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常用佛语的背后义理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1日
来源:佛弟子文库   作者:智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常用佛语的背后义理

你的业障重啊!

常听佛教徒讲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到底佛教讲的业障是什么?真的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吗?

依照《涅槃经》第十一卷的解释是:“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无间罪称为业障,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和恶心出佛身血。

而在现实中,学佛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业障应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规范行为或遭遇到的某种不幸,也称为“业障”。在民间这个词也有骂人的意思,意指被骂者为自己的祸患或恶果之意。而我们所害怕的灾难应该是一种果报才对,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作为凡夫的我们,往往是果报现前才知道害怕,而作为有情的菩萨,当造作到可能导致恶果的因时就会警醒。所以我们应该觉醒自我,不要太执着于灾难的来临,而应该反思自己的当下,是否在守住本心,断除造作的恶因。

随缘吧!

面对逆境,佛教徒常常把随缘挂在嘴边。到底什么是因缘?

随缘在果,不在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有的事、人都是无常的,也就是随时会变化的。由顺境变逆境是无常,由逆境变顺境也是无常;死亡是无常,出生也是无常。

总之,无常就是变化,就像物理定律,不随主观意识而有或无。无常的原因是因缘。种下了因,缘到了,就会起变化,就会有果。缘是一些外境,是无常的,是无法控制的。所以讲:“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随缘不是懈怠,消极,而是在因上做出能做的所有努力,“果”上是好是坏都能坦然接受。但是作为凡夫的我们要做到坦然面对“果”其实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诸法无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色身,乃至“我”的这个意识,都是躯壳,都只是暂借的。其好其坏,又何必执着呢。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随缘。

你要多发心,常发愿!

到底要发什么心,发什么愿呢?发心和发愿对学佛很重要吗?

发心是指发菩提心和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这两种;发愿就是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证道果。但是作为学佛者初入佛门,我个人觉得第一步其实是树立信心,即信因果和六道轮回。因果和轮回是佛教信仰的基石,先要对此法则产生坚定的信念。

如果不信因果轮回,就没法谈发心。可以看到很多学佛者,就是把佛教当学术研究或者当故事的,或者是有学佛很多年的人最后改变了信仰。所以坚信因果、轮回,才能推导出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学佛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和动力。

要多做功德!

什么是功德?它看不到,摸不到,为何佛教徒还要努力追求呢?

提到功德,我们很容易想到一部电影叫《达摩祖师》,里面有一段达摩祖师和梁武帝的对话,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我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帝追问:“为何没有功德?”达摩祖师回答:“你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算不了什么功德。”

而六祖慧能大师的评价是: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祖师又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吾我自大,常轻一切,即自无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放下吧!

每次遇到挫折或是烦恼生起,佛教徒常要人放下,到底要放下什么?放下人人都会说,又要如何做到呢?

佛陀曾经问弟子:“你要是对某一件事物有贪爱,将来当它发生变化时,你会不会有痛苦?”弟子回答:“会有痛苦。”佛陀又问:“一切事物是无常的吗?”“是无常的。”“是苦的吗?”“是苦的。”

当我们对于无常的事物有贪爱,一旦变化来临时就会有痛苦,就会有烦恼,我们就需要放下自己的痛苦,放下自己的烦恼。说到了放下,有一个词我们就应该加在一起学习,那就是放弃。

放弃和放下是两码事。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在寺院里面听到居士说我把家也放下了,孩子也放下了,我都放下来,还是不舒服,不快乐。这些不是佛教的放下,而是世俗的放弃。

放弃了肯定有烦恼,有痛苦,当你没有烦恼和痛苦的时候才是真正放下了。

我们佛教徒应该用缘起观来看待周围让你烦恼让你痛苦的事情,须知这些都是因缘而成,放下那些你无法掌控的外缘,但是不要放弃任何人,不要放弃任何事,这才是圆满。

欢迎随喜功德!

随喜是什么?是指随意吗?还是只要随我喜欢,要捐多少,要做多少,都可以?

我们早课里面会念到《普贤十大愿》,里面有一愿就是随喜功德,意指随顺他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或见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欢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尽力去助他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寺院里面分橘子,让师父们自己拿,每人一个。这个时候怎么去拿这个橘子呢?如果拿大的,会被人说修行人的贪心很重;如果拿小的,会被人说是沽名钓誉。其实这个时候最好解决的办法是拿自己最近的那个。

从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对随喜功德有一个圆满的解答,那就是随喜功德应该是量力而行,而不应该是随意随性而行。

你很有善根!

所有不善的力量,佛法归纳为贪嗔痴三毒。内心中让三毒不生起,就可以避免种种恶业的显现。这样的力量就是善根。最根本的善根是自证自知、缘起无我的正见。无我、我所,断了贪嗔痴的对境。对三毒釜底抽薪,从此不再集聚一切善不善业。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