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生与灭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0日
来源:菩萨在线   作者:善知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微弱的灯光下,一位身罹重患的老人,正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由于药物的作用,使他在安歇的时候不能静静的休息,却一直不知疲倦地在说着话……他的话,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听来像是离别前的嘱咐……。

  夜,渐渐深了。我靠在离病人仅一步之遥的躺椅上,注视著老人起伏的胸膛,一种不祥的预感随之升起,觉得老人这次躺倒,怕是难再起来。即使好转,也不易恢复到从前那般谈笑风生,一派佛道气象。因为他已无半点力气,来支撑他那被病魔折腾的瘦骨嶙峋的躯体了。“四大”似在渐渐涣散的迹象,暗中发出警告,令人感到无比的忧伤。我竭力想让自己的思路,摆脱那种难以捉摸的气氛,心怀惯常的祈盼,希望奇迹出现。

  然而,无边的遐思偏把我逼向一条狭道:假如明晨醒来,他不再招呼我唱着“山歌”助他漱洗,不再要我帮他穿戴整洁,拄着手杖喊着口令去散步锻炼……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假如等不到明天,或在某一个晚间,他便一息不来,任凭“无常”把活生生的生命,来个阴阳相隔,那又将是怎样的情景?我越想越不敢想,越往下想越感到害怕。于是,不得不请出佛菩萨,祈求保佑不要让可怕的一幕出现,加持我们一起共渡险关。

  我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心经》,去对付那一个个难挨的长夜。原指望以赤诚之心能感动菩萨显灵,却未料一遍遍的诵经,倒使我不宁的心绪逐步归于平静。我开始学着去面对现实,准备以健康的心态,去接受随时都可能出现的突变事故。

  像是黎明前的寂静,我照例将病人的一切安顿就绪,然后摆开躺椅仰天靠着,搁起双腿,开始诵经。我一字一句默默的念,逐字逐句的冥想寻思,然后对于“空”的概念,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感悟。

  人生如梦,真是大梦一场啊!我曾经见过婴儿的出生、成长,见过周围不少人由老而病而死,耳濡目染过很多关于这类的轶事。可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自己亲历这一过程,来得那么切心切腑,一切的作为,一切的承诺,一切的奢望,一切的亲情,一切的恩怨,一切的喜怒哀乐……原来全都如过眼烟云,虚幻不实。

  我开始意识到什么叫“缘”?!什么是“随缘”?!“缘聚缘散”真常无定,即便你想执着,又怎么可能!就拿领悟空的念头来说,刚才还在你的头脑里闪现,刹那间以移念别处,可见得“无常”这一真理,是断不容我们轻视的。由此类推,“人事”、“生死”,莫不如寻常道理:常而无常。即以《金刚经》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都是对“无常”的最好释义。

  想应是对“空”的感悟,对“无常”的正视,对“因缘”的不执,我的心地顿时释然,不再如前那么恐惧。我警惕地目送一个个漫漫黑夜,默默地珍视着一个个来之不易的短暂白昼,一心系念著能熬过全年最长的一个夜晚——“冬至”,让老人的病情有所缓解。但是,就在“立冬”刚过没几天的一日,我不再听得老人以哼唱“儿歌”来替代疼痛的呻吟,除了艰难的“得气”声,便是病人相对安宁与医务人员、家属等的忙乱,所形成现状的写照。这幕镜头持续到翌日的清晨,只见病人的脸色微红,没有痛苦不堪的表情,安祥中,通身依然暖暖的。我觉得有点奇怪的同时,暗忖老人还不会那么快就悬崖撒手。可我错了,从九点到十点五十分,还不到一个时辰,他便在两声长叹之后,朝着他理想的“极乐世界”去了。
 
  我无法揣度那两声长叹意味着什么?守护在先师灵旁,满脑子翻腾着钵翁生前那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的情形,还夹杂着各种怪念,怂恿我去思索着人的“业力”究竟是什么?它为何那么不愿出离人体?而“无常”为何有那么大力?竟能如此轻易就把人的生命掳走?钵翁此去还会转世吗?尽管我那么期望他能乘愿再来。接二连三的问题,不断涌现在我浮想联翩的脑海里,直到守灵九小时后,将钵翁遗体护送进太平间。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当好些本不轻易可知的秘密突然暴露在你眼前时,所有想像中十分可怕的事,也就失去魔力,变得不那么骇人畏怖了。

  就在第十二天上,先师大殓仪式举行之前,意外的因缘,使我跨进了饱藏着人类身后秘密的房间。一张张灵床横七竖八地停在屋里,上面赤裸裸躺着一具具拖挂着殓尸布、面貌体态各不相同的尸体,有的是寿终正寝,有的是遭遇横祸,有的病逝,有的早夭,有胖有瘦,有黑有白,死灰色的面目有的可憎,有的安详……让我看了汗毛直竖,一股寒气冷飕飕通到头发根。

  我不敢想像,失去生命的人体,在此竟如同一件件任人随意丢置的器物!联想到日籍作家大江健三郎所著《死者的奢华》中描述,面对经过涂抹装扮后的已亡人,在哀乐声、鲜花丛中,领受一份别人给予的、他毫无知觉的悼词,和亲朋的泪滴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公、不平,感到有种对死者人生的轻薄。我不知人们对此是真的无知,还是佯装糊涂?如果所谓的“殡仪”是为了“悼亡”、“寄托哀思”,透彻的说,还不如是为了自怜慰生。在我看来,所有的一切,都不如珍惜生命之贵来得重要。如果不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又非常短暂,当十分爱惜珍视,那么对于“死亡”意味着什么?也就不会真正明白。自然也就更不会明白佛家所以提倡“无我”、“勘破人生”、“了却生死”的道理何在了。

  当然,这牵涉到“业”(业,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语、意之业)的问题。人对于一己的生命可以了断。对于“业力”却很难了断。对于由“业”生出一己与他人相关的“缘”,同样不易了断。譬如某人逝去,对于他个人来说“生缘”已尽,身后人事与他无关。而所以仍有这份“人事缘”存在,则是他生前所作所为,所造种种“业绩”的遗留,将身外之缘关连。但与此“外缘”相关者所作的一切,说白了已非为逝者,实为自己了。

  换言之,有关流转生死的问题之关键在于“业力”,那么显然已失生命的肉体是不会轮回的,而已离开肉体的“精神体”或称“神识”、灵魂“,也同样不可能单独轮回。

  那么是什么让生命处于生死流转的大循环中呢?那就是将肉体与精神体牢牢粘在一起的“业力”。所谓“业力”,我们可以理解为所有一切物质通过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其能量之大小,非常人所能估算。因此,由“人缘”所带来的与死者无直接关系的各种人事,实出于逝者过去“业力”的作用。据此,生死轮回在于“业力”,而非单纯肉体或精神体之说,乃亲闻多吉扎西上师的开示。由此,推而至于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人事分合……莫不出于“业力”的作用。如此意外的耳福,竟帮我消解了长久不释的疑惑。同时,亦强化了我对《心经》的理解。值得惊叹的是,就这部总共不过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居然高度概括了佛学的精义,使“不执两边”、“空其所空”的中道真谛,显露无遗。

  当我一再诵持此经,亲见真禅法师的遗体送入火化炉,拨出一堆灵骨,又随同加入护送舍利的行列,将真禅法师的舍利钵安葬灵塔中,事后,自长熟兴福禅寺那片生机盎然的天地中,步步清风,返回尘世时,那种对“不生不灭”,源自无始以来的“业力”,本来如此;“亦生亦灭”乃自然规律,当顺其变化而变化的灵肉合抱之生命,及至世事等等的深刻领会,令我通体轻松自如。

  走笔至此,我想起了客居京华的一日,张公中行先生告诉我一则令他感动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二十年代有一学佛的长者,其子得肺病不治。临终前问父亲:“《心经》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什么意思?”其父对子悉心讲解,儿子听毕安然辞世。学佛长者因而发心注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想必,人是很难对自己的生死事负责的。因为人对自己的生命都无法负责,除非“不生不灭”。一个于弥留之际能闻道开悟的人,亦算得是根器不凡之人。看来要明白“向上一 路事”,了生脱死不受轮回之苦,除了自己仍是自己。所有接引、教化、传法等等,不过是略尽人事而已。因此,对于无始以来的天然大理,唯有不昧、超然以循,别无他法。让我们再次参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为的是,它能解除我们的懵懂。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