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的修学过程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首楞严王三昧的修学过程
 
净界法师
 
  不修成过: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这个地方正式呵责阿难尊者在修学佛法的过失。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阿难尊者,你过去曾经亲近过微尘数的诸佛,当然也听说了诸佛所宣说无量无边深奥的秘密法门。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多闻强记,过目不忘,一听到以后马上记住。但是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你听到佛陀的经典以后,你没有好好的产生回光返照,没有好好的去对治心中的烦恼,只是一时的多闻而没有产生内心的观照,变成一种修行的过失。
 
  蕅益大师说这个过失是什么过失呢?产生生死流转的过失。那应该怎么办呢?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你既然能够依止耳根里面的闻性,来受持佛佛,第一个佛指的是十方诸佛,第二个佛指的是佛法,你既然能够用耳根的闻性,来听闻受持十方诸佛的秘密法门,你为什么不自闻闻?第一个闻是能闻的耳根,第二闻是我们的闻性——本来面目。你为什么不从耳根当中,反闻闻自性呢?
 
  我们前面说过了,多闻的结果是循声故流转;反闻的功德是旋流获无妄。这个地方正是要提醒阿难尊者:你的心不要老是向外攀缘,应该回光返照,耳根没有错,只是一个方向的问题。
 
  修学方法
 
  脱离情界: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这个地方把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修学的次第,先讲出来,首先我们要突破的是个人正报的身心。
 
  闻非自然生,能闻的耳根的功能,它是要假借动静二种的声尘,才能够产生闻的功能。所以因声有名字:要假借音声才有耳根的名称、耳根的功能。旋闻与声脱:但是如果你能够将能闻的耳根回光返照,那么外在的声尘就脱离了。既然所闻的声尘脱离,能闻的耳根当然也就失去这样的功能。就脱离根尘而回复一念心性,我们讲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因为你的根攀缘尘才产生六识,那你能够回光返照就脱离根尘,当然你识的功能就消灭掉了。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你刚开始是从耳根下手,那么耳根能够回复到一念心性,其它五根的障碍也同时就解脱了,解脱了五蕴的障碍。
 
  这个地方先从自己根身正报而成就解脱,这以下讲到依报的解脱。
 
  超越器具: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见闻如幻翳,见闻包括整个六根的功能——见闻嗅尝觉知。这种功能就好像我们眼睛当中有一种翳病,一念心的妄动才有六根。我们要知道,六根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是一念的妄想以后才有的问题。三界若空华:因为有六根的翳病,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整个六尘的各种各式各样的虚空有华。虚空没有华,但是你眼睛有毛病,你就看到华嘛,因为我们因有六根才看到六尘。
 
  那怎么办呢?闻复翳根除:假设耳根当中的攀缘的毛病消灭了,而恢复本觉圆满的心性,那么犹如空华的依报三界的环境,也就自然消灭了。也就是说,你那根身俱解脱,器界随之消灭,我们讲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这个意思。
 
  当我们能够脱离根尘识以后,它是什么相貌呢?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这一段是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当我的根尘既然完全脱落以后,我们这时候的心中的光明是内外通达,遍照法界,无有障碍。净当寂静讲,你一回光返照,到了这生灭既寂,寂灭现前,寂灭再进去以后,心光就显现,就灵光独耀。
 
  这个是约本质,这以下是约量。
 
  寂照含虚空:我们一念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心的量是含裹虚空,遍十方界。所有的世界依虚空而住,你连虚空都能够含裹了,那其它的世界当然在你一念心中,都能够了了分明。
 
  这个地方是讲到摄用归体,这以下讲依体起用。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依止净极光通达的心性,再来观世间的万事万物,那是犹如梦中事,如梦如幻,从如梦如幻当中开始积功累德。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什么叫摩登伽女呢?从一念心性来说,她只是你做梦当中的一个影像,是梦中的境界,一个梦中的境界,又怎么能够障碍你梦境以外真实的心性呢?摩登伽女之所以对你产生障碍,是我们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要不取着她,她只是一个梦中的影像,她怎么能够障碍你的真实心性呢?因为自心取自心,所以才产生了障碍。
 
  这地方等于是讲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修学过程:脱离根身——最后脱离了器界。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533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