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众生与佛一念间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9日
来源:菩萨在线   作者:善知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以前学佛,仅仅是礼佛、念佛、诵经、祈求全家平安、身体健康。听法师讲经、开示,也只是想多了解一些佛学知识。尽管十分虔诚,现在看来还不是真正学佛,最多增加一些福报而已。

  现在对佛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学佛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玉佛丈室集》中真禅法师讲:“发菩提心,佛教经典中有种种解释,我这里只讲其中主要的两点:一、发深信因果的菩提心;二、发坚信我当作佛的菩提心”。佛法最难之处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发深信因果的菩提心,就是学佛之人要深信: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有人只看到眼前,为什么有的好人没有好报,而有的恶人日子过得不错?其实,深信因果就会明白:为善必昌。若为善不昌,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余殃,殃尽定昌;为恶必殃,若为恶不殃,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余昌,昌尽定殃。深信因果就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千万警惕“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发菩提心就要坚信我当作佛。释尊初成道时,观大地众生,三叹奇哉:“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自见自证。若去妄想则自然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皆能显现”。我们学佛发菩提心,就是要从妄想执着中解脱出来,显现自身的智慧。用佛的慧光,不断照亮自己晦暗的心地。佛慧增长一份,无明就减少一份。至于什么时候作佛,就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了。

  行菩萨道的主要内容是修六度万行。一个学佛修持的人,只有真正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才能大彻大悟进入般若而成佛。
  修行布施,就是要一切放下,灭除自己的贪;
  修行持戒,就是要远离诸恶,坚固自己的善;
  修行忍辱,就是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不生嗔恨;
  修行精进,就是要不断生起善心,呵斥除弃恶心,不生懈怠;
  修行禅定,就是要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克服掉举,远离昏沉;
  修行真能达到万缘放下,念念清净,无住,无相,无愿,就进入涅槃境界了。

  恭恭敬敬学佛,就是一辈子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研究自己。因此,衡量自己学佛的程度,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当然,第一步很重要,是认清正道,明确了方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真正依教奉行,恭恭敬敬去体会佛的教导,一步一个脚印地修持,必定有所进步。《四十二章经》明确告诫我们:“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因此,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以释尊为楷模,做个规规矩矩、堂堂正正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称为规规矩矩的人呢?对此,莲池大师曾有过一段开示:“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闲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端心灭恶”,就是心要正,心要平,心要净,严守五戒十善,随时检查自己,发现自己在心理上、行为上有“恶”,立即把它除灭,忏悔改正,这就是“善人”。再进一步就是“摄心除散”,心不仅要正、平、净,而且要定,境移心不移,随缘而不变,除去心所中的烦恼、随烦恼,这就是“贤人”。如果达到“悟心断惑”,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这就是“圣人”。

  学佛修行,只要能按佛的教导,虔诚发愿,精进行持,自度度人,那就去圣不远,与佛无异了。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