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菩萨有什么希奇的功德?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7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象佛学图书馆】   作者:观诸法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们对希奇的事情总是特别关注,菩萨有什么希奇的事情,想必也是很多人有兴趣知道的。那菩萨有什么希奇的功德,而且是只有菩萨才能成就,不共其它一切众生的事情呢? 我们看看《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六怎么说:

 

谓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觉乘勤修学时,应知有五甚希奇法。

 

「五甚希奇法」: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五奇特未曾有法。」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五事不可思议。」 

诸菩萨精进的修学菩萨道的时候,会成就五种甚希奇的功德、不可思议的事情。

 

何等为五?

一者、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

二者、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

三者、于多烦恼难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

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

五者、具不思议大威神力。

 

「一者、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一者、于诸众生无有因缘而起爱念。」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一者、怜愍一切众生」。

 

父母亲对儿女亲爱是有理由的。菩萨对于诸有情、这一切流转生死的愚痴凡夫,不需要理由,「而生亲爱」,就是有慈爱心。

 

「二者、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二者、为诸众生受无量苦」。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二者、为利众生受生死苦」。

 

第二个希奇的事情,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要广大的利益众生的缘故,他长时期的留在生死的地方;生死里面有很多苦恼,菩萨能忍受这件事,这也是希奇、也不容易。一般人有点烦恼,就想离开了。《华严经》:「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菩萨得无生法忍,可以到佛世界去,那里特别安乐自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方,菩萨偏要在苦恼的地方教化众生,这是要大慈悲心的。

 

「三者、于多烦恼难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三者、烦恼炽盛难化众生方便调伏」。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三者、以善方便调伏众生」。

 

第三个甚希奇法是什么?对于心里面有很多烦恼的众生,不容易调伏烦恼的众生,菩萨能善巧的知道,调伏烦恼的方法,使令众生得圣道。菩萨知道方便法门,这也是很希奇、很不容易的事情。

 

「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四者、入第一难解真实之义」。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四者、发心欲知甚深难义」。

 

对于极难理解、通达的胜义谛的道理「能随悟入」,他能够学习智能、能随顺通达、悟入,这也不容易。菩萨有大智慧,能通达这个道理,这也是希奇的事情。

 

「五者、具不思议大威神力」。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五者、入不可思议神通之力」。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五者、欲知不可思议神足」。

 

得了圣道的圣者,他们得禅定比较容易。就算是在未到地定里得无生法忍,他想得初禅很容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八定、灭尽定都能得到。得了定以后修神通,神通也就现前了。是有大威德的神力,这也是希奇的事情。这是真实成就了,不是说谎话欺谝人。

 

如是五种,菩萨所有甚希奇法,不与一切余有情共。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如是奇特未曾有法,不与一切诸众生共」。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如是五法不与一切众生共之,是故得名不可思议」。

 

这些希奇的事情,只有菩萨才能成就,不与其它一切有情共有的。这些甚希奇法也就是有大智慧和大慈悲心才能成就的,有的人有智慧、慈悲心薄也不行,有的人有慈悲心、但没有大智慧,希奇法也不能成就的。

 

又诸菩萨成就五种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菩萨有五事非奇特,能成奇特未曾有法」。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菩萨摩诃萨复有五事不可思议」。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菩萨成就五种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者,景云:『利益他时即如己事,名不希奇,寻其根本无由大悲摄他为自,故知希奇。』基云:『据相而论,人皆可得受,是不希奇;若意而论,不辞此事名希奇法。又自类相望不希奇,二乘相望甚希奇。』」

 

「又诸菩萨成就五种不希奇」的事情,「而名成就甚希奇法」,这个不希奇,但是还是希奇。也是五种。

 

何等为五?

 

谓诸菩萨以因利他苦,即为自己乐;是故菩萨恒遍受行因利他苦。是名菩萨成就第一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一者、为安众生故受于苦因,受苦因故得受安乐」。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菩萨摩诃萨为利众生受于苦因,以受苦因故得受安乐,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菩萨本身见到第一义谛成就无分别智,能够远离一切苦,但是有慈悲心的关系,他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他就有苦了,因利益众生而有苦。这个苦「即为自己乐」,菩萨就认为这是快乐的事情,这个希奇就在这里。在众生的世界受苦,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不厌烦而感觉到快乐,这就是希奇了。

 

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想,所以菩萨长时期的接受这些苦,他就能修行利益众生的事情。接受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有禅定和智慧、一个止、一个观。知道这一切的苦恼都是言说法性,言说法性是自性空的,所以他就入于第一义谛了,那就没有事了,就不苦了。若声闻人,没这智慧就不行,他不能受这个苦。所以「恒遍受行因利他苦」,「是名菩萨」,这就叫做菩萨成就第一不希奇的事情,而名为「成就甚希奇法」。

 

「以因利他苦」之「利他」请参考:《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赡侍病等亦作助伴。…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又诸菩萨虽善了知生死过失、涅槃功德;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誓受生死。是名菩萨成就第二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二者、知生死过恶涅槃功德,有净众生念不自受乐,为净众生故受诸生死。」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复次菩萨观生死过涅槃寂静,为众生故不乐涅槃流转生死,是名受乐,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又诸菩萨虽善了知」虽然他有大智慧,他了知生死的过失,生死里面有很多苦恼的事情。若入于第一义谛的时候,就是「涅槃功德」,这些戏论、过失的事情都没有,只有大自在的境界。

 

菩萨知道这件事,知道生死有过失、涅槃是有功德,但是他不到涅槃那里去。菩萨欢喜普遍的教化一切有情,叫他们身口意都清净,远离惑业苦、虚妄的境界。若这样做,这是一个快乐的事情。要清净有情,这样殊胜的大悲心的力量故,决定在这里忍受生死苦。「是名菩萨成就第二不希奇法」而名为「成就甚希奇法」。

 

又诸菩萨虽善了知默然乐味;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为说正法。是名菩萨成就第三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三者、修静默乐,有净众生念不自受乐,为净众生故演说正法」。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复次菩萨乐于空闲寂静默然,为诸众生演说正法,是名受乐,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默而无味者,谓默无言说,默者实是乐味,但为有情而说正法。又自入涅槃,此默实是乐味,为有情故而说正法。』测云:『以寻伺等起诸言说,第二静虑已上离彼寻伺起言说因故名默然乐味,而化有情故舍诸静虑,受欲界生饶益有情之也。』」

 

「又诸菩萨」他虽然是通达「默然」的「乐味」,就是入定、入真如三昧。「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他就不享受那个默然的乐味。「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为说正法」他以精进为方便,为众生宣说佛陀的正法。「是名菩萨成就第三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八:「云何菩萨无碍解住?谓诸菩萨于甚深住不生喜足,复于增上智殊胜性爱乐随入。是诸菩萨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应为他说一切种法。」无碍解住菩萨是第九地,善慧地的菩萨。善慧地菩萨成就四无碍解。「谓诸菩萨于甚深住不生喜足」,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那是十地菩萨的第八地,不动地菩萨。不动地菩萨达到极清净住的程度,「甚深寂静」,就是真如三昧的境界,虽然境界很高了,他不生喜足的想法,还是不满足。

 

「复于增上智殊胜性爱乐随入」,「增上智」,就是特别殊胜的佛的智慧;还要继续的向前进,想要达到佛的智慧的境界。「是诸菩萨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应为他说一切种法。」怎么样能得佛的智慧呢?「是诸菩萨于诸法中」,就是对有为法、无为法,一切法里面「起智加行」,就是发动智慧的作用。什么叫做发动智慧的行为?「应为他说一切种法」,就是随众生的根性所适当的、所适宜的、所相应的,为他宣说一切种类的佛法,开发一切众生的智慧。做这件事,就使令智慧增长,逐渐地就可以圆满佛的智慧。可见这个为人说法是很重要。

 

又诸菩萨虽积集六波罗密多所有善根;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以净意乐施诸有情;然不希求施果异熟。是名菩萨成就第四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四者、修六波罗蜜善根,有净众生念不自受乐,为净众生故不舍一切众生,亦不舍果报」。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复次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行六波罗蜜,亦复不求六波罗蜜果,是名受乐,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

 

菩萨欢喜普令有情得涅槃的清净、教化众生这件事是非常快乐的,那就是大悲心、般若的力量。以清净的意愿、无所得的智慧,这样来教化众生的。虽然六波罗蜜的善根已经积集了很多,还继续的修布施波罗蜜多,但并不希求做布施,能得到满意的果报。菩萨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察都是无所得的,无众生可度,亦无法可说。「是名菩萨成就第四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又诸菩萨以利他事为自利事;是故菩萨恒现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菩萨成就第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菩萨地持经》卷第八:「五者、他事己事如是一切利益众生」。 

 

《菩萨善戒经》卷第七:「复次菩萨摩诃萨营他事业如造己务,甘心喜乐不辞懃苦,是名受乐,以受乐故具足成就不思议法」。

 

凡夫没得圣道,心里面都有所执着,就是做功德的时候,也会有种种的计较、分别。做了功德,可能回向给别人都有点舍不得。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宝贵,要静坐修行,哪有时间做利益他人的事情。所以在僧团里面做僧职事也是要慈悲心。「以利他事为自利事」,得了圣道的人,无所得的智慧非常的纯熟。他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同时无所得的智慧现行的,无差别,没有自己和他人的分别。所以利他事,也就是自利事;没得圣道的人就不能。有些有道心的人,对动乱的境界不欢喜、愿意寂静住。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情就得要动才可以,所以这动静不能一如。得了圣道、已经见第一义谛的人,这件事没分别,所以比较容易利益他人。

 

「又诸菩萨以利他事为自利事;是故菩萨恒现」,他常常的显现出来、示现出来「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他接受这个重任,荷担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是名菩萨成就第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