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佛陀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十二缘起说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9日
来源:菩萨在线   作者:图: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演顺法师 任德发 钟伟亮 文:贺雪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不孤起,仗缘而生。此缘为何缘?
 
佛陀在世讲经说法49年,有一佛法者贯穿其中,这一佛法又是何法?
 
佛陀在《长阿含经·大本经》中将它称为“智慧观察”, 藉由它证明“佛教彻头彻尾在令人得'正解',得'般若'(译言智慧)以超度自己”。
 
它便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观——十二缘起说。
 
何为十二缘起?
 
 
缘起,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诸因缘生起之义,简单说来就是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任何事物都是因各种条件和关系而相互依存,这是佛陀对世间一切现象成住坏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的法则。
 
佛陀在《阿含经》中这样定义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是独立存在,都需要种种因缘条件才得以存在成立。
 
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论的。具体的十二缘起是指: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
 
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十二缘起”?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说明:
 
“老死”。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生”。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取”。“取”是执着追求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着可爱事务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着,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取”又以“爱”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有追求执着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
 
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受”、“触”、“六入”的关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受(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和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色(境)时,红色刺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
 
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名色”。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识”。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做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连绵不断。“行”又依存于“无明”。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做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着,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瞋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十二缘起”意义何在?
 
 
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无作者义、有因生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性无常义、刹那灭义、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而这十一点可总结为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及因果相续
 
《阿含经》中多处写到“若见缘起即为见法,若见缘起即为见佛”,《造塔功德经》中也点明佛塔内须刻有概述缘起法义理的偈,即“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佛陀在世时,说到“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此类种种,都足以表明十二缘起是智慧之说,是佛陀思想的核心与灵魂,是原始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更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观。
 
而十二缘起法作为佛教特有的教义,不仅仅是佛教界的财富,更是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智慧结晶。因为它在贴近众生生命的同时,又兼具哲学思想。
 
有学者认为佛教十二缘起论“不是来自对宇宙的观察,而是从人生过程发现这种现象,并以此去论证人生关键问题”。十二缘起强调的正是众生通过实践修行来根除我执、以达清净境界,体现出佛教以人为本的情怀。
 
参考文献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岳砥柱,《了本生死经》中的“十二缘起”论,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冯相磊,佛陀十二缘起理论略探,中国佛学,2012.
杨勇,生命与缘起——论《俱舍论》“十二缘起”的二重思维取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