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五)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8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五)
 
净界法师
 
  寅二、正为选方便门
 
  (分二:卯一、简非。卯二、显是)
 
  卯一、简非
 
  首先简别就着末法众生,就阿难尊者来说,不是圆通的先把它简去。
 
  (分四:辰一、简六尘。辰二、简五根。辰三、简六识。辰四、简七大)
 
  辰一、简六尘
 
  在圆通中先简去六尘的所缘境,六尘所缘境因为它是不普遍的,而且它是变化太大,对初心来说,我们很难掌控,所以从这个地方回家并不是非常好的路。
 
  第82卷 讲义176面
 
  辰一、简六尘
 
  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站在佛菩萨的角度,他的目的是要度化众生,所以从佛菩萨的角度来看是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佛菩萨引导众生悟入心性的时候,他所针对的根机是广大的,所以你看在经典当中,经常会开出很多很多的法门:《华严经》开出了五十三参、《维摩诘经》有三十二种法门、本经有二十五个圆通。一个医生他不可能只开一种药,因为他要面对很多病人,所以他必须把所有的药都把它现出来,尤其是末法众生,佛菩萨都不在了,佛菩萨应该把很多药都留下来。所以站在佛菩萨的角度,他是广开方便法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但是站在众生的角度,我们一个生死凡夫的角度,我们的心态是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我们只能够选择自己需要的这一部分来修学。不是说所有佛菩萨的法门你都要照单全收的,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一定要一门深入,要找到自己契机的法门来修学,所以你要简择。佛菩萨开示药的时候他不能简择,他平等的把所有法门都留下来,但是我们众生在修学的时候,你不简择你进步就变得很慢,是这个意思。针对一个末法障深慧浅的众生,应该怎么简择呢?首先本经先把六尘,把它简择出去。
 
  色尘不彻: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我们如果以色尘来当回家的路好不好?
 
  第一个色是色尘;想:这个色尘经过我们一念明了心的攀缘以后会产生一种想像。那么心中的想像跟色尘的结合就变成一种尘垢,色心和合变成一种尘垢,一种心中的影像。这种影像我们依止这个精了,就是我们心中的观照力叫精了,是不能通达它的体性的。因为这样的色尘,它是一种尘垢相,是一种障蔽的,障蔽不能通达。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以色尘当做所观境,我们很难去通达它的体性,因为它这种影像是障蔽性的。我们看到这个影像以后,我们很难体会它的本性是空的,很难体会的。那么我们一个初心的人,又怎么能够以此障蔽的体性,来当做修学圆通的本根呢?这样一下子就被障住了,就通不过去了。我们看到一个恶逆的境缘,这个色尘现前,我们很难说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很难这样去体会的。所以色尘的障蔽性是很难去通达的,所以以色尘当圆通本根是不恰当的。
 
  声尘言偏: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这个音声有二种音声,一种是无情的音声,比方说你桌子的碰撞,等等,这是没有所谓的语言这一部分,但这个地方所指的是有情所发出的音声,有情所发出的音声当中,会掺杂许多的语言文字,所以它是属于一种名句味。名:它是诠释自性;句是诠释差别;味指的是闻,它诠释义理。比方说这是一朵花,这是名,它强调花自体;这朵花很漂亮,就有差别了,就有漂不漂亮的差别,这个叫句;这朵花很漂亮,这是完整的一种观念,这个加起来就是味,这个味就是它的义理。
 
  总而言之,音声它是一种名句味的一种诠释,也就是它的特性是一非含一切,一个名不能含摄一切的名,一个句也不能含摄一切句,一个闻不能含摄一切闻。所以音声在诠释整个法义当中,是不能够普遍圆满的,没有普遍性。所以身为一个没有普遍性的音声,又怎么能够当一个初心的圆通本根呢?我们去注意这句话,就失掉其它的话,所以它不能够圆满的普遍,这一部分就不适合当回家的路,因为回家要具足圆通常嘛。
 
  香尘不恒: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香尘它的特性必须要合中知,它必须要跟鼻根相结合,才能够知臭知香。香臭的香尘必须要跟鼻根结合,才能够显现出来。离则元无有:如果香尘离开了鼻根的了别功能,香嗅的体性就不能现前了,所以身为香尘,是不恒其所觉,因为事实上鼻根也不可能跟所觉的香尘经常相结合。所以你以香尘为所缘境,它不能经常现前,因为它必须要根尘的结合才能显现。譬如你以香气为所观境,但是有时候香气不现前,那你去哪里找所观境呢?就找不到所观境了,你就不能长时间修学了,所以对初心来说不适合。
 
  味尘不一: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味尘,味尘它不是本来就有的,它要假借因缘才有,要假借什么因缘呢?要以味时有——必须要味尘跟舌根相结合,才能够感觉它的存在,所以它的功能跟前面很像,其觉不恒一——既然能觉知的舌根跟所觉知的味尘,是不能经常的合而为一,所以它也是一种生灭性、变化性的,对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本根的。
 
  触尘不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触尘它必须要能触的身根跟所触的触尘相结合,才能够把它的相状,那种冷热的相状,把它发明出来。无所不明触:如果只有身根而没有所触之物,就不能够明白冷热之相,所以合离性非定——这二个人是合是离,体性不决定,这一部分不能操之在我啊!你也不能叫人家一天到晚碰触你。所以这样的体性,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所以它不适合当初心的圆通本根。
 
  法尘不遍: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法尘我们一般叫内尘。什么叫内尘呢?因为它是五尘落谢的影像,落在心中产生一种独影境,所以它是一种内五尘。它必须要假借外五尘才能够显现——凭尘必有所:它必须要凭借外在的五尘才能够显现,所以法尘的生起,它一定有它先后次序的差别。你看我们心中的影像有昨天的影像、有前天的影像、有今天的影像,这就是时间上有前后的差别。既然有前后的差别,能所非遍涉:能缘的心去攀缘所缘的法尘的时候,就不能普遍含摄了,你去想昨天的事,你就不能同时去想前天的事,也不能同时想今天的事情。这种能所的互相的攀缘,不能普遍含摄一切的法尘,所以不适合当初心的圆通本根。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身为一个初心的圆通本根,必须具足三种真实的功德:
 
  第一个圆,它要普遍圆满。你看音声就很好,音声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的,一个地方有音声,十个人同时听得到,它的角度三百六十度。
 
  第二个通,它不能有障碍,通达无碍。你看那音声不管是墙壁,什么都不能障碍它,它通达无碍,不像色尘,它是不通达的。
 
  第三个常,它必须要恒常存在的。这一点在六尘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经常很难存在。因为六尘是外在的一个尘境,不是你决定的,所以你很难长时间修学的。
 
  不过这地方倒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它是不适合长时间修学,但是从一时的感应、一时的开悟这一部分,六尘有它的效果。你看禅宗我们常说德山棒、临济喝,你问德山祖师: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他拿棒子就打你,就追着你打;你说:我们怎么样把心带回家?临济禅师就呵责你、大声的呵责你。
 
  我曾经问达空长老,我们以前的老和尚,他是修禅宗的,说为什么临济宗老是打人家呢?达空长老说:禅宗的道理你不懂。他说:你们这个教下是讲道理,闻所成慧,思所成慧……慢慢体会;禅宗不是这个意思,禅宗是认为一个人的攀缘心很重,讲道理没有用,那么你这个棒子打下去的时候,它那个触尘是刺激性的,跟身根接触的时候,它能够截断妄流。因为你一痛的时候,妄想就突然间脱落——迥脱根尘,在那个当下,那个不生灭心你容易体会得到——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因为那个痛太痛了,所以你那个妄想突然间断掉,那个妄想之流,截断妄流,突然间停止了,那个时候很多人从那个地方开悟了,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个地方就是说,当然棒喝这部分,你看棒,那当然是触尘了,喝就是声尘。但是这个地方跟本经有什么差别呢?禅宗它只是引导你一时的开悟,你也不能老是用打的方式,对不对?因为圆通是长时间的修学,长时间修学你要找一个稳定性,但是一时的启悟,那么当然这个六尘,有时候有它一定的力量。所以我们讲解悟跟证悟是不同的,解悟说你开悟了,但是开悟没多久你又忘掉了,那只是成就一种善根而已。但是你要让善根相续,要破妄显真,那要常修学,后面会讲到,他说前面的不是不好,重点是它非是常修学,你没办法一辈子去修它,没办法,因为六尘它不是经常有。所以这个地方要简别出去,因为外在的六尘,它的现前不是操之在我,所以这个地方要简别。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518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