于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以种种方便善巧化导一切迷而不觉的众生。所谓若有一众生未得度,诸佛终宵有泪痕。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又如地藏菩萨不忍地狱的众生受诸极苦,于是化身到地狱去进行拔济,并所誓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些都是诸佛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得离苦的大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处;就佛菩萨的大智而言: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广济一切众生的同时,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执著,不贪住,视它如梦中人做梦中事一般,虽在慈悲度生,但实无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亦无度生之事。三轮体空,内心清净,法喜充满,这又正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的甚深般若境界。两者相结合,恰好就是悲智等运的菩萨中道行(即了义教)。如有大智而无大悲,不名菩萨、佛;有大悲而无大智,亦不名菩萨、佛。要两者平等运用,方可名为菩萨、佛。福德(大悲)与智慧(大智),这是大乘佛教中的两大命脉,也是成佛作祖所必需具足的两种资粮,如鸟之双翼,人之两足,缺一不可。否则所学所修皆非究竟,正如佛陀诫言:若人修福不修慧,犹如象身挂璎珞(有福无慧不能解脱);修慧不修福,犹如罗汉托空钵(有慧无福无人供养)。
 
    悲智等运、福慧双修,是大乘修行的无上妙道,诸佛菩萨早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因此,我们在学修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两手齐抓,不偏不倚。也只有这样,才有堪能绍继龙种,续佛慧命,让如来一代正法久住世间,永放光明。修福者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小从身边点滴事做起,大到广度一切众生。比如:在家孝敬父母,慈爱子女,夫妻恩爱,弟兄姊妹团结等。又比如:当遇见他人贫困时,则心存同情以财布施;当遇见他人来求法时,则心存欢喜以法布施(在诸布施中,法布施最为第一);当遇见他人生命危险时,则心存感恩以无畏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总而言之,行难行之行、忍难忍之忍,就在随缘度生的现实生活中集积无量福德(渐修);修慧者应当在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的同时观空遣相、破执断障,内不见有能取之我,外不见所取之法,内外皆不住,无我亦我法,就在度生的现实生活中成就无漏智慧(顿悟)。修福者,就是行布施,抓因果(肯定),属大悲利他,也是俗义谛的不舍;修慧者,也就是破执著,空法我(否定),属大智自觉,亦是胜义谛的不取。能如是双管齐下、不取不舍,当下就证无上菩提,正如《金刚经》中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取、属智),修一切善法(不舍、属悲),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玄觉大师亦说:舍不得、取不得,如来法就这么得。这也正是《华严经》中所说的以少方便(用时短,费力少,收效大),速证菩提之义。此之方法切实易行,十分可靠,若能终身坚持,勇猛精进,定能于现实生活中起到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这也是大乘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之所在。悲智等运,福慧双修,学修证果,大概如此!
 
    《金刚经》是把佛陀的具体生活写照列为首要,又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作结尾。首尾相应,前后相通,从中不难看出我佛如来那慈悲垂教总是不离现实,不舍众生;同时又不执取一相,内心如如不动的这一伟大教义是至极的正确、至极的圆满、无以复加!若有众生能深入体会,彻底通达,并能把它灵活地运用到度生的现实生活中,其意义不仅深远、而且也伟大!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