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十)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22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十)
 
净界法师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
 
  各别说明,菩萨应身跟说法的种种差别的相状。
 
  (分二:寅一、现四圣法界。寅二、现六凡法界。)
 
  现身不同,所说的法也不同。
 
  寅一、现四圣法界
 
  应菩萨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我们讲感应道交,现在看能感的。菩萨是用什么样的因缘来招感观世音菩萨现前。
 
  (能感)世尊!若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也俱足了菩萨种性,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断的精进修习止观,已经成就禅定的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菩萨是加行位的菩萨。他就在三昧当中进修无漏,胜解现圆。
 
  他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他发了菩提心,第二他成就三昧的禅定,第三在禅定当中修学无漏之法。什么叫无漏之法呢?小乘的无漏是偏空涅槃,偏空的真理,大乘的无漏是中道实相,他在禅定当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这时候胜解现圆,他那个智慧即将现前。他这时候因位已满,果位即将现前,即将进入解脱道,但是他还有一点身心的障碍,将成未成,这三种条件。
 
  以这三种条件为能感,这时招感观音菩萨现前。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在这时候,我现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身,来开导安慰这个菩萨,开显中道实相之理,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法身菩萨的果位。
 
  这是针对于这菩萨的感应。
 
  应独觉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独觉的能感)
 
  假设是有一个有学的独觉,他修学独觉之法。他怎么修呢?寂静妙明,妙明就是他观照的智慧,寂静是他所观的无生之理。
 
  独觉一般都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这人世间已经没有佛法流布。所以他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那他怎么办呢?他是靠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是看大自然的变化,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秋天一到那种肃杀之气,整个花叶掉落了。他看到整个外在的环境随着季节而产生变化,他就了解这世间上的相状是无常败坏的,从这悟入无生之理。独觉他在这种情况之下胜妙现圆,他这种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但是还没有成就。
 
  (菩萨的感应)
 
  这时菩萨就现独觉身,来演说诸法无生的真理,使令他快速的证得独觉的果位。
 
  应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缘觉是生长在有佛的时代,秉持十二因缘而修学。他这时候怎么修呢?断十二缘,顺逆的观察,他首先观十二因缘的顺观,所谓的流转门。因为无明而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产生一种十二因缘的流转。他逆观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依止顺逆二种观察来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时候缘断胜性,胜性指的是他无生的智慧现前,而且慢慢慢慢的即将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叫胜妙现圆,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
 
  这时观世音菩萨现前,说诸法无生的道理,使令他快速成就缘觉的果位。
 
  应声闻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有学这个地方指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于四果相。缘觉跟独觉他是没有分位的,声闻人才有分位。
 
  这个声闻人他已得四谛空,已经证得四谛我空少分的真理,他修道入灭,道指的三十七道品,当然主要是四念处。他继续的修学四念处,观察五蕴身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慢慢趋向于偏真的涅槃,在那时候胜性现圆,我空的真理即将圆满,也即将证得阿罗汉果。
 
  这时菩萨在他即将成就,但有障碍的时候现前,为他演说诸法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所谓的一切法有世间苦集二谛的流转,有灭道二谛的还灭,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这无我的真理,使令他极速的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说明观音菩萨证得圆通以后,他怎么去救拔这些四圣法界的修行者。
 
  这地方有二段值得说明:只要是跟佛菩萨感应,都不是单方面的,佛菩萨不会主动现前,一定除了你自己的修学以外,你心中要有需求的心,这一段下堂课会说明,为什么感应要有需求的心。二:说菩萨现佛身、现独觉、缘觉、声闻,他怎么没有现菩萨身?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观世音菩萨他本来就是菩萨,他本来就是菩萨就不用示现菩萨身,他也能够现菩萨身,只是说菩萨身对他来说,就已经不是应身了,是他本来的身。
 
  观世音菩萨他给与九法界众生种种安乐的功德,这地方先讲到四圣法界,给他无为安乐的功德,下面会讲到六凡法界,有为安乐的功德。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488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