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安身立命与涅槃解脱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9日
来源:菩萨在线   作者:善知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人类文化史上,有关生死的学问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然概括言之,无不是为“生得其安,死得其所”这两个方面而展开。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但真的要全部实施、落实下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它首先得解决有关人的这些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结果又是什么?如以哲学来说明,前二个问题归属于现象(What)和方法(How)的层次,最后一个才涉及到“终极的理由”(Ulimate  Why)。而儒家特用“安身立命”四个字把这几方面全部涵摄了,由此开出了一系列有关生命的学问。各家文化在探讨这几方面的问题时,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佛教作为一种生命的学问,在解答上例这几个问题时当然也有一套独成系统的理论。在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似难以确定一个世人共同信奉、效准的理想价值。然而,作为一种蕴含着人类最高智慧的佛教生命理论,其对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无疑有其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和启迪意义。

  安身立命本为儒家所常用的概念,有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现实观为背景。现今学者在论及这个概念时,喜欢用现代思想界流行的基督文化中“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一词来代替。但从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内涵来看,终极关怀的原意主要是对人生的最后一刻“临终”(Ultima)的关怀,也就是死后灵魂能否得到安宁,能否进入天堂的问题。虽然这最后一刻与每个人都是切实相关,且受各自的生命形态所决定,但其重心毕竟偏于“死”的一面,并以上帝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其前提是因信而得救。故其生命的重心在外不在内,这与中国文化一切从人生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的立场是根本不同的。至于佛法的涅?观,也是一面在无量生死中求得究竟解脱,一面又是在现实中即此身心而得到解脱与安宁,同样是以道德实践贯串始终而富有人文精神。

  生命是个流程。从生到死,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态势,其间的每一个生命点皆不能有所缺遗,否则即连不成一根生命的流线。现实人生问题的关键皆在于此“生”之种种,如仅仅关注于生命的归宿一头,而忽略甚至放弃生命的现实部分,把一个有机的生命任意地隔裂为二,则此现实生命体也将萎缩,生命之意义和真趣也荡然无存,也实难与时代精神相契。所以佛教要强调悟,强调修,并进而去证。悟和修都是对生而言,证也是当下的、现实的。死的对治,无不是在生时已得到解决。生若不得其安,死也难得其所。天堂与地狱或超脱与轮回,皆生时所造就。故如放弃整个人生的一大段,而仅截取最后之一刻,即不能得圆满。所以大乘佛教的涅?观皆强调生时证得。

  涅?Nirvana,原含有寂灭、消散、出离等意思。三法印中的“涅?寂静”,是作为人生的终极、究竟而予以强调和提倡的,无疑具有丰富的内涵。释尊时代的印度,厌世风尚盛行,而佛教涅?观中的消极面也就受到特别的推崇和发扬。但并非因此就可以说,佛教乃无视人生,无视现实,只是一个重死的宗教。

    佛法在世间的流布,既须契理,又要契机,方便是少不了的。释尊在世的时代,佛法的精神并不一定就得到了全部的显露。适应,当然不能有违根本,但必然是某部分得到抉发和强调,而另一部分却往往被隐伏、退后,甚至埋没了。事实也是这样,从原始佛教的圣典看,佛对人生的各种现象和各类生死问题皆予以揭露、剖析和解答。像四圣谛法,十二因缘等,无不是由“生”而论“死”的;三十七道品中的许多德目,也皆是重在对此生的改造、完善上,但就佛陀时代的历史事实看,其中有些方面并没有得到僧团大众的足够重视,予以进一步的落实和贯彻。

  至于佛陀本人对现实世间也决不是不问不闻(方式有可能是独特的,不同于一般世俗的常态),他关心,他焦虑,甚至于感到头痛,这些都是事实。不过在另一方面,确也有一部分声闻行者因见世间的无常和丑恶,人生的痛苦和艰辛,而厌离现世,否定人生,将世间看成火坑,视生为累赘,自然只有急急地出离,排斥一切,以追求涅?为唯一有意义之事了。然这并不符合佛陀的本怀,或至少说不是佛法的全部。佛法之精神,如释尊在世时对迦叶尊者的苦行生活并不完全赞许,但个人之因缘,时代的风尚如此,佛陀也不能随意创造一切,改变一切。不然的话,佛就变为万能的神,万能的上帝了。

  生死心切,涅?心重,世间自是黯然无色,人生也就索然无味。于是乎,处处是荆刺,事事成障碍,现实生活全无意义——安身立命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大乘佛教有鉴于小乘的消极和不足,而提出无余涅?——一种更高的涅?境界,其讲涅?又不离生死,求解脱却无须出离——在无差别相中得到圆满自在。生死解脱,决不是将生命的重心投放到彼岸世界去追求遥远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去落实,当下求得,当下呈现的。涅?,不是生命的结束,是大死后得到大生,是一种更高的生命境界。如果生既不得其安,有百般计较,千种无奈,还谈什么自在解脱。

  对一般世人来说,由于他事事分别,事事有我,所以在在处处,时时刻刻都遇障碍、起执着,有重重缠缚,不得自在,不得解脱。大乘佛教以般若正观,明缘起性空、诸法实相之理,破我、去执、除分别。在修持的过程中,于千差万别的事相上,外而世界,内而身心,悟得通达一切法的如如平等,实相无相。另一方面,虽悟得诸法性空,却又不沉空滞寂,以真斥俗,执理碍事,于社会,还须积极投入,积极参与,在漫漫的人生道上炼养,在纷繁的世事上陶冶。到功行纯熟,自是于一切时、一切境中得自在无碍。这才是出世不离世间,互融互摄,究竟圆满的涅?解脱。

  以悟修为一体,达到理事无碍,则能在常道中求佛道,于平等心中去讨生活;以世间作道场,即将现实生活视为践法的途径。于是乎,黄花翠竹,触目是机;担水劈柴,无不是道;吃、睡、住、卧,任其自然。无诸般计较,各种分别;能八面通风,处处透光;一切现成,不假外求。这番潇洒,这派风光,原来是如此地现成、具足。至此,真可谓求仁得仁,求佛成佛矣。

    篱笆推倒,关节打通,天宽地阔,眼目清亮,心无挂碍,驰骋自在,此身可安,此命得立,涅?解脱亦在其中矣!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