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二十五圆通之十三 普贤观耳识(二)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31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十五圆通之十三 普贤观耳识(二)
 
净界法师
 
  壬二、普贤观耳识
 
  这一段是普贤菩萨观耳识,能观的智是空假中三观,所观的境是耳识。这个耳识就是见闻嗅尝觉知的闻,听闻的功能。这就是依止能观的智去观察所观的境,破除耳识中的六结,而开显我们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这一段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十方诸佛都会教导他们的弟子当中已经成就大乘善根的人来修学普贤之德,向普贤菩萨学习他的德行。普贤之德是什么呢?简单的讲就是一种时空无尽的功德。普贤菩萨所修的整个十大愿王,都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十大愿王,终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也就是说普贤之德,他的整个功德是依止不生灭心而发起的,称性起修,所以他的功德是一种时空无尽的功德,依止这样时空无尽的功德修习普贤之德,能够使令我们快速的成佛。在《华严经》上说,一个菩萨能够俱足普贤之德,就能够急速的成佛。
 
  普护行人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这一段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属于一个菩萨果地的妙用,他成就以后一种利他的妙用。
 
  普贤菩萨说:我用心闻,这个地方的心已经不是我们一般的意识分别心,我们一般人是用耳识来听闻,由耳根去接触声尘的时候,产生一种生灭变化的耳识,这个耳识它是从根尘的接触而起的,所以会受到根尘的障碍。
 
  普贤菩萨是把根尘识的假相破坏了,我们讲破妄显真,他把这假相破坏以后,开显出一种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这是我们一般说的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他就是依止不生灭的一念心性来听闻。他听闻什么东西呢?分别众生所有知见,他依止他的一念心性生起假观,来分别一切众生的内心当中的善恶邪正的种种的思想,跟众生种种差别的愿望,他就专门在听闻这件事情。
 
  为什么呢?因为在他方的恒河沙世界之外,假设有一个众生……他听闻的地方很广,我们说过,我们如果依止耳识,那你这个听闻是有限量,因为你一定经过根尘的碰撞才有识出来。但是普贤菩萨的听闻,他是依止那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所以你看他听闻的范围是什么呢?恒河沙世界之外。你看我们从这个地方到极乐世界才十万亿佛土,他这个是恒河沙的佛土,这当中有任何一个众生,他心中能够发明普贤之行,他能够真实的了达众生本俱的一念心性,称性起修十大愿王,这时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尔时指的是众生的心跟普贤菩萨的心相应的时候感应道交,普贤菩萨就乘六牙白象,分身百千。分身百千也不一定说是百千,而是说只要有一个众生,就分身一处,乃至有百千众生就分身百千处,到这个修行人的处所当中,到他的佛堂去,纵然这个人的业障深重,不能见到普贤菩萨的现前,但是普贤菩萨实际上一定会到达。到达以后在暗中来摩顶、来加持这修行者,使令他灾障消除乃至于拥护安慰,拥护安慰是指他远离一切的鬼神障,使令他所修的普贤之德能够圆满成就。也就是说,你能够依止普贤之德来修学,就能够得到普贤菩萨的摩顶、拥护、安慰,这样的一种破除障碍的加持力。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的法门,我说到我最初的因地,是依止一念心性,来听闻十方世界,来分别众生种种的知见,而成就一种自在的功德,这个是斯为第一。
 
  这个地方我们值得一说的就是:所有的菩萨大概你要行菩萨道,你就要成就一种功德就是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我们刚开始在成就自利的时候,我们的所观境都是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心世界,它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大概你的心的活动范围都是自己的身心世界。
 
  当然刚开始这样子是可以理解,因为你必须要去调伏你对五蕴的执取。但是菩萨道就不同,你开始要去注意众生世界,你了解众生在想什么,你要开始去分别众生的所有知见。
 
  你看我们最近有一个大企家王永庆先生往生,很多人怀念它的功德。我看到其中有一段:有一个人说,王永庆先生有一种很特殊的功德,他身为一个企业家,比方说,他跟人家做买卖,人家跟他订一个产品,当时的定价是一百块,结果三个月交货的时候,这产品降到八十块,王永庆先生等于占了二十块的价差,王先生他一定把二十块的价差如数的还你,他不占你这个便宜,当时是一百块,现在变八十块,他还是把二十块还给你。也就是说,王永庆先生他那明了的心,会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我们一般人是完全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世界,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的功德会很狭隘就是这样子!
 
  就如忏公师父说的,我们一定要学吃亏,你要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我们开始要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思考模式一定要改变,否则你菩萨道没办法做。你要试着去自他交换,你要站在众生的角度,他需要什么,而不是我需要什么,他需要什么,他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尽量满足众生的愿望,分别众生所有知见,依止这个出发点来行菩萨道,这就是我们在十大愿王里面的恒顺众生。
 
  当然现在诸位还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德,但是总有一天你会达到这样的意境,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来做众生的种种加持。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457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