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多少自我满足,假以“利益众生”之名?!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0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腾讯佛学】   作者:续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不知何时开始,大家总爱把利益众生挂在嘴边。

但仔细去思索,大家仿佛都不能知行合一,都做不到心口一如。

有些是不明就里的误会,例如把利益众生等同于爱见大悲的慈善,爱见大悲并不可怕,都是凡夫,路要一步步走。

如今更多的所谓“利益众生”,不过是假借利益众生之名的自我满足

不知何时开始,佛门中的很多烦恼嘈杂,虚张声势之事,只要假以利益众生之名,就能获得合法性,就能变得无比政治正确,甚至很多明明是自利的事情,只要找一些角度包装一下,也能说成说利益众生。

每当有人这样做时,他们还总会倒果为因,拿佛陀在法华、华严等经中果地利益众生的事情说给我们这些因地的生死凡夫听,把我们感动的云里雾里,但当感性的浪潮退去,我们惊恐的发现自己被盘剥的一丝不剩时,却早已为时晚矣。

爱见大悲虽然是一种矮化和俗化,甚至单纯强调善行会导致我们忽视自己内心的烦恼习气,内功全费,反因善行生诸我慢,但这终究是善法,即便浅尝辄止,却也要比挂羊头卖狗肉殊胜无比。

 

说这些不是为了批判什么,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利益众生的前提,一定是利益自己。

我们讲利益众生时,往往忽视了在事上的自我打磨,更忽视了理上的自他不二。

理上我们要明白,自利就是利他,不能割裂对待,一方面,完善自我的同时尽我们的自己的全力利益众生,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能够保障自我完善的利益众生,才是靠谱的、可持续的、越来越好的,带给众生越来越多利益的。

如果觉得还做不到利益众生,也请你千万不要着急,不妨先做好自己,打磨自己,这个是大家都能做也是都想做的,即便你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打铁也还需自身硬啊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诸佛利益众生的同时,成就了自己,这不就是遗教经说的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吗?

 

大家不妨随我去思考一个尖锐的问题:试问,如果你连自己都利益不了,你又哪里来的信心利益众生呢?

如果你是真心利益众生,那我要劝你,不要拿众生做实验品,要谨慎,因为当你站在佛法的高度以一个布道者的姿态面对众生时,大众慧命,在汝一人啊!

如果你不是,你有各种其他复杂的目的,那我更要劝你,不要拿众生做垫脚石,要回头,因为当你假装德相,乍现威仪,欺诳众生时,就一定会被识破,如果到了那一天,失去众生信心的不仅是你,更是佛法,你又于心何忍啊?

 

都说我们出家人扬佛法就是利益众生,但我总在思考:自己弘扬的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更加负责的对众生说出每一句话。

某种程度上,很多出家人,起码我自己,都不能完全无愧地面对这个问题。

只有自己遵循着佛法的教义、法随法行,证得佛法的真谛,获得真实的利益,才能做到应病与药,具足善巧,树立幢相,真正利益众生。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知见和修证都一塌糊涂,就急吼吼地去“利益众生”,到底是在利益众生,还是假借利益众生之名的“自我满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毕竟人会为自己最卑鄙的行为寻找最光明的借口。

 

抛开刺耳的不谈,如果你是真心利益众生,那你就要明白:印光大师说的这句:不能自利,断不能大利于他。

并不是说着急利益众生不好,只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怎么做的更好?

先沉淀,先把自己利益了。

如果你单纯想要利益自己,那你应该沉淀,因为沉淀会让你更好的升华。

如果你想要利益众生,就更要先沉淀下来利益自己了,你今天的每一分沉淀,都会是明天对众生更大的利益。

出家多年,我对于利益众生这件事情最大的感触就是:在自己知见凌乱,福报稀缺的情况下,急于利益众生,急于“为一切众生做不请之友”是很危险的。这会导致: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一盲引众盲,相牵入沟渠,不仅误导了众生,更耽误自己。

佛陀在《减损经》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自己是陷入泥沼者而将拉出其他陷入泥沼者,这是不可能的。

自己是未陷入泥沼者而将拉出其他陷入泥沼者,这是可能的。

 

想要利益众生,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先让自己从泥沼中脱离出来吗?

只有充实自己之后,才能安全而又有效率的利益众生啊,另外也要知道,对于我们初学佛福慧都不具足的人来说啊,做好自己,照亮自己,也是利益众生。

 

忘了在哪里听过一个故事:

 

 

有一老头晚上喜欢出去逛街,他每次出门总提着一个非常明亮的灯笼,路上其他行人的灯笼里面放一根小蜡烛,他的灯笼里面往往放一根大蜡烛。

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一根小蜡烛就足以照亮脚下的路了,何必这么浪费点大蜡烛?”

老头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仅是为自己照亮道路,更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与人本质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众生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我们就是彼此的众缘。从这个角度讲,利他即是利己。

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是来自于自我的成全,更是来自于和众生链接共鸣的一起成全。

只有和众生发生这种最真诚的交织,你才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上多了一些分量,而这种分量才会让你不那么摇动慌张,你才会发现,迷茫这件事情会被你彻底的扫荡。你才会会发现自利利他,可以通过成就他人把自己点亮。

 

我之前特地和很多社会上的人聊了聊自利利他,我发现在各种职场厚黑术之类的东西扭曲下,说起自利利他这个词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利他”变成了一种处事小伎俩。

很多人眼中的利他甚至就是通过给别人小恩小惠去换取别人的大利益,把别人当成一种工具,当成一颗棋子,失去一颗子,可以换来整个棋局的大形势的倾斜,这其实并不是自利利他,只是充满套路的自利。

用经济学之祖亚当斯密的话说:这种利他是每个人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但是通过利他的手段去达到利己的目的。用杨朱的话说:利人者,人恒利之,毕竟成就。

而康德更是对这种“利他”给予当头痛批。康德呐喊道:

 

 

你不能将人当作手段来使用,因为人是人自己的目的。

 

康德认为:我爱众生,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获取一个所谓的更好的自己,而是因为众生值得被爱,人才是目的。这么高的高调显然是曲高和寡的,但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上述这种世俗“利他”的庸俗之处。

 

在佛教看来,自利与利他,乍一看似乎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但从全方位、立体化的更高维度来看,两者就变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在体上无二无别,在用上则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换而言之,利他从世俗而言 “因为相互依存,所以抱团取暖”,从佛法而言,则是“自他不二,所以心无分别”。

抱团取暖前面说过了,那不二呢,是充斥在《坛经》乃至整体佛法的核心思想,如《坛经》宣诏品中说的那样:

 

 

佛法是不二之法。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这里说的“无二”也就是“不二”,领悟到“不二”,那么客观现象界一切光怪陆离的“差别相”和我们主观心识中的“分别心”也就都归于虚幻了。

大家可能会疑惑,这和利益众生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很大,在所有“差别相”与“分别心”中,以自他的差别和分别为最坚固难破。

如果了解了“不二”智慧,泯除这种“分别”,顿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自利和利他就会从一道困难的选择题变成一道简单的操作题:

没有利己与利他的选项了,利己就是利他,利他就是利己。 

 

祈愿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而在到达这个目的之前,请大家先像之前提到的那位老人一样,先点亮自己!

这个点亮不是说点亮蜡烛,而是点亮心灯、焕发出自性光明,成为人海之中的觉悟明灯,不仅为了自己的觉醒,更为了照亮前方将要相遇之人。

这样的人在佛经中,被誉为 “人海灯”,在茫茫人海中,他们犹如行走的灯盏,走到哪儿就照亮哪儿,照亮黑暗中的眼睛,驱散众生对无明黑暗的恐惧。

不要害怕自己发出的光亮多位微弱,要知道,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然后大家一起发光,光光相接,光光相续,明终不尽,只有这种光才能把彼此身上的阴霾照亮!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